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红牛”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2018-05-08 01:30李荣生
中国牛业科学 2018年1期
关键词:平凉市红牛养牛

李荣生

(平凉市崆峒区委党校,甘肃 崆峒 744000)

平凉是农业部划定的全国优质肉牛优势生产区,以牛为主的草畜产业是平凉市四大战略性主导产业之一[1]。肉牛养殖在平凉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和资源优势。当地肉牛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从养殖传统习惯和适应性出发, 选择培育改良以红色皮毛肉牛品种为主要饲养群体, 进而通过科学研究, 提出了集外在特征与内在品质与一体的具有明显地域特征的“平凉红牛”的基本概念:即在平凉特定的饲养传统、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下,以平凉当地黄牛为基础,先后引进秦川、利木辛、南德温等国内外优良品种,经过长期选育形成的体形较大、生长发育快、肉用性能优异、商品性状良好的红色肉牛新类群,并把平凉肉牛产业定名为“平凉红牛”产业[2]。本项目针对“平凉红牛”产业这一平凉市优势主导产业,在对当地养殖户、产业链相关企业、政府管理部门以及肉牛市场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总结了“平凉红牛”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平凉红牛”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平凉红牛”产业发展的措施,以期为“平凉红牛”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1 “平凉红牛”产业发展现状

1.1 平凉市肉牛饲养情况

经多年发展,平凉市肉牛饲养规模持续扩大,产业化经营水平显著提高,经济效益进一步扩大,“平凉红牛”产业呈现出了快速发展的势头,已经成为全市农业农村经济的战略性主导产业和平凉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截止到2016年底,全市牛饲养量达到120.51万头,存栏量在全省14个市州中位居第二位,仅次于甘南州,居全省农区第一位;出栏商品牛45.31万头,居全省第一位。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平凉市肉牛出栏量和牛肉产量近年来稳定上升。肉牛产业开发效益显著,2016年全市畜牧业增加值达到25.6亿元,占到农业增加值的21.5%左右,其中:牛产业增加值达到18.7亿元,养殖农户人均从牛产业中获得现金收入1045元。

图1 平凉市2010-2016年肉牛出栏量注:数据来源为平凉市统计局。

图2 平凉市2010-2015年牛肉产量注:数据来源为平凉市统计局。

1.2 平凉市肉牛产业区域分布

平凉市牛产业在各县区具有显著的区域分布特征。2015年各县区肉牛出栏量分别为崆峒区13.48万头、泾川县7.58万头、灵台县6.58万头、崇信县4.80万头、华亭县6.94万头、庄浪县3.36万头、静宁县1.34万头(图3);牛肉产量分别为崆峒区13481吨、泾川县7582吨、灵台县6584吨、崇信县4780万吨、华亭县6942吨、庄浪县3360吨、静宁县1338吨(图4)。

从图4和图5可以看出,肉牛区域分布的特点是东五县区(崆峒区、泾川县、灵台县、崇信县、华亭县)养牛基础好,养殖规模较大,肉牛出栏量和牛肉产量高,而西两县(庄浪县、静宁县)肉牛出栏量和牛肉产量与东五县区相比存在显著差距。2016年东五县(区)肉牛饲养量和出栏量分别达到94.62万头和37.61万头,分别占全市总量的78.52%和83%;规模养牛场、养牛小区占到全市的76.2%;牛产业增加值达到12.06亿元,占全市的79.22%。

图3 平凉市2015年肉牛出栏量区域分布图(万头)注:数据来源为平凉市统计局。

图4 平凉市2015年牛肉产量区域分布图(吨)注:数据来源为平凉市统计局。

2 “平凉红牛”产业发展优势

2.1 平凉肉牛养殖规模优势显著

平凉市肉牛存栏量、出栏量和牛肉产量均位居甘肃省农区第一位,且远高于其它市州。养牛的历史传统与政府各种扩大养殖规模的措施,使平凉市肉牛饲养规模逐步扩大,产业规模位居全省第一,这对于“平凉红牛”产业是得天独厚的规模优势,使“平凉红牛”产业能够发挥出显著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首先由于规模优势,从而提高了平凉肉牛产业整体的知名度和提升了整体形象,对于“平凉红牛”品牌的建立是巨大的优势;同时由于地区集聚的示范效应和诸多便利条件,也便于养殖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吸引投资商前来投资;此外集聚效应有利于产业链的延伸,企业在一定区域内的相互临近,同时处于生产链的某一个环节而分工不同,从而降低了成本,并有利于形成纵向与横向的协作,促进规模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3]。这种规模优势有利于区域与品牌优势的建立,对“平凉红牛”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2 “平凉红牛”牛肉品质优势明显,具有进入中高端牛肉市场的优势

