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高校考试作弊现象的成因及对策

2018-05-14 09:06张璐璐
丝路视野 2018年21期
关键词:考试制度作弊

【摘要】考试作弊是很多高校都存在也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从社会风气、教育模式和学生主观思想三个方面分析高校考试作弊的成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若干对策,为杜绝高校考试作弊现象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课程考试;作弊;考试制度

高校课程考试中,作弊现象屡禁不止,造成了多方面的不利影响。对学生来说,作弊不仅不利于考生的成长,也伤害了其他考生的利益;对教师来说,则无法通過考试衡量学生的真正水平,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对校方来说,不良考风会破坏学校的形象,影响学校的未来发展;对社会来说,则会进一步加剧诚信观念的淡薄,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了解高校学生作弊现象的成因,分析其对策,是高校教学改革应重视的内容,也是本文主要探讨的内容。

一、考试作弊现象的成因

(一)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一些研究者认为,考试作弊不是单纯的校园现象,而是社会普遍失信现象的折射。研究者们从商品市场的造假制假、某些政府官员的贪污腐败等失信行为来分析,已有不少成果,这里不再赘述。首先,但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国家对上述问题进行了严厉打击,这些乱象却未能消失,近几年,伴随通讯设备、通讯软件的飞速发展,一部分人为了博眼球、追求点击率,在网络上散播不实言论的事件时有发生。在校大学生接触网络较多,更容易受到这些不良因素的影响。一旦谎言成为常例,作弊现象也会成为常态。其次,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商品贸易发达,很多东西成为可以交换的商品。钱权交易、器官交易、办事拉关系等都是在进行特殊的“商品交换”,这种“商品交换”也存在于校园之中。如考试中的替考现象;很多大学的厕所内常有“四六级包过,电话XXX”的字迹;一部分学生在网上购买作弊尺、作弊橡皮、隐形墨水等作弊工具;更有部分学生还发展出代为签到的“业务”,以应付那些将出勤率纳入考核成绩的课程。这些现象的出现,或多或少是受到那些“不良交换”风气的影响。最后,社会上的一些浮躁之风与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大量电视台的走秀节目让一些人看到了一夜成名的机会,网络平台上的一些网络主播们动辄收到成千上万的打赏,名利双收似乎变得容易起来。“来得快”“走捷径”成为一些年轻人追求的目标。这种浮躁风气使得一些平时不努力的大学生在面对考试时也希望能不必付出太多精力便可过关、得高分,于是便选择了作弊这条“捷径”。

(二)现行教育模式和考试模式中的一些不良因素造成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唯成绩论的人才评价标准。考试本来是考查教师教学情况和学生学习情况的一条标准,用以调整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方向。但在很多高校,成绩的作用被扩大了,学生奖学金的评定,班干部的选拔,推优、入党、保研的资格等都以课程考试成绩为重要标准。这样,一部分学习并不差的学生为了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也有可能在考试中作弊。二是考试内容不合理。一些高校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开设了不符合专业需求的课程。如给生物、土木等专业开设经济管理类课程,以及其他大量必修的公共课。在总学分固定的情况下,专业课课程被挤占。学生学到的是“精缩版”知识,很多内容并不能完全吃透。而为了保证过关率,教师在制卷时只能加重记忆型知识的比例,无形中助长了作弊现象。三是考试模式不合理,考试时间密集。目前,很多高校实行的是“一锤定音”式的考试模式,这种以闭卷为主的期末考试是课程考核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考试形式。这就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对学生来说,不管是追求高分还是只图过关,都是“成败在此一举”。由于压力过大,一部分学生选择通过作弊来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另外,在高校,很多课程结束的时间相差不多,期末考试排考密集,有时甚至会出现一天中考三、四门课的情况。对于一些平时学习不够认真的学生来说,在期末短时间内“突击”多门课程是一个很大的难题,作弊似乎成为他们在这种一锤定音式的考试中过关的“唯一”选择了。四是考试管理有疏漏。首先,监考老师工作不到位。在考试中,如果监考老师的工作不到位,对考场监控不严,那么,临时起意型的作弊就会增多,甚至当某些老师在学生中形成“这个老师监考不严”的印象后,临时性作弊就会发展为预谋性作弊。其次,纪律执行不到位。各高校对违纪行为的处分虽有明确规定,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一些学校可能会因为诸如人情关系、对毕业率和就业率的影响等多种原因而出现处罚不到位的情况,会给学生造成“作弊被抓也没什么可怕”的印象。当作弊所获得的利益大于处罚后,作弊现象的出现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三)学生自身错误思想的影响

这方面具体表现为:一是赌博心理。因赌博心理而作弊的学生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但求及格,六十分万岁。另一种则相反,以追求高分为目的。前者往往基础差,学习吃力,或因精力分散,无心学习,自知在考试中无法顺利过关;后者往往学习并不差,但在竞争中不一定处于拔尖位置,因而他们都产生了冒险一搏的心理,试图通过作弊来达到自己过关或得胜的目的。二是不平衡心理。由于不平衡心理而作弊的学生,其中大多数原本并无作弊意图,但当他们看到考场中有人作弊而监考老师没有发现或故意放水时,特别是成绩公布后,看到作弊考生顺利过关后,不公正、不平衡的心理会使他们在本场考试或下一次考试中作弊以免自己在考试中“吃亏”。三是从众心理。因从众心理而出现的作弊是各科考试中都普遍出现的作弊行为。如在很多考试中,交卷时的几分钟是作弊高发期。不少学生会在此时交头接耳“对答案”。这时监考老师的注意力被收卷分散,只要有一人作弊,就会有多人跟风。这种作弊现象在各个层次的学生中都可能出现,并且人数多,会严重影响学校考风,危害较大。

