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车辆列车碰撞吸能方案研究

2018-05-14 09:06高雨
丝路视野 2018年21期
关键词:缓冲器界面列车

高雨

【摘要】随着城市化脚步的不断加快,一些中特大人口城市逐渐形成,为解决人口增加带来的交通压力,地铁车辆由于其快速性、准时性、安全性被广泛应用到城市交通运输中,与此同时,车辆运行安全也被广泛关注,被动安全设计成为地铁设计的首要设计要求,车辆通过增加吸能装置来吸收车辆碰撞过程中产生的能量,文章根据某B型车被动安全设计要求为例,根據一维能量分配软件配置车辆吸能装置参数,并根据三维碰撞分析验证设计的可行性。

【关键词】地铁车辆;列车碰撞;吸能方案

一、引言

目前地铁车辆广泛采用车钩缓冲装置、防爬吸能装置、车体结构吸能等吸能装置吸收车体碰撞过程中产生的能量,采用逐级吸能的方式以适应不同碰撞速度下的吸能要求。以某6编组B型被动安全设计要求为例,车辆要求25km/h碰撞下,车体客室不得有损坏,根据设计要求,列车在各车辆间配置有EFG3型车钩缓冲装置并增加膨胀式压溃管以满足15km/h下的碰撞要求,通过配置在车体前端的防爬吸能装置共同吸收25km/h下的碰撞能量。

二、车辆建模

(一)工况介绍

一列6编组整备列车以25km/h的速度撞击另一列6编组车辆,两车均处于无制动状态,列车碰撞示意图如图1所示,其中1-5为运动车各车辆间碰撞界面,7-11为静止车各车辆间碰撞界面,6为两列车碰撞界面。

(二)吸能装置参数设置

各车辆间均配有带EFG3型缓冲器的车钩,并配有膨胀式压溃管,在车辆首尾两端配置有防爬吸能装置,根据列车碰撞经验,碰撞界面车钩力最大,并在向后传递的过程中逐渐减弱,为了让压溃管更多地参与吸能,在各车辆间配置有不同触发力的压溃管,其中半永久车钩采用阶梯式压溃管,根据一维能量分配软件模拟,所有吸能装置的配置参数如表1所示。

(三)车辆建模

利用HYPERMESH进行网格划分,有限元模型主要采用壳单元进行划分,焊缝通过梁单元来模拟,利用LS-DYNA进行碰撞分析。

三、结果分析

一列25km/h的列车碰撞一列静止的列车,当碰撞界面头车半自动车钩接触时,认为碰撞开始,当两列车共速时,认为碰撞吸能结束,头车半自动车钩压溃管触发,通过力的传递使后界面车钩压溃管逐级触发,当头车半自动车钩走完全部行程后,剪切螺栓发生剪切,头车半自动车钩回退,防爬吸能装置接触,继续吸收剩余的能量。

如图3所示,界面6车钩力上升到570KN时,EFG3缓冲器开始压缩变形,由于碰撞剧烈,缓冲器很快走完最大行程,车钩力上升到950KN,压溃管开始触发,并在210ms时,压溃管走完最大行程,头车车钩被剪切,防爬吸能装置开始接触继续吸能;界面9中间半自动车钩,车钩力波动上升到570KN时,缓冲器开始触发压缩,由于力向后传递的衰减,缓冲器相对平稳的走完行程后压溃管开始触发,从7、8、10、11界面半永久车钩车钩力曲线上可以看出,由于7、8界面靠近碰撞界面,在缓冲器压缩完成后,车钩力随变截面压溃管的逐级触发而线性增加。而10、11界面由于距离碰撞界面较远,车钩力未达到压溃管的触发力,只有缓冲器参与压缩吸能。

由图4可以看出,越靠近碰撞界面的界面车钩触发的行程越长,7、8、9界面压溃管被触发,第7界面共触发了313mm行程、第8界面共触发了280mm行程,第9界面共触发了260mm行程,所有界面触发行程均未超过许用最大行程。

当头钩剪切后,防爬吸能装置开始接触参与吸能,其中吸能装置最大压缩行程为301mm,低于吸能装置的最大许用行程,在整个吸能过程中,所有吸能装置参与吸能,并能吸收碰撞过程中产生的所有能量。

四、结论

两列6车编组的整备状态下的列车以25km/h相对速度碰撞过程中,碰撞产生的能量均被吸能装置吸收,乘客区无明显塑性变形,符合被动安全设计要求。

参考文献

[1]王亚伟,刘晓亮,张士臣.地铁车辆列车碰撞吸能方案研究[J].中国科技投资,2017(03).

猜你喜欢
缓冲器界面列车
Task 1
从零开始学用智能手机
8编组A型车缓冲器选型对比分析
神奇的时光列车
机车用MT-3型缓冲器压装方式改进
温馨列车
列车上的失窃
春之列车
基于XML的界面自动生成设计与实现
一种新原理的高效缓冲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