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化解乡村治理困境的路径

2018-05-14 09:06罗国建
丝路视野 2018年21期
关键词:乡村治理三农乡村振兴

【摘要】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是夯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社会基础。化解乡村治理面临的困境,需要在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建设法治乡村、深化村民自治实践等方面加快建设,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关键词】乡村治理;乡村振兴;“三农”问题

乡村治理的好坏,不仅决定着乡村社会的发展、繁荣和稳定,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石,更体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整体水平。本文探讨如何通过化解乡村治理面临的困境,夯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社会基础,以确保“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

一、乡村治理面临的困境

(一)乡村自治形式化

乡村自治在很多地方还没有真正落实,乡村组织往往在发展什么、建设什么、管理什么等决策部署問题上习惯被上级行政主导,基本是“自上而下”,而没有很好“自下而上”,没有形成“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有机统一。

(二)乡村人口空心化

以老、妇、小为主已成为乡村最突出的特点。第一代打工农民回家不愿种,新生代打工农民不会种,留守老人妇孺将就种。粗放耕种,靠天吃饭,孤影相随,热络的人际关系也逐渐变得淡漠。

(三)乡风文明庸俗化

“三个月种田,一个月过年,八个月耍钱”,生动反映了某些农村现实文化生活。红白喜事浪费且品味低,特别是办丧事请庸俗表演已成风,使原本朴素的乡风文明变了味。一些农村居民依赖观望攀比心理突出,以能享受到政府的困难补助为荣耀。

(四)乡村发展边缘化

道路、环境等设施落后于城市。几个人的学校、孤独的老人、寂寞的留守儿童、望而却步的医院、打工面临的无保障和再失业等,与城市人形成鲜明的对比。“蛛网效应”和“谷贱伤农”等现象反反复复,农业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弱势地位未根本改变。

(五)乡村问题复杂化

农村各种诉求矛盾层出不穷,群体性上访闹事屡屡发生,少数人甚至上访产生心理障碍发展到了痴迷程度。乡村安全知识教育、培训和监管还不到位,安全事故频发。盗窃抢劫等侵财性犯罪,各种黄赌毒黑拐骗,封建、邪教、反动组织等社会治安问题难守难防,道德很无奈,法治被蔑视。

二、乡村治理困境的原因

(一)政府管得细管得累

乡村治理主要是大包大揽,不尊重民心民意,存在长官意识、简单粗暴、急功近利的问题,忽视民主自治程序机制,好心办坏事,吃力不讨好。这既有基层政府“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窘状和法治观念淡泊的因素,也有自治组织自身能力较弱的因素,还有村民的自治意识普遍不强的原因。

(二)乡村“两委”组织引领乏力

组织引领乏力主要表现在自身造血功能不强,组织教育、示范引领作用差,服务功能不强,工作针对性不强,对新形势下新问题不敢管、不会管、管不了、管不好。党员队伍老弱化或无人可发展、大学生村官和本土大学生自身定位模糊等问题,造成乡村人才危机。加之集体经济薄弱,导致底气不足,说话无人听,干事无人跟。

(三)社会组织形同虚设

社会组织存在实力不强、地位不高、机构涣散、管理松散、运行不畅等问题,其组织、引导、教育,服务“三农”、助推经济发展、反映群众诉求、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功能不能有效发挥。另外,适应乡风文明、卫生环境、安全稳定等方面的公益性社会组织还相当缺失,这与新时代乡村治理极不相称。

(四)平安共建合力不够

各级安全稳定职能部门、乡镇内部、村社、居民共建共治合力还不够,事权、责权不清,特别是一些部门强调“主体责任”“一岗双责”“属地原则”的多,主动落实事权、费随事转的少,基层无权无钱,加之群众参治意识差,想管管不好,疲于应付。建立网格化、智能化、信息化的安全共管共建和严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还不到位,让各种犯罪行为有了可乘之机。

(五)农户利己意识浓厚

一些群众法治观念、社会责任感、义务观逐步淡化,比较意识、逐利意识、小家意识渐浓盛行,存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事一关己无钱不理”和“事不关己天天挂起,事一关己置之不理”心理。如农村低保、扶贫慰问,本与已无关,总是眼红想享受,民意调查都说不满。当需要遵守村规民约,出工出力时,生怕自己多付出一点。

三、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

(一)以组织规范化建设推进乡村治理主体多元化

(1)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要提升党组织覆盖面,坚持把党组织建在农村社会组织、自治组织、产业链中去,使其成为主心骨。要把那些“政治素质好、领富能力强、协调本领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优秀人员吸纳到党内。要大力开展集体经济壮大行动,切实让农村党组织说得起话、干得起事。要加强作风建设,特别是对带宗族、家族、恶势力性质的农村干部、党员坚决清除出农村党员干部队伍。

(2)厘清政府管理与居民自治的关系。以农村“治权改革”为核心,政府携手社会组织、企业和市民共同系统地应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实现社会治理从单一向多元协同转变。引导居民自主决定管理事务,充分发挥居民自治作用。

(3)整顿规范社会组织。要制定行业、协会管理监督制度,社会组织完善运行机制,加强对社会组织管理人员的培训,确保有效发挥社会组织代言人的作用。通过多措并举,逐步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格局。

(二)以农村改革推动利益联结机制形成

要实现农村全面小康,必须建立让群众有看头、有想头、有奔头的利益联结机制,为“三治”提供保障。要抓住土地承包再延长30年的大好政策,有序推进农地“三权分置”改革和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大力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通过建立公司+集体+农户+股份的股权化等运行机制,让农民拥有股份。同时,大力推进工商、金融资本下乡,探索让农户特别是贫困户通过信贷资金入股经营主体,获得保息分红和收益分红。通过这一系列改革,让农地有序进入市场,让股份有效联结居民利益,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三)以法治乡村建设构建乡村依法治理体系

要着眼长远系统规划,结合实际统筹谋划,针对问题精准发力,认真规划好法治乡村建设。要建立完善综治、公安、司法、人民调解、法律顾问等有机结合的大调解工作格局,依法及时妥善解决乡村矛盾纠纷。要加大力度推进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对安全易发领域开展集中宣传教育整治,整合乡村内各方面资源,共同维护乡村和谐安全与健康。

(四)以乡贤文化推动乡风文明建设

要制定优惠政策,大力实施农村人才引进、回引工程,开通绿色通道,提供平台,把乡贤培养成为乡村发展和治理中的骨干精英。要推行村民“积分”制度管理,大力开展道德模范、家风模范、创业先锋等方面的典型人物评选活动并建立动态管理机制,以他们的知识、德行、才能和声望,带动乡风向好、民风向上,共建美丽乡村。

(五)以村民能力建设提升乡村自治水平

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揽,在加强民主法制、权利义务教育的前提下,引导村民消除等靠要依赖思想、顺从认命悲观思想、无所作为消极思想、单家独户利己思想,强化自治意识。要结合新的形势,鼓励村民自我组织起来,实行自主议定、自主实施、自主管理、自主监督,不断增强参与意识、自治能力和对村庄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参考文献

[1]张伟军.多元复合治理体系与乡村善治的实现路径——基于历史与现实的双重视角[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6).

[2]赵晓峰,冯润兵.乡村治理发展顶层设计:政策演变与前瞻——基于中央“一号文件”的政策回顾[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8(02).

作者简介:罗国建(1972—),男,重庆荣昌人,法律本科,研究方向:“三农”问题。

猜你喜欢
乡村治理三农乡村振兴
赞分盐镇裕牛村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三农”热点
新阶段“三农”工作的新主线
国内关于乡村治理理论研究综述
2013年度“三农人物”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