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级管理在提高妇产科护理质量及护士满意度应用分析

2018-05-14 15:20王丹
中国卫生产业 2018年4期

王丹

[摘要] 目的 讨论层级管理在提高妇产科护理质量及护士满意度的意义。方法 此次研究选择该院妇产科70名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该院2015年1月之前,实施常规护理管理,2015年1月之后,实施层级管理,对实施层级管理前后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进行评价,并了解护理人员对该方式的满意度。结果 在实施层级管理后,护理人员在整体护理、病房管理、患者护理、护理文件以及护理差错事件发生方面均有所改善,并且在护理人员的满意度方面,实施后,护理人员对该管理制度的满意度明显比实施前高(P<0.05)。结论 采用层级管理模式后,护士操作技能以及对临床护理质量明显提高,并且护理人员对管理模式的满意度也明显提高,让护理人员的工作更加明确,可以有效地保证各种治疗以及护理之间的连贯性,降低护患之间的陌生感,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

[关键词] 层级管理;妇产科护理质量;护士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8)02(a)-0037-02

护理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医院的医疗水平,并且,随着人们对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已成为临床主要的研究课题。据相关文章报道,层级管理可以有效的提高临床护理服务质量[1],因此,2014年1月—2017年4月期间为了研究层级管理在提高妇产科护理质量的意义,特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人员选择为该院的70名护理人员,均为女性,年龄在22~4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8.9±4.1)岁,文化程度在本科及以上的为30名,学历为大专的为35名,中专的为5名,其有15名主管护师,40名护师以及15名护士。

1.2 研究方式

2015年1月之前,该院实施的是常规的护理管理;而在2015年1月之后,实施的是层级管理,其具体措施如下:①建立小组,成立小组组长,并明确护理人员的职责,由妇产科的护士长担任组长,其他护士均为组员,采用三级管理的原则,首先管理员为组员,每个人对操作需要进行具体的登记,并且如果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出现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和改进;其次该科室的护理组长应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专项整理,并提出改进措施,保证护理质量;最后,护士长对科室的护理质量进行严格的把关,及时总结临床经验,并对护士进行绩效考核[2]。②加大培训力度,为了保证护理人员的日常护理质量,每个月由护士长对护理人员进行护理质量学习讲座,提高护理人员的层级管理的意识,同时加大护理知识的学习,确保临床的护理能力,并在培训后,及时对学习成果进行考核,针对于出现的问题再次实施现场指导,保证护理人员的护理素质整体的提高。③运用PDCA循环系统,根据护理人员的实际工作,制定本月以及本星期的工作目标,并且在实施的过程中,确保每一位护理人员参与,对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质量问题进行收集、整理,并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其发生的主要因素,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在日后临床护理中,有效避免该情况的发生,同时针对临床新问题,继续设立改进措施。④层级分工模式,妇产科护士长全面负责科室管理工作,带领本组的护理人员组织护理查房、会诊并制定护理工作计划,执行相应的护理操作,并指导相应护理人员完成工作,高级责任护士需要从患者入院治疗开始,就对其进行全面评估,并根据患者的情况设定护理计划,做好患者心理、健康教育等前期工作,而初级责任护士则需要对患者实施全面的优质护理服务,对患者进行基础护理[3]。⑤工作分工,不同资历的护理人员应区别待遇,针对于高级责任护士,必须要有较为扎实的护理理念以及丰富的临床实践,可以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将护士层次以及管理患者的数量等方面确定绩效工资,以此来提高护理人员对工作的积极性[4]。⑥合理的排班制度,实施弹性排班制度,增加高峰时间段的护理人员值班数量,降低差错事件的发生率。

1.3 观察范围

对实施层级管理前后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进行评价,并了解护理人员对该方式的满意度。

1.4 统计方法

选择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比较护理人员管理制度实施前后的护理质量,在实施层级管理后,护理人员在整体护理、病房管理、患者护理、护理文件以及护理差错事件发生方面均有所改善,对比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其中实施前后均均无护理差错事件发生。

比较实施层级管理前后,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实施后,护理人员对该管理制度的满意度明显比实施前高(P<0.05)

3 讨论

在以往的传统护理工作中,其护理模式没有根据护士的能力进行分工,导致缺乏延续性以及整体性,并且各班的护理人员分配不均匀,导致护理人员工作量大,对护理质量不能确保,而实施层级管理后,根据护理人员的职称、资历等进行合理分配,可以有效提高护理人员之间的合作性,同时能最大程度发挥护理人员的潜能,满足患者以及医生的需求。分层管理,护理人员能明确自身的職责,能增加团队的合作能力,明确责任化,确保护理措施以规范化、完整化完成,因为护理人员的学历、工作经验等方面出现差异,就导致其在临床培训中的需求也不相同,而通过层级管理,能根据护理人员的具体情况实施培训,充分调动每个护理人员的积极性[5]。

实施层级管理,可以更好地帮助护理人员管理患者,无缝隙地满足患者需求,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措施,并且每位护理人员在每天对自己的工作进行评估,实施护理质量控制,可以真正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改正,确保各项措施真正的落实到患者身上。另外,采用分层管理,可以让护理人员更好地了解患者需求,能最快的速度掌握患者的病情,可以实施预见性护理,将临床护理安全事件的发生率降至最低,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另外,实施层级管理制度还能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合理调动科室的护理资源,调整每一位护理人员的工作量,让每一位护理人员能不断发挥自身的优势,同时,还能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让其认真学习护理知识以及操作技能,并且,制定针对性的措施,每一位护理人员均能参与,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团队的合作[6]。

通过此次研究的结果也能看出,在实施层级管理后,护理人员在整体护理、病房管理、患者护理、护理文件以及护理差错事件发生方面均有所改善,并且在护理人员的满意度方面,实施后,护理人员对该管理制度的满意度明显比实施前高(P<0.05)。说明,采用层级管理模式后,护士操作技能以及对临床护理质量明显提高,并且护理人员对管理模式的满意度也明显提高,因此,采用层级管理制度,让护理人员的工作更加明确,可以有效保证各种治疗以及护理之间的连贯性,降低护患之间的陌生感,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另外,实施弹性排班制度,可以确保护理人员的充足性,并且也保证每一位患者均能享受护理措施,为临床护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7]。

[参考文献]

[1] 林海红.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对提高护理管理质量的作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20):1836-1838.

[2] 方光萍.ABC连续性排班与分层级管理在病房中的实施效果评价[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7,42(2):272-275.

[3] 张捷,王祖萍,刘春英,等.护士分层级管理结合绩效考核模式在门诊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7,36(8):1121-1123.

[4] 姚红娣.护理层级管理在提高临床护理服务质量中的作用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9):73-74.

[5] 李玉美.护理组长在实施护理层级管理中作用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2):3-5.

[6] 周素良,马迪迪,李伟芬,等.护理组长在实施护理层级管理中的作用探讨[J].现代临床护理,2010,9(5):67-69,50

[7] 童丽春,王莉敏,孔晓明,等.层级管理在进修护士培训中的应用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17,17(2):118-119,128.

(收稿日期:2017-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