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请高举你的手

2018-05-09 15:58韩竹海缪洪昌
湖南教育·A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末尾学号同学

韩竹海 缪洪昌

我经常在网上观看名师的课堂实录。近日,我在观看一节课时注意到这样一段画面:课堂进行到14分26秒时,坐在最前排的一个男生举起了右手,他的胳膊肘撑在桌子上,手指微曲,有些不自然。老师边板书边讲解,没有注意到眼皮底下举起的手。老师从黑板的一侧走到了另一侧,学生举着的手追着老师转,可惜的是老师一直没有看到这只举起的手。14分42秒时,学生将举着的手拍到了自己低垂的头上,然后无奈地放下了。之后,这段画面一直萦绕在我的脑际挥之不去,我反复回放观看。我想,这位学生肯定有话要说,他要说什么呢?为什么不把手举得更高些?他有些畏缩,他又怕什么呢?怕提的问题过于简单,引来同学的讥笑?怕打断老师讲课,引来老师的责备?

我不能和这位学生当面交流从而了解他当时的动机,他课后究竟有没有和老师主动接触提出自己的问题,我也不得而知。我深有感触的是在一间教室里有一位高中学生在举手,然而,他没有得到發言的机会。那么,今后他还会有积极举手发言的勇气吗?他还愿意公开表达自己的见解吗?

从字形角度理解,“问”就是用嘴打开一扇门,一扇通往未来的门。面对纷繁的世界,面对新鲜的知识,学生头脑中会冒出许多问题,有些问题是他们不能独立解决的,需要同伴和老师的帮助。此时,他们需要主动求助,即要开口说出自己的疑惑,把问题毫无遮掩地“晒”出来。高中生面临的学习困境就是累积的问题太多,得不到及时解决,慢慢地,就不知道从何“问”起,变成了“沉默”的一群人。

高中教师也渐渐地习惯了学生的“沉默”,耐心地等待学生发问。有一天,有位学生突然向身边的一位同事问了一个问题,那位同事感动得热泪盈眶,她说:“我等你提问等了三年,你终于来问问题了!”

殊不知,学生不愿提问其实也是不会提问。口头提出问题要把思考和表述结合起来,要和施助者建立联系,进行互动,这一过程需要不断尝试。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和技巧,要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从而会提问、敢提问、乐提问。

为了训练学生提问的技巧,帮助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我做了一些小小尝试。我坚持采用学习活动前置教学模式,给足学生预习的时间,鼓励学生提出预习中不能自我解决的问题,比如在预习提纲的末尾留白,说说预习中存在的疑惑(至少写出一点)。每节课的末尾,我会留出时间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以及存在的疑惑。大多时候,学生更愿意把问题写出来。我在高一学生入学伊始即推行了“漂流求助”活动,准备一本提问簿,按照学号的顺序轮流提问,后面一个学号的学生回答前面一个学号的学生的提问,由课代表负责审核,任课教师复核,确保提问和应答的质量。在高三阶段,我增加了学生“被提问”的频率,陆续推出了“我有话说”“好话天天说”活动,学生精心选择问题书面提问,在班级成立该学科的“学术委员会”,由“学术委员会”的成员负责解答,每十个提问装订成册,奖励给学习进步明显的同学。

欣喜的是我看到了那只在课堂上举起的手,感受到了学生提问的欲望。那只手提醒我们要将讲课的节奏慢下来,经常去关注下面的“听众”,看看他们的表情,猜猜他们的心思,听听他们的声音。我还想提醒的是,同学,别怕!请高举你的手,或者,你勇敢地站起来,课堂上从来就没有权威,你们的声音始终是课堂最美的声音!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崇真中学)

猜你喜欢
末尾学号同学
“0”的读法和要领
我们来打牌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尝试亲历的过程,感受探究的快乐
蜕皮的季节
Playing with“tl”
我们班的学号奥妙多
与56号说再见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
原数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