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释要及其在“环境管理学”课中的运用

2018-05-14 10:01顾斌贤
新课程研究·中旬 2018年6期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方法教学模式

摘 要:随着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改革的不断推进,近年来全国各高校都在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环境管理学”课程是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分析了“环境管理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深入探讨了翻转课堂的特征及优势,归纳总结了如何将翻转课堂应用到“环境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新理念,以期为“环境管理学”课程教学及我国高校教学方法的探索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环境管理学;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翻转课堂

作者简介:顾斌贤,博士,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环境系统分析。(江苏 扬州 225009)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71603227)和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编号:16KJD61000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17-0009-03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1]指出:“要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因此,高校不仅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整合信息资源,还要积极推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发展。2007年,美国化学教师Bergmann和 Sams,使用视频软件录制PPT并附上讲解声音上传到网络,以此为缺勤的学生补课。随后,他们进行了更具开创性的尝试——课前让学生在家看视频为基础;课堂上,教师主要进行问题辅导,或者对实验过程中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2]。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这种以网络影片形式进行的免费授课模式——翻转课堂很受欢迎,很快风靡全球。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以“探讨式”“合作式”的方式,迅速成为信息时代的创新型教学方式。

近年来,该模式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学习和研究的热点,国内很多高校先后开展了翻转课堂教学探索。为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扬州大学的本科教学引入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并于2017年10月开展了第一届中青年教师翻转课堂讲课比赛,笔者很荣幸代表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参赛(获一等奖)。“环境管理学”是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我国各高校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院系普遍开设。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分析了“环境管理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深入探讨了翻转课堂的特征及优势,归纳总结了如何将翻转课堂应用到“环境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新理念,以期为“环境管理学”课程教学及我国高校教学方法的探索提供一些参考。

一、翻转课堂教学的特征及优势

翻转课堂实质上是一种教学模式的颠倒。教学模式是基于不同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而产生的教学表现形式,主要包括教学主体、教学资源、教学载体和教学过程[3]。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其主要特征及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教学主体多元化。主体指事物的主要部分。教学主体指“教”与“学”的主要行为主体,即“教师”与“学生”。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的教师主导课堂,打破了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的主体呈现出学生、家长、学校、国家及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探讨式”“合作式”的多元化形态。翻转课堂引导学生课下利用IPad、电子书包、微视频、云课程和“慕课”等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自主学习;课堂内的宝贵时间,能有的放矢地探讨疑难问题,专注于感兴趣的项目学习,共同研究解决本地或全球化的挑战及其他现实世界面临的热点问题。教师则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学习中的问题进行深度引领和指导,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答疑解惑服务。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的主体由教师转向全社会,“学”的主体也不仅是学生,其他社會主体也能参与进来。

2.教学资源丰富。教学资源是教学工作开展的基础,包括文本资源、图形图像资源、动画资源、声音资源和视频资源等类型[4]。翻转课堂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资源的单一性,通过教学视频平台和信息技术支持,把分散的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各种类型的教学资源聚合在一起,共同为教学主体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例如,翻转课堂整合MITOCW、World lecture Hall、BB scholar、中国精品课程等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并建构成由理论知识到实践案例的课堂教学内容体系[5]。各行为主体及利益相关者,可以共享、更新、重组及深化教学内容。翻转课堂的实施为教学资源日益丰富及动态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3.教学载体高效。教学载体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用于贮存、携带教学信息的载体,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设计的教学内容的组合形式和形态[6]。翻转课堂借助信息技术,通过短小精悍微视频的方式,实现了没有时空限制的翻转式学习,全面提升了教学效率,充分体现了教学载体高效性的特征。学生通过观看微视频,可以在网上即时交流、互动,并进行问题反馈、探究。在这种“一对一”针对性教学和深化理解知识的翻转课堂开展过程中,实现了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进一步整合、共享。此外,使用图片、音乐和故事等生动形象的立体教学视频,使学习过程可视化,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教学过程灵活。教学过程是指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可以分为“教”和“学”两个过程。相比传统教学,翻转课堂教学过程更加灵活。其具体表现为:翻转课堂在“教”与“学”的时间上具有灵活性,就“教”而言,时间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就“学”而言,时间可自由把控。翻转课堂在“教”与“学”的场域上也具有灵活性,“教”的场域和“学”的场域都可以根据教学主体和教学内容的不同来灵活选择。

二、“环境管理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缺乏学科素养。学科素养的培养是高等学校教育追求的基本目标。学科素养主要包括学科修养、学科能力、学科情感,其形成是将知识内容积淀为学科修养、将知识形式转化为学科能力、将知识旨趣升华为学科情感[7]。“环境管理学”是一门集社会学、管理学、行为学、环境学和工程学等于一体的综合性科学,其根本任务是通过改变人类环境观念、调整人类环境行为、控制物质单向流动,进而创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社会”环境[8]。

2.知识结构体系颠倒。如上所述,环境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科学。“环境经济学”“环境规划学”“环境影响评价学”“环境法学”等课程是学习好该门课程的基础和前提。以本院2013级和2014级学生的课程安排为例,2013级的“环境规划学”“环境管理学”“环境法学”同时安排在了大四上半学期,且课程安排顺序随意,没有系统的教学体系结构。专业课程安排趋于集中,缺乏循序渐进、逐步渗透的过程,不便于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消化吸收”。2014级的“环境管理学”课程安排在大三下半学期,“环境规划学”和“环境影响评价学”安排在大四上半学期。知识结构体系颠倒,可能给教师授课及学生学习造成一定的困扰。