平凉红牛是在平凉特定温度、湿度、水质、植物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精细饲养方式下,经杂交改良形成的被毛红色、体格较大、体质结实、结构匀称、骨骼粗壮、肌肉发育良好、适应性强、性情温驯的肉牛杂交类群,以皮质厚韧,出肉率高、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必需氨基酸和蛋白质含量高、脂肪沉积均匀、大理石花纹明显而著称。经测定,育肥牛屠宰率和净肉率分别为58%和44%,优质及高档肉块产量占活重的17.7%[2]。平凉红牛肉块干物质含量28.40 g/100 g,粗蛋白27.25 g/100 g,粗脂肪3.49 g/100 g,粗灰分1.36 g/100 g,铁30.15 mg/100 g,锌 1.99 mg/100 g,硒3.92μg/100 g,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及共轭亚油酸(CLA)等功能性脂肪酸的含量显著增加,不饱和脂肪酸比值明显改善,必需氨基酸评分中赖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苏氨酸均高于氨基酸评分标准,鲜味氨基酸的总含量大于6 g/100g,说明平凉红牛营养成分种类齐全,含量丰富[4]。与西门塔尔杂交牛相比,平凉红牛眼肉和黄瓜条的失水率分别比西门塔尔杂交牛显著低27.53%和26.19%,肩肉和黄瓜条的熟肉率分别比西门塔尔杂交牛显著的高7.31%和8.59%,说明平凉红牛具有加工性能好和良好的适口性等特点[5]。平凉红牛在屠宰性能、牛肉营养组成、加工性能和适口性上均有显著优势,牛肉品质优良,具有进军国内外中高端牛肉市场的优势。

2.3 地方政府对“平凉红牛”产业支持力度大

肉牛产业是平凉市的主导产业,当地政府充分利用明显的地域特征优势,主打“平凉红牛”品牌,提高和扩大品牌对产业发展的带动力和影响力,2008年成功注册了全国唯一的活牛类证明商标——“平凉红牛”,已为甘肃省著名商标,正在争创全国驰名商标。当地政府采取政策引导、财政补贴、项目扶持、金融贷款、养殖保险等多种形式政府,提供了很多政策、资金、设施、技术方面的支持,大力支持肉牛产业发展。

在政策引导上,当地政府坚持农户繁育和规模育肥同步推进,走小群体、大规模的牛产业发展路子,将科技推广应用作为提升牛产业发展质量和档次的重要抓手,坚持引进与改良结合、推广与示范结合,切实加强科技服务与指导,提升肉牛良种化率和户养技术覆盖,增强产业发展动力,全市年改良肉牛20万头以上,养牛农户平均应用肉牛养殖新技术5项以上,肉牛良种化率达到92%,肉牛户养技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为生产高档牛肉、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档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财政补贴和项目扶持方面,平凉市依托国省项目投资、市县财政补贴等,持续加大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着力扶持小规模农户繁育,加大基础母牛保护,推行玉米秸秆青贮利用。为了促进设施养牛的发展,为一些规模化养殖场提供农业机械投放,例如饲料玉米收割机、粉碎机等;在一些规模化养殖场投放进口青贮添加剂以提高青贮饲料的品质,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6];为无法兴建青贮窖的小规模养殖户提供裹包青贮技术和袋装青贮技术,并投放青贮袋等材料。全市累计扶持发展10头以上繁育大户1.6万户,建成标准化规模养牛场(小区)372个,补贴保护基础母牛5万头,年青贮玉米秸秆170万吨以上,为牛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在金融贷款方面,由省、市财政共同出资,组建了农业信贷担保基金,为牛产业发展提供了融资担保保障。近年来又针对小规模养殖提供了小额贷款支持,可以为小养殖户提供5万元的精准扶贫贷款支持。这些措施为当地养殖户解决了发展规模化养殖资金短缺融资难的问题,肉牛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保障体系已经形成。这些措施为当地肉牛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2.4 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产业经营成龙配套

