不同术式治疗对脊柱转移瘤患者术后疼痛、生存质量及3年存活时间比较

2018-04-26 05:37陈会平
颈腰痛杂志 2018年2期
关键词:成形术椎体脊柱

陈会平

(荆门市第二人民医院 448000)

脊柱是恶性肿瘤常见骨转移部位,约占全部骨转移瘤的5%~10%[1]。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则为脊柱转移瘤治疗新型微创术式,其通过穿刺针经皮穿刺自椎体内注入骨水泥,可快速改善脊柱转移瘤患者胸腰背部疼痛程度,恢复椎体强度,提升椎体稳定性,避免椎体塌陷,且创伤小,止痛效果显著[2]。目前对PVP与传统钉棒系统联合骨水泥成形术对脊柱转移瘤患者生存情况的影响尚少见报道。因此,为探讨上述两种术式在脊柱转移瘤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现对我院收治的9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02-2014-01我院收治的90例脊柱转移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接受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50例作为A组,接受钉棒系统联合骨水泥成形术治疗40例作为B组。A组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47~79岁,平均(62.7±5.5)岁;病变椎体数目96个,其中胸椎55个,腰椎31个,颈椎10个;原发肿瘤:乳腺癌18例,前列腺癌20例,肺癌12例。B组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45~78 岁,平均(63.1±5.4)岁;病变椎体数目77个,其中胸椎44个,腰椎24个,颈椎9个;原发肿瘤:乳腺癌14例,前列腺癌19例,肺癌7例。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A组采用PVP术治疗,术前均经影像学检查确定受累椎体部位、大小、椎体塌陷程度,常规全麻,行心电监护,消毒术区皮肤,自椎弓根外上部10°~15°处经皮穿刺达伤椎1/3区,采用注射器自椎体两侧注入聚甲基丙烯酸甲脂(PMMA)骨水泥(美国强生公司产品)1.5~2.5 ml,注射总量不超过 6 ml,注射过程中均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观察患者下肢运动状况及骨水泥分布情况,骨水泥凝固后,退穿刺针,无菌敷料覆盖针孔。B组采用钉棒系统联合骨水泥成形术治疗,取伤椎椎体正中轴面垂直正中切口,充分暴露伤椎,X线透视指导下置入椎弓根螺钉,撑开钉棒,恢复伤椎正常高度,自椎体前部间隙处置入椎弓根穿刺套管针,注入PMMA骨水泥,骨水泥接近椎体后壁时暂停10 min后退导管,常规生命体征监护,两组注入骨水泥前均采用生物蛋白胶喷洒骨髓腔,预防骨水泥植入综合征。

1.3 观察指标 ①围术期情况比较。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②疼痛情况评定。术前、术后1d、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均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表(VAS)评定患者疼痛状况。③椎间隙高度。术前、术后12个月均采用X线测定患者病变椎体高度变化情况,记录椎体前缘高度、椎体中缘高度,并测定病变椎体后凸Cobb角的变化。④椎体功能改善情况评定。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均参照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OA)表评定患者椎体功能改善情况。⑤生活质量评定。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均参照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表(KPS)[3]评定患者生存质量的改善情况。⑥生存分析。所有患者均随访至2017年6月,采用门诊复查、电话随访的形式,统计患者3年生存率及总生存期(手术至死亡或末次随访时间),记录随访期间患者肿瘤复发、转移率。

2 结果

2.1 两组围术期指标比较 A组手术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B组,术中出血量少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两组手术前后疼痛评分比较 术前,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不同时间两组 VAS评分均降低,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不同时间VAS评分均低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2.3 两组手术前后椎间隙高度及Cobb角变化情况比较 两组手术前后椎体前缘高度、椎体中缘高度及Cobb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2.4 两组手术前后椎体功能评分比较术前,两组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不同时间,两组JOA评分均上升,A组术后不同时间JOA评分均高于 B组(P<0.05),见表 4。

2.5 两组生存质量评分比较 术前,两组KP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不同时间,两组 KPS 评分均上升,A组术后不同时间KPS评分均高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5。

2.6 随访比较 两组随访肿瘤复发、转移率及3年生存率、生存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6。

2.7 典型病例分析 男,62岁,肺癌术后6个月因持续腰痛就诊,诊断肺癌术后骨转移,行CT检查,见L1椎体明显溶骨性破坏(图1~2),入院1周行L1椎体PVP术,术后患者主诉疼痛明显减轻,术前VAS评分8分,术后1d 5分,术后3个月2分,术后X线复查骨水泥均匀分布于椎体内,未见骨水泥渗漏(图 3~4)。

3 讨论

椎体成形术为脊柱肿瘤微创治疗的常用术式,近年来在脊柱转移瘤应用中逐渐增多,早期常用于椎体病理性压缩骨折及溶骨性骨转移瘤的治疗中,不仅可改善患者脊髓压迫症状,强化脊柱稳定性,同时可提升患者生活质量[4]。且PVP对机体创伤小,手术时间短,禁忌症少,大部分患者均可耐受,且对未明确诊断的转移瘤患者可实现同时活检,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恢复速度快。

表1 两组围术期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围术期指标比较(±s)

注:与B组比较,*P<0.05.

组别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首次下床活动时间(d) 住院时间(d)A 组 70.26±10.26* 23.52±5.78* 2.51±0.68* 15.26±5.78*B组 110.41±5.74 452.12±25.26 3.41±0.74 20.14±6.54

表2 两组手术前后疼痛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手术前后疼痛评分比较(±s,分)

注:与术前比较,*P<0.05;与 B组比较,#P<0.05.

