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碳足迹测算新方法探索研究

2018-05-03 07:49董晓东
时代经贸 2018年9期
关键词:测算足迹排放量

胡 斌 董晓东 王 冰

(辽宁科技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辽宁鞍山 114051)

一、引言

依据碳足迹设定的碳标签已经成为国家间产品流通的新的技术壁垒。从2010年的中国纺织产品因无碳排放标签而无法进入世界市场,到2012年我国食品、涂料等行业同类现象的频繁出现均反映产品层面碳排放量测算即一吨棉花、一吨纱线,具体到一件服装,到底产生了多少碳,这个测算问题急需解决,2012年中粮集团、广东美涂士涂料等厂商开始行动。碳足迹的测算方法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家、区域、家庭和实体、产品四个层面,其中产品碳足迹测算是应用最广的概念,如何进行产品碳足迹测算,准确量化产品碳排放数据,挖掘企业碳减排机会等成为中外企业界、学术界关注的话题。

本课题主要在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改变原有产品碳足迹测算方法由生命周期评价转变为“倒追模型”视角,通过对文献研究、典型案例的归纳抽象及定量实证分析等,力图构建“倒追模型”,致力于突破原有基于传统碳足迹测算方法的效果的同时,能够为企业产品碳标准的合理设定、碳减排机会的准确识别、碳减排策略的有效实施等提供科学依据。

二、生命周期评价

(一)生命周期评价(LCA)概述

生命周期评价法(Life Cycle Assessment:LCA)是评估一个产品、服务、过程或活动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内所有投入及产出对环境造成的和潜在的影响的方法,以PAS2050:2008作为参照标准针对测算对象从“摇篮”到“坟墓”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碳测算的方法。

依据生命周期评价法,产品碳足迹跟踪测量贯穿了生产活动中从原料、生产制造、分拨销售、用户使用和产成品的废弃物回收的整个供应链管理过程,供应商的参与对于了解产品的生命周期以及收集数据至关重要。鉴于此,应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时必须考虑链上的供应商问题,因此,以供应链的思想去开展产品碳足迹测算等同于生命周期评价法,二者实施思路、运用方法均一致。

(二)基于生命周期评价(LCA)测算思路

无论测算评价根基是产品生命周期评价还是供应链管理过程,归根结底,均是居于一定的“链式”模型。这条链的最典型特征就是:长短及方向。链有长有短,取决于对产品认知程度或者测算需要。例如,典型链条有两种,其一是从商业-到-商业(B2B)全过程,其二是从商业-到-消费者(B2C)全过程。其中从商业-到-商业(B2B)链只包括从原材料通过生产直到产品到达一个新的组织,包括分销和运输到客户所在地。它不包括额外的生产步骤、最终的产品分销、零售、消费者使用以及处置/再生利用(如图1)。从商业-到-消费者(B2C)链较B2B复杂,主要从原材料,通过指导、分销和零售,到消费者使用,以及最终处置和/或再生利用过程(如图2)。

图1 B2B过程图

图2 B2C过程图

链的测算方向有正向测算、反向测算或者环式测算。传统基于产品生命周期评价或供应链管理测算碳足迹的方法均属于正向测算(如图3),以B2C链为例。

测算后,可得各阶段碳量大小排序,大致为:A2>A3>A4>A1>A5

同时,各阶段碳布局比例系数,分别为:

原材料阶段碳布局比例系数为=A1CFW

制造阶段碳布局比例系数为=A2CFW

分销/零售阶段碳布局比例系数为=A3CFW

消费者使用阶段碳布局比例系数为=A4CFW

处置/再生利用阶段碳布局比例系数为=A5CFW

因此,基于上述数据决策者将会产生如下结论:该产品制造阶段碳排放量最大,乃为节能减排热点阶段,具有最大的碳减排潜力。节能减排潜力排名依次为制造阶段A2、分销/零售阶段A3、消费者使用阶段A4、原材料阶段1A、处置/再生利用阶段A5。