当地政府充分利用养殖规模资源,引导和扶持建成了肉牛养殖、屠宰分割、熟肉食品、餐饮销售等市级以上牛产业龙头企业22户,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6户,业务内容包括肉牛养殖、精细屠宰、牛肉分割、熟肉食品、皮革加工、革制品、骨制品、生化药品、餐饮销售等,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牛产业养殖、加工、贸易一体化经营产业链条。

3 “平凉红牛”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养牛户数量减少,养殖增速放缓,发展中潜伏着危机

平凉市肉牛养殖量大的主要原因是平凉养牛的历史传统,养殖户数量多,总体繁殖母牛数量较大,能够保证全市范围内牛的群体数量和出栏量稳定增加。然而平凉市也面临着养牛户数量逐渐减少的问题,尤其是小规模散养户。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农业结构的不断转型升级,在当地相关部门的推动下,平凉养牛业加速由役用向肉用方向的经济转型,农户养牛的主要目的已不是役用,而是以生产商品牛为主的家庭副业。但是对于多数农户来说,由于传统的农业种植方式转变,近年来对于役用牛的需求急剧降低,而农户对单纯饲养商品牛缺少积极性,导致养牛户数量逐渐减少。在规模化养殖的主体地位没有建立之前,养牛户数量的减少对当地肉牛产业发展意味着严重的危机。农户对单纯饲养商品牛缺少积极性的原因主要是肉牛饲养周期长、成本高、利润低,加之进口牛肉市场的放开,对当地肉牛养殖业造成了一定冲击。尤其对于饲养繁殖母牛来说,成本高的主要原因是肉牛繁殖周期较长同时饲养成本太高。肉牛繁殖周期长,每年仅能产1胎,且繁殖率较低,育成周期也长,因此投资养牛产生收益需要较长的周期;同时饲养母牛维持成本也高,其中主要是饲料成本,繁殖母牛日均干物质采食量约为6~8 kg/d,每年每头牛饲粮干物质需要量大约2~3 t,而且犊牛育成也需要饲料成本,犊牛育成后出售才能赚回投资成本,周期需要1~2 a,普通的农户缺少周转资金。由于生产周期长、资金投入大且收益率并不高,影响了农户饲养繁殖母牛的积极性。

由于饲养繁殖母牛养殖周期长成本高,农户饲养商品牛更倾向于购买架子牛短期育肥。这种饲养模式主要是在当地或周边地区购买架子牛,经过3~5个月短期育肥后出售,每头牛能获得2 000~3 000元收益。这种饲养模式周期短,但是饲养数量较少的情况下难以靠养肉牛致富,而如果要扩大养殖规模则需要大量的周转资金购买架子牛和饲料,普通的农户缺少周转资金。

笔者在走访调查中看到,在当地商品牛饲养较为普遍的乡镇,稍有规模的养殖户都选择短期育肥的饲养方式,而不饲养繁殖母牛。这会导致当地繁殖母牛数量逐渐下降,进而会导致当地肉牛存栏数量的下降。长此以往养殖户在市场上收购架子牛也会越来越困难。繁殖母牛数量下降和肉牛存栏量下降对肉牛产业的发展来说是严重的危机,因此如何充分调动中小养殖户饲养商品牛的积极性,同时大力推广集约化规模化养殖,提高繁殖母牛数量,是平凉市肉牛产业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

3.2 农户发展规模化养殖面临较多问题

在养牛户数量减少的情况下,为了保证当地肉牛存栏量和肉牛产业持续发展,当地政府采取了各种措施鼓励和推动肉牛规模化养殖。但是农户在发展规模化养殖的过程中却面临着许多问题。最主要的就是很多养殖户不具备规模化养殖的技术水平和管理经验,但是为了获得贷款盲目投资扩大规模,养殖效益低下甚至亏损严重。这些养殖户虽然养几头牛作为家庭副业时可以产生收益,但是没有认识到规模化养殖与家庭副业养殖的生产经营方式有很大的区别。扩大规模后,饲料成本和人力成本大幅度上升,但是养殖户普遍缺乏规模化饲养的管理经验,养殖技术水平低下,生产性能甚至比扩大养殖规模之前还要低。成本上升而肉牛生产性能反而下降,导致经济效益低下甚至亏损,许多规模化养殖场由于经营不善而亏损倒闭。