二、对策和建议

要改变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高校应以预防为主,严打为辅。根据前文的分析,主要建议如下。

(一)加强诚信教育,严肃考风考纪

减少作弊现象,更多的是靠学生自觉。高校应进一步加强诚信教育,并在校园中以多种方式开展诚信教育。诚信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杜绝考试作弊现象不是在考试前拉几张条幅,喊几声口号就能实现的,因而学校可以定期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班会,借助校园广播、宣传栏等进行诚信宣传;要充分利用榜样的力量,尤其要以本校诚信良好的学生为榜样,让学生感受到诚信就在身边而不是一些空洞的口号;高校教师应起到以身作则的教育示范作用,任课老师不能因人情关系而在考试中“放水”,辅导员或管理人员也不能因与学生“相熟”而在各项奖励中有所偏向。这样,思想宣传与实例示范相结合,可以有效避免学生由于不公平、不平衡心理而产生的作弊冲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作弊率。在严肃考风考纪方面,首先,要让每一个大学生都了解本校的考试纪律。对于作弊理由只是监考不严而一时冲动或因人情关系而不得不协助作弊等非预谋性作弊的考生来说,作弊只是偶然现象。因此,他们虽然知道作弊是违纪行为,却不知道具体的处罚条例,有可能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果。针对这一情况,学校应在考试前加强纪律宣传,使每个考生都知道作弊行为的后果。其次,加强考试纪律执行力度。监考教师要认真对待监考工作,在监考时以预防作弊为主,不让考生有机可乘;对作弊考生应严格执法,绝不姑息;学校对违纪考生的处分应按纪律执行,避免出现降等处分或以取消某些奖励性资格来代替应有处分的情况。这样,可以改变一些学生“监考只是形式”“被抓住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错误思想,使其自觉放弃作弊,从而降低作弊率。

(二)调整考试内容,改革考试形式

在调整考试内容方面,课程考试内容应根据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要,侧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前文提到,传统记忆式的考试内容给作弊提供了便利,考场中学生夹带的各种小纸条,使用手机百度知识点的情况主要都是针对这种考试出现的。因此,课程考试内容应把重点放在综合能力上,测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也可以让试图作弊的考生抄无可抄。在改革考试形式方面,丰富考试形式成为解决一锤定音式的闭卷考试给学生带来的压力问题的重要方法。首先,课程考试可以进行过程评分,并加重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重视平时成绩,可以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提升学习效果。一方面,让学生不再对期末考试如临大敌,铤而走险进行作弊,另一方面,平时所掌握的知识量的扩大,可以减轻期末时的学习压力,使学生不再因为排考密集,“突击”时间不够而“不得已”进行作弊。其次,在闭卷考试之外,以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考查。如纯记忆性的知识点可以用口试或随堂默写的方式进行,综合性的知识考查可以用论文、实践报告、答辩等形式进行,这样,通过不同的考核形式可以把课程中的重点、难点、识记、领会等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提高学习效率,把死知识变成活知识,进而增加学生在考试中的自信,主动放弃作弊。

(三)完善考试制度,加强考试硬件建设

完善考试制度主要体现在管理层面上。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唯成绩论的人才评价标准也会形成唯成绩论的考试态度,学生会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成绩所带来的各种利益上,而不是根据考试情况来调整学习侧重点和学习方式以提升学习效果。所以高校在评价人才时,在课程考试成绩之外,还应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实践能力和其他综合素质的比重,改变部分学生致力于通过不正当手段在考试中获利的现象。其次,完善与考试相关的政策规定。一些“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的学生,平时知识积累不够,往往会在考试中作弊。对于这些学生是否具有考试资格,如果没有学校正式文件的支持,老师们一般只能口头教育,起不到实际震慑作用,这就需要学校完善相关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作弊现象。另外,对于考试试卷参考答案的制定,不能过于追求标准化。一些学校规定,参考答案必须逐条给分,细化到每个知识点。这种评分方式造成了老师在出卷时更偏重于只有一个答案的记忆型知识,给学生作弊提供了便利。因此学校在制定规定时应根據课程性质,允许一定程度的弹性评分标准。在考试硬件方面,针对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作弊行为,高校应加大硬件投入。如开启教室内的摄像探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监考老师因监考风险过大而不作为的现象;在考试时开启信号干扰器以应对手机作弊;使用指纹打卡器以应对替考现象。总之,考试硬件建设是控制新时期作弊现象的重要一环。

综上所述,高校考试作弊现象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学校应有针对性地对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模式进行调整,才能杜绝作弊,培养出真正具有高水平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月.从考试作弊看考试制度的改革[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06).

[2]赖昭胜.高校课程考试改革的思考[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02).

[3]程瑶.完善高校考试管理制度,预防考试作弊现象[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8(03).

作者简介:张璐璐,女,西南科技大学,教师。

猜你喜欢
考试制度作弊
基于理论获取和实践提高基础上的考试制度改革创新
精灵当家14是谁作弊
有人要你帮忙作弊怎么办
防止作弊
动机和态度对学生考试作弊的影响模型研究
对目前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的国际比较与借鉴分析
浅谈农村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