组别 术前 术后1d 术后1周A 组 7.72±0.97 4.12±0.58*# 2.59±0.31*#B 组 7.73±0.99 4.97±0.41* 3.49±0.25*术后6个月2.41±0.26*#3.36±0.28*术后3个月2.52±0.32*#3.42±0.43*

表3 两组手术前后椎间隙高度及Cobb角变化情况比较(±s,分)

表3 两组手术前后椎间隙高度及Cobb角变化情况比较(±s,分)

组别 时间 椎体前缘高度(mm) 椎体中缘高度(mm) Cobb角(°)A 组 术前 17.67±3.52 16.51±3.86 14.12±3.15术后 12 个月 16.98±4.56 15.78±4.01 13.38±3.51 B组 术前 17.72±3.56 16.53±3.71 14.13±3.16术后 12 个月 16.58±5.01 15.62±3.54 13.41±3.84

表4 两组手术前后椎体功能评分比较(±s,分)

表4 两组手术前后椎体功能评分比较(±s,分)

注:与术前比较,*P<0.05;与 B 组比较,#P<0.05.

组别 术前 术后3个月 术后6个月 术后12个月A 组 12.15±2.76 20.51±3.78*# 22.78±5.15*# 23.41±2.26*#B 组 11.21±2.83 16.27±2.66* 18.14±4.98* 19.26±2.78*

表5 两组生存质量评分比较(±s,分)

表5 两组生存质量评分比较(±s,分)

与术前比较,*P<0.05;与 B组比较,#P<0.05.

组别 术前 术后3个月 术后6个月 术后12个月A 组 62..25±5.45 70.26±3.45*# 75.15±3.78*# 78.26±4.01*#B 组 63.32±4.98 67.12±2.79* 71.21±2.76* 73.32±3.96*

表6 两组随访肿瘤、复发转移及生存期比较[n(%),(±s)]

表6 两组随访肿瘤、复发转移及生存期比较[n(%),(±s)]

组别 复发 转移 3年生存率 生存期(月)A 组 7(14.00) 5(10.00) 18(36.00) 14.51±5.78 B 组 6(15.00) 5(12.50) 13(32.50) 13.25±6.41

图1 术前CT图

图2 术前CT图

图3 术后3个月X线

图4 术后3个月X线

而常规钉棒系统骨水泥成形术虽可固定脊柱,避免患者术后脊柱失稳,实现空腔填塞,但患者术后需长期卧床修养,疼痛缓解速度慢,对患者术后恢复产生影响[5]。本研究中,A、B两组患者分别采用PVP及钉棒系统骨水泥成形术治疗,结果发现,A组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情况及住院时间均优于B组,且术中出血量少于A组,肯定了其微创优势;同时A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疼痛评分均低于B组,表明其疼痛改善情况优于B组,与早期报道结果相符[6],表明PVP创伤小,可减少患者痛苦,有助于改善脊柱转移瘤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同时本研究还发现,两种术式患者术后椎间隙高度均无明显变化,未见明显椎体搞对丢失,证实不同术式均可较好维持患者伤椎稳定性。同时两组术后不同时间椎体功能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均有所改善,但A组上述两项评分均优于B组,主要与A组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患者术后疼痛轻微,术后恢复速度快,有助于改善其生活质量有关。此外,随访3年发现,两组随访期间复发、转移率及总生存率、生存期均相近,提示脊柱转移瘤采用微创PVP术与传统钉棒系统骨水泥成形术存活时间相似,但前者微创,对患者疼痛缓解明显,有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参考文献:

[1]刘建强,段德臣,孙广智,等.运用不同术式治疗椎体骨转移瘤效果的分析[J].生物医学工程研究,2013,32(1):46-48,64.

[2]关凯,刘川,李放.微创治疗中脊柱转移瘤椎体成形骨水泥注入及射频消融和放射疗法[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19(16):2613-2618.

[3]刘敏,张璐,孙丽华,等.辽宁省肿瘤化疗患者KPS评分情况分析[J].中国肿瘤,2013,22(8):635-637.

[4]Choi D,Fox Z,Albert T,et al.Prediction of Quality of Life and Survival After Surgery for Symptomatic Spinal Metastases:A Multicenter Cohort Study to Determine Suitability for Surgical Treatment[J].Neurosurgery,2015,77(5):698-708.

[5]李冬月,刘晓光,刘忠军,等.全脊椎切除及脊柱稳定性重建治疗颈胸段脊柱肿瘤的疗效分析[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4,24(11):964-970.

[6]谢延平,崔树北,李艳宝,等.射频消融联合外科手术治疗脊柱转移瘤临床报道[J].颈腰痛杂志,2015,36(4):335-337.

猜你喜欢
成形术椎体脊柱
长期久坐低头 你的脊柱还好吗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快速取出残留骨水泥柱2例报道
提防痛性瘫痪——椎体压缩性骨折
18F-FDG PET/CT在脊柱感染诊治中的应用及与MRI的比较
如何保护宝宝的脊柱
MTA和Vitapex用于年轻恒牙根尖诱导成形术的短期临床疗效比较
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CT引导下椎体成形术骨水泥渗漏的控制策略探讨
椎体内裂隙样变对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骨折疗效的影响
Snodgrass尿道成形术治疗尿道下裂效果探讨
改良导尿管在尿道成形术患儿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