3.3 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够

平凉市利用养殖资源规模优势,引导和扶持建成了牛产业龙头企业22户,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6户,形成了完整的肉牛产业链,并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然而平凉的龙头企业还不够强。肉牛产业是平凉的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作为肉牛产业龙头企业,应发挥品牌效应增加产品的经济附加值,推动周边农户养殖规模的扩大,带动本地养殖业的发展,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农户的经济收入,另一方面可以保障自身的牛源,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是龙头企业在全国和全省范围内的知名度仍不足,销售额与利润仍较低,销售渠道较窄。虽然一些企业的产品在全国范围内有销售甚至有产品出口,但是销售量不高,也没有建立完善的覆盖国内其他省市的冷链配送和专卖店、超市专柜等销售网络,对于互联网销售的利用和电商品牌的创建也几近空白。作为全国第一个活牛类证明商标,“平凉红牛”这一品牌的品牌价值没有充分体现出来。而品牌价值的实现和推广只能依靠产品,这一点只有当地的龙头企业才能实现。

由于“平凉红牛”的品牌价值没有充分体现,当地肉牛产业相关产品的经济附加值也没有充分发挥,多数牛肉产品仍只能作为初级产品在市场销售。根据笔者调查,当地很多养殖户育肥的肉牛在当地销售屠宰,屠宰后的牛肉主要在当地的牛肉市场作为初级产品销售,没有精细分割也没有品牌效应。只有依靠龙头企业将平凉的地方产品销往全国,增加外销量和产品经济附加值,为养殖户开拓市场和增加效益,才能真正意义上推动周边农户养殖规模的扩大,带动本地养殖业的发展。

3.4 养殖品种与“平凉红牛”品牌目标定位存在差距

平凉市肉牛产业主打“平凉红牛”品牌,而“平凉红牛”最显著的特征和优势是肉质良好。因此“平凉红牛”的品牌定位应是中高档牛肉。高档牛肉具有高产品附加值,高档代表产品的生产方向、社会的需求方向和消费方向,代表一种技术、一种精神和一种文化[7]。然而,由于本地市场对中高档牛肉的需求不大,而中高档牛肉的市场需要龙头企业在全国范围内开拓,才能实现“平凉红牛”作为中高档牛肉的品牌价值。而作为初级产品时平凉红牛品种的优势并不显著,屠宰企业对平凉红牛的需求量也不大。养殖户在进行肉牛育肥时,更倾向于选择生长速度快、体型大、饲料转化率高的肉牛品种及其杂交品种,而不选择生长速度相对较慢的红牛品种。笔者在平凉市调查走访期间看到,养殖户育肥的肉牛品种主要是西门塔尔、夏洛莱、安格斯等引进的世界著名肉牛品种及其杂交牛,而红牛品种却很少见。

虽然地方相关部门以肉牛品种改良为抓手,大力开展了平凉红牛新类群选育和高档优质肉牛技术试验与推广,每年选育平凉红牛核心群1300头,大力推广肉牛冻配改良,成效比较明显。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如果不能进一步提高中高档牛肉的销量和市场份额,增加“平凉红牛”的市场需求量,则平凉红牛品种逐渐被其它肉牛品种代替,长此以往“平凉红牛”品牌也会有名无实。