三、 基于倒追模型产品碳足迹测算思路

(一)生产决策者困境分析及倒追思想产生

测量产品碳足迹目的很明确,即为准确量化产品碳排放量以便挖掘产品碳减排机会。因此,如果生产决策者曾经准确进行过碳排放量的测量,而碳排放测量的情境均与标准值测算情境等一致,企业能够保证所生产产品碳排放量达到该产品标准值,则该企业产品碳足迹直接以标准值计量。例如:假设英国Carbon Trust确定每包薯片的碳足迹为75克为国际标准,则依据该标准生产企业保证能够达标,则无需进行碳排放测算,只需要如何通过规制产品运作流程以达标即可,此时产品碳足迹以国际标准每包75克二氧化碳排放计量。但是如果该企业本身对产品碳排放信息掌握情况处于信息缺失状态(甚至信息完全缺失—产品生产过程从未考虑过碳排放因素)情况下,无法即时判断该产品碳排放量到底是多少,从而顺势进入生产决策者困境状态即该产品碳排放量到底是高于标准值还是低于标准值。为了摆脱这一困境,生产决策者必然要步入两种思维路径(如图5),其一是传统路径,其二是倒追路径。传统路径即为本文第二部分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的老路,依据生命周期测算原理可得产品碳排放量B值及B值的分布曲线,并通过B与A的对比分析,挖掘出碳减排机会所在是制造阶段并能够测算出减排潜力大小,该条路径的原理、测算过程、结论及评价这里不在赘述。而第二条路倒追路径即为企业摆脱碳减排困境的康庄大道。因此可以说生产决策者困境为倒追模型提供生存土壤。

图4 生产决策者困境的摆脱路径

(二)基于倒追模型的产品碳足迹测算分析

1、倒追模型构建

基于图4,模型构建基本思路为产品生产决策者以市场需求碳标准A为导向进行产品全流程碳布局,最终形成基于碳市场需求标准的产品碳布局轨迹标准C及阶段碳量(如图4)。生产决策者对现有产品进行实际碳布局轨迹及碳量测算D,并与产品碳布局轨迹标准C对比。即可达到测算碳排放量目的,同时通过对比深入产品碳布局轨迹标准C后,能够准确挖掘产品碳减排机会所在为原材料和分销/零售两个阶段并准确衡量两阶段碳减排潜力大小。因此,倒追模型重点为在市场需求碳标准A导向下,科学合理地进行产品碳布局,形成基于碳市场需求标准的产品碳布局轨迹标准C及阶段碳量。基于上述思路,构建模型如图5。

图5 产品碳足迹倒追模型

2、倒追模型测算后可能出现的结果

基于倒追模型的测算结论可能呈现三种状态:

(1)状态一:产品实际碳排放量等于设定标准

这种状态下,产品碳足迹以设定标准为最终结果。

(2)状态二:产品实际碳排放量高于设定标准

这种状态下,产品生产决策者需要进行调整、优化以满足设定标准。依据产品碳布局轨迹标准及阶段碳量,进行产品碳减排机会的挖掘及减排潜力的衡量(如图6)所示。

图6 产品碳布局轨迹及阶段碳量

图6所示,实曲线代表产品实测碳轨迹及阶段碳量,虚曲线代表产品碳布局轨迹标准及阶段碳量。

(3)状态三:产品实际碳排放量低于设定标准

依据倒追模型,现有产品实测碳布局轨迹及碳量低于设定标准,并经权威机构核定后可以认为产品碳足迹新标准诞生。此时,实测碳量为产品碳足迹。如果未经权威机构核定或者产品决策者无意识将实测碳量作为新标准,那么通过此番倒追模型的应用,特别是对比分析,则可挖掘出现有产品的生产流程是低碳产品开发的路径,成为产品生产企业新的“竞争力”,该产品开发路径可以在同行业中进行推广,从而形成行业新的标准低碳产品开发流程。

参考文献:

[1]OECD. Indicators to Measure Decoupling of Environmental Pressure from Economic Growth[R].Summary Report,2002,OECD SG/SD.

[2]于小迪.品碳足迹及其国内外发展现状[J].济研究导刊,2010(19).

[5]计军平 马晓明.碳足迹的概念和核算方法研究进展[J]. 生态经济,2011(47).

[6]陈洁民.碳标签:国际贸易中的新热点.对外经贸实务,2010(2).

猜你喜欢
测算足迹排放量
预计2020年全球碳排放下降7%,跌幅创二战以来的纪录!
党的足迹
对于废水排放相关分析
红色足迹
The Walking Dead :the Leading Man Will Be Killed off
50%,全球最富有的10%人口碳排放量占全球一半
四川省对外贸易隐含碳测算及对策研究
城市创新指数设计与实证研究
中国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