3.注重结果忽略过程。应试学习,注重考试成绩分数,忽略或无视大学本身课程的学习,不能较为深入地理解和运用环境管理学所学知识。单看考试成绩“一片大好”,其实质是“表面繁荣”。教学过程中出现结课前一两周及考试前夕,上课发言积极主动,甚至“要求”教师划分考试范围的现象。这种到期中期末考试时“临时抱佛脚”的现象在全国高校普遍存在。笔者的母校虽是全国著名“985”高校,也存在这种现象。此外,大三大四学生面临择业、升学的压力,在课堂上还常出现复习“考公、考研”的现象。

4.学习不够积极主动。部分学生学习不够积极主动。大学生已是成年人,过多批评教育,会损害其自尊心。此外,学生常忽略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这两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这种部分学生学习不够积极主动的失范行为,在全国大多数高校呈上升之势[9]。

三、翻转课堂在“环境管理学”课程中的应用

1.因材施教,关注主体体验。人的体验主要在于自我生命的存在、自我生命的升华及自我精神的解放[10]。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关注教学主体的体验、树立为教学主体服务的理念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也就是说,在“环境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引入翻转课堂,应充分关注大学生的体验,这种体验不但有利于大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还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深层次展开。

翻转课堂应用于“环境管理学”课程,为因材施教培养学生提供了可能。在翻转课堂中,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兴趣点,选择性地进行视频自主学习。教学视频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可重复、可选择、可调控的教学时空。同时,课堂互动也是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进行深度引领和指导,真正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服务。此外,在翻转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在因材施教、提供个性化服务、满足学生主体体验的同时,获得了自我价值的提升及教学主体体验的满足。

2.与时俱进,提升信息技术水平。当今的大学生,出生在网络信息化迅速发展时代,天生亲近电子产品及网络软件等。但是,教师则不同,以改革开放为界,出生在1980年之前的教师,大部分在青少年时代几乎没有接触过电脑,对电子产品缺少亲近感,甚至有抵触感,尤其是女教师。教师们平时使用电脑,大多是编写文本、制作表格、制作PPT等,新型现代化的软件很少涉猎。然而,教学视频编制、剪辑等是准备翻转课堂的必要技术手段。虽然视频平台可以聘请专业人员制作,但如果教师本身不具备与教学视频编制相关的系列技能,要推动翻转课堂改革就会很困难。因此,在将翻转课堂应用到“环境管理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應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身信息技术水平,力争具备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新模式的基本素养。

3.收放自如,聚焦知识点。翻转课堂容易给教师一个认识误区,即将主要精力置于视频制作。视频制作固然重要,但如何聚焦重要知识点,突出教学目标是翻转课堂的关键所在。翻转课堂给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同时,也给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能会遇到学生提问漫无边际,甚至天马行空的情况。翻转课堂应用在“环境管理学”课程教学中,也可采用迂回旋转、层层推进,不断聚焦知识点的方式。如讲授“如何量化资源垃圾回收潜力”这一知识点时,可采用:“城市生活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资源垃圾可回收” →“可回收量有多少” →“国内当前技术及管理水平条件下,可回收量又有多少”,让学生在既往学科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从“概念套索”→“意义建构”→“演示应用”,以不断提出新的科学问题的方式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接受新知识。

4.因地制宜,教学本土化。众所周知,翻转课堂起源于美国可汗学院。从学习内容上看,学生可获得的大多数知识点主要由一些相关领域的专家、教育家、学科教师提供。这些知识最终汇集成一个中央知识库,像网站管理系统一样。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能够将这些碎片化形式的知识再度整合,并形成链条似的知识系统;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则可能出现堆砌知识点的现象。

翻转课堂是基于系统设计的碎片化学习方式的基础上,紧扣教学目标,始终围绕课程标准。然而在中国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环境管理学”课程则主要基于课本章节内容(大多数学校用的是叶文虎等编著的教材),形成了以教学目标或课程标准为基准的教学模式。因此,在将翻转课堂应用在“环境管理学”课程教学中时,教师与学生应共同协商、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应根据中国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系统设计相应的教学规划,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厘清学科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学习应用能力。因地制宜、教学本土化是翻转课堂应用于“环境管理学”课程的关键所在。

综上所述,“环境管理学”是培养“理、工、文、社、管”多位一体复合型环保应用人才的专业基础课程。受到良好专业教育的学生是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急需紧缺人才。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分析了“环境管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深入探讨了翻转课堂的特征及优势,并归纳总结了翻转课堂应用到“环境管理学”课程中的经验体会,以期为“环境管理学”课程教学及我国高校教学方法的探索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EB/OL]. http://www.moe.gov.cn/.

[2] Bergmann J, Sams A. Flip Your Classroom:Reach Every Student in Every Class Every Day[M]. Arlington: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2012.5-6.

[3][6] 郭文良,和学新.翻转课堂:背景、理念与特征[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5): 3-6.

[4] 孔繁之,王春梅,等.数字校园中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5):49-50.

[5] 沈晓平,郑春芳.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特征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21):15-17.

[7] 岳辉,和学新.学科素养研究的进展、问题及展望[J].教育科学研究,2016,(2): 52-59.

[8] 苏斌,任百祥,杨春维,等.“环境管理学”教学改革初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5,(9):52-53.

[9] 王丹,刘闲.大学生课堂失范行为的校内成因及规避策略[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6):162-164.

[10] 孙俊三.从经验的积累到生命的体验[J].教育研究,2001,(2):34-38.

责任编辑 陈 莉

猜你喜欢
翻转课堂教学方法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基于gitee的皮肤科教学方法研究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方法探析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翻转模式在“液压与气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翻转课堂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