4 促进“平凉红牛”产业发展的措施

4.1 提高养殖户养牛积极性,小规模散养与大规模标准化养殖同步推进

平凉市肉牛饲养的主体仍是中小养殖户,绝大多数出栏的肉牛都由中小养殖户提供,而平凉市肉牛产业面临着小养殖户数量减少和养殖规模增速放缓的问题。虽然产业结构转型和发展规模养殖是加快产业发展的主要途径,但是在规模化养殖的市场主体地位没有建立之前,为了保证存栏量的稳定增长和平凉市肉牛产业的持续发展,应当多方面采取措施提高中小养殖户养牛积极性,稳定散养户群体,尤其是鼓励中小养殖户自繁自育的养殖模式,稳定繁殖母牛数量,支持小养殖户适度扩大规模,带动发展专业养牛村和养牛大户。对于农户的扶持,一方面是政策资金的扶持,更重要的是解决农户扩大养殖规模后面临的问题,尤其是技术、管理和产品销售上的问题,让农户扩大养殖规模后能够真正地获得收益而是由于经营不善而亏损,才是提高农户养殖积极性促进养殖规模扩大最有效的方法。

同时小规模散养与大规模标准化养殖应同步推进,发展规模养殖实现产业结构转型是加快产业发展的主要途径,应持续加大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对于大规模标准化养殖场,应按照“规模种养集约化、肉牛饲养机械化、环境控制自动化、生产管理信息化、粪污处理无害化”的基本要求,着力提升畜牧机械化装备水平,在饲草(秸秆)种收及加工、肉牛饲喂自动化、视频监控、粪污综合利用等方面,加大简便、适用、高效畜牧业机械装备的推广应用,提升肉牛养殖现代化水平和生产效益;引导扶持有条件的规模化养牛企业开展自繁自育,大力实施肉牛定向改良,巩固全市肉牛高档化特质,生产具有平凉特色的优质高档肉牛。

4.2 提高养殖户和养殖企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在提高农户养牛生产效益方面,需要加大实用组合技术推广,在品种改良、饲草料加工、肉牛繁育、饲养管理、疫病防控各个环节,引进、推广和应用一批先进实用生产技术,提高农户养殖技术含量和管理水平以增加经济效益。品种改良方面,大力开展平凉红牛冻配改良推广工作,从基层冻配改良站做起,改善设备,提高基层工作人员技术水平与工作积极性,通过冻配改良工作的大力推广提高养殖户和养殖企业肉牛良种率;饲草料加工方面,充分利用平凉市粮饲兼用玉米种植面积大的资源优势,推进以玉米秸秆为主的饲草料生产,大力开展玉米秸秆青贮示范推广,在大规模养殖场推广秸秆收割机、秸秆粉碎机、青贮饲料切削装载机等现代化饲料原料加工设备,提高现代化水平,在小规模养殖户提供裹包青贮技术和袋装青贮技术,并投放青贮袋等材料,为小规模养殖户解决饲草料问题;在肉牛繁育方面,提高繁殖母牛饲养水平,并通过人工授精技术、早期断奶技术、早期犊牛哺育技术等现代化技术的推广缩短母牛繁殖周期、提高年产犊数和断奶成活率,降低繁殖母牛饲养成本,增加肉牛繁育经济效益;在饲养管理方面,根据当地肉牛养殖特点,一方面推广现代化畜舍建设、全混合日粮饲喂等先进技术,另一方面制定因地制宜的标准化饲养管理制度并大力推广,提高养殖户和养殖企业饲养管理水平。

在技术培训与推广工作过程中要针对养殖户和养殖企业的需要,提高技术推广效果。虽然当地政府开展了很多技术培训和技术推广工作,范围很广,但是针对性仍不够强。建议针对有扩大养殖规模、提高养殖水平需求的养殖户、养殖小区和专业养牛村,结合“精准扶贫”、“三区人才”、“科技特派员”以及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各种项目和政策措施,有目的地进行定点培训和技术推广,切实提高有需求的养殖户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从而提高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

4.3 保护基础母牛,改良群体结构

受市场流动、利益驱动和财政困难等影响,“平凉红牛”基础母牛和改良犊牛被大量贩卖和屠宰,基础母牛群体逐渐萎缩,缺乏保护和发展基础母牛的政策措施,严重威胁着“平凉红牛”产业可持续发展基础。建议地方相关部门进一步大力开展平凉红牛新类群选育和肉牛冻配改良推广工作,并科学制定农户繁养扶持政策,引导、鼓励和扶持养牛户饲养繁殖母牛,对10头以上的专业繁养大户给予重点扶持,在养牛基础较好的村,实施肉牛繁育整村推进,扩大“平凉红牛”群体规模,巩固“平凉红牛”产业发展的基础。

同时也需要认识到,单纯的保护和扶持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平凉红牛”基础母牛群体逐渐萎缩的问题。饲养繁殖母牛本身成本高,周期长,效益低,而“平凉红牛”最大的优势在于肉质好,作为中高档产品时具有很高的产品附加值,因此需要地方相关部门尤其是龙头企业不断努力提高“平凉红牛”作为中高档牛肉在全国范围内的销量和市场份额。只有增加“平凉红牛”的市场需求量,才是扩大“平凉红牛”群体数量规模最有效的方式。

4.4 增加中高档牛肉市场份额,提高产品附加值

“平凉红牛”在屠宰性能、牛肉营养组成、加工性能和适口性上均有显著优势,牛肉品质优良,具有进军国内外中高端牛肉市场的优势。然而高档牛肉的生产除品种外,需要满足诸多的条件,需要具备较高的科技含量[8]。建议相关部门建立“平凉红牛”高档牛肉生产标准,从肉牛繁育、育成到育肥出栏的整个培育过程,制定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要求的肉牛饲养管理规范,采用先进的屠宰技术和分割加工技术,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牛肉产品全程可追溯系统,并联合科研院所开发提高牛肉品质的营养调控技术,发掘“平凉红牛”在牛肉品质上的亮点,建立完整的高档牛肉生产过程管理规范,在有条件的企业推广应用,为生产出真正高产品附加值的高档牛肉,充分发挥“平凉红牛”的品牌价值创造条件。另一方面,需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在全国范围内通过产品将“平凉红牛”品牌推广出去,创新营销模式,采取连锁加盟、网络营销、冷链配送等方式,在国内大中城市开展高档化、批量化、同质化“平凉红牛”冷鲜牛肉直销经营,充分实现“平凉红牛”的品牌价值。

综上所述,“平凉红牛”产业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养殖规模优势显著,牛肉品质好,具有进入中高端牛肉市场的优势,且当地政府对红牛产业支持力度大,为当地肉牛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平凉红牛”已经在当地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但是“平凉红牛”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养牛户数量减少、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够强、养殖品种与“平凉红牛”品牌定位存在差距等问题。为了促进“平凉红牛”产业快速健康发展,需要坚持农户繁育和规模化养殖同步推进,优化产业布局,重点培育龙头企业,促进市场流通,推进产业化经营,提升“平凉红牛”在全国范围内的知名度和市场份额,通过“平凉红牛”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把平凉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肉牛生产、加工、贸易、出口基地。

参考文献:

[1] 陈富国,吴建平,郭丽娜,等. 关于平凉红牛分段式目标育肥效果的研究[J].中国牛业科学,2012,38(6):19-22.

[2] 李文彬,徐建峰,李三禄. “平凉红牛”肉用指数的相关研究[J].中国牛业科学,2011,37(6):31-34.

[3] 肖艳红,曹玉霞. 农业产业集群形成机理研究[J].农业经济,2010(11):17-18.

[4] 刘一亚,陈柏林,穆亚梅,等. 平凉红牛肉质营养成分测定分析[J].中国草食动物科学.2015,35(1):73-75.

[5] 韩冬洁,余群力,韩玲,等. 西门塔尔杂交牛’与‘平凉红牛’不同部位肉品质分析[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6,51(5):107-115.

[6] 雷赵民,张鹏,吴建平,等. 添加发酵促进剂玉米青贮饲料对平凉红牛的育肥效果[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3,48(1):15-18.

[7] 曹兵海. 我国高档牛肉市场现状分析及其技术展望[J].现代畜牧兽医,2010,39(3):2-4.

[8] 谭媛媛. 高档牛肉的标准和生产技术要点[J].现代畜牧科技,2016(5):25.

猜你喜欢
平凉市红牛养牛
秋季养牛羊 注意防治片形吸虫病
夏季养牛提高利润有办法
杨伟军:养牛脱贫谋致富 “牛劲十足”奔小康
马瑜婕作品
马瑜婕作品
三头牛和狮子
扶贫扶智 点亮希望——平凉市教育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甘肃省平凉市检察院依法对魏兴刚决定逮捕
红牛垫了赔偿金
红牛创业能量加油站:激活未来一切创业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