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角下高校武术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2018-05-14 17:20莫军
当代体育科技 2018年12期
关键词:武术教育教学高校

莫军

摘 要:武术在我国源远流长,不仅是一门搏击技术和体育,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武术在东亚文化圈對跆拳道和空手道影响颇深,在国内外享有广泛的声誉。大众娱乐文化的包装让中华武术越来越失去了其灵魂,文化传承和发展遭遇了极大的困境。由于我国传统武术在国际技击项目的侵蚀下已经逐步丧失了生存空间,强化武术教育就更加迫切。更深层次上讲,武术文化代表了一国的精神面貌,然而我国高校武术教育教学却被严重忽视甚至被遗忘,作为高校选修课的武术课程基本上都是敷衍了事,与武术教学目标相差甚大,因此本文根据我国高校武术教育教学的困境提出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方案。

关键词:文化 高校 武术 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4(c)-0162-02

武术是一种文化,1955年崔泓熙将军根据传统武术创立了跆拳道,跆拳道坚持儒家文化始于礼终于礼的武道精神,而空手道发源于中国藩属琉球的唐手,空手道的道场礼仪极为严格庄重,无论是武道精神还是武术本身都离不开一个发源地:中国。现在空手道和跆拳道都进入奥运会,但是充满玄幻性的中国武术如果不改革,还没有机会进入奥运会,武术改革要从学校开始,而学校武术教育更多的是培养一种精神文化。空手道和跆拳道没有光着膀子穿裤衩打的,这鲜明地反映了中国儒家两大核心文化之一“礼”。而今天,受到金庸小说影响,民间将武术玄化,高校将武术边缘化。其实,从跆拳道、空手道与武术的发展轨迹我们就能理解为何今天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为何严重落后于他当年的学生韩国和日本。

1 武术文化教育对一国国民精神形成的意义

满清洋务运动失败,而日本明治维新成功,根本并不是两国制度的问题,而是日本武士道精神之崛起和中国文化精神之没落所致。武术既然强身健体之体育,又是防身御敌之搏击,还是代表尊严和尊重之文化,中国武术只有回归中华文化精神之本质:仁义礼道,武术才能够有希望进入奥运会。中国武术最讲究武德,其实这都是我国古代的礼仪规范:“不推人于险,不迫人于,不鼓不成列。”“古之为军,临大事不忘大礼”、“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不以阻隘,这比西方的贵族精神、绅士风度、人道主义和契约精神不知道早到哪里去了。

然而今天,我们丢掉了这种文化,武术变成了表里不一的文化,一方面说太极拳是至柔破致刚的天下第一的武术,然后被现代搏击打倒了,就说自己有武德。武德不是挨打,武德不恃强凌弱,人家和你讲竞技,你讲武德,人家不跟你打,你说只要一打就能打过人家。这是没有德行的表现。同样,武术不是穿上白大褂就能得到发扬的,现在很多学校在课间操让学生穿上白大褂练太极拳,表示发扬中国武术,这其实只能加快中国武术落后的脚步。

正如武士道这一项来自于中国儒家文化变体的民族精神凝聚了日本文化,中国武术在高校教育中的意义就是培育民族精神和加强文化认同,这是支撑一个民族发展最根本、最深刻、最原始的动力和支柱力量。正如所说,“提倡技击者,则正欲以吾国固有之体育良法,使吾民族有发扬蹈厉之精神,勇气振奋之气概。”高校武术教育不仅仅要反应在搏击上,强身健体上,而武术教育更要反应一个人的道德原则当中,以德明道,以身行道,以技显德,尚武崇德,将武术文化教育发展为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教育。

武术不仅是外在身体训练,也是内在修为的养成,克己正身,宽厚谦让,自强不息,健身保国,武术练习的过程不但是强身健体、舒筋活骨的过程,也是磨练心性,培养品格意志的过程,通过武术的学习,学生不但可以体会到尊师重道、讲礼守信、见义勇为等品格,还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尤其是对克服他们的心理问题都有着很大的帮助。

2 文化视角下我国高校武术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武术教学文化和技能的双倒退

调查发现少数重视武术的高校注重武术技能的训练,缺乏人文课程,没有建立教育理念,单纯是武术的教学,而武术的教学也沦为招式的模仿训练,大学生对中华武术没有了解,认知不足,文化认同感淡泊,往往因为一些复杂招式让他们难以通过考试,他们还会心生不满。高校武术教学目前并没有文化之魂,更谈不上内外兼修了。

而实际上武术在多所高校已经是名存实亡,这和一些表面繁荣的中小学还不同,大学多把武术作为选修课,很多高校的武术课程一个学期甚至整个一个学年其实只学一门太极拳24式,老师练学生模仿,这和广播体操并没有多大区别。

2.2 武术段位制缺乏实战性

1995年以来的武术段位制参考了韩国跆拳道的“级”“品”“段”,设置了出段位一二三段,中段位456段和高段位789段,而将武德修养作为段位考评的必须条件,另一方面高段位还需要理论修养,此外对武术事业做出卓越贡献者,可以获得荣誉高段位,这是我国武术发展的一大进步。但是必须要看到的是我国武术段位评价是以演练为主,一个人可能只会演练器械、拳术和太极拳(双人对练)再发点论文就能晋级最高段位,这很显然有花架子之嫌。而这复杂的段位制不太适合高校武术教育。

2.3 武术教学五花八门,标准化建设不足

目前高校武术课本五花八门,各种拳术流派套路层出,然而这些课程知识、能力、方法和技术缺乏应用性,另一方面也缺乏标准化的课程,这对高校推广武术文化有很大的负面影响,“门户之见独深,各怀其宝,各藏其密”,不肯公开研究长久以来就是因为门户之见,导致中国武术没有向空手道和跆拳道那样形成标准,这长远发现对武术文化是不利的。同样高校武术没有统一的标准,有的练练太极拳就算考试合格,有的练练醉拳就修满学分了,这很难发扬武术文化。

3 高校武术文化教育改革的思路

3.1 武术教学向武道教育转变

习武即行道,武术是技击,也是一种哲学,武德贯穿于是习武者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规范,也伴随着习武者习武、用武、施武、从武的整个过程,“在汲取传统伦理道德的基础上形成了,以传统道德的‘忠、义、信、刚、毅、勇、诚的道德条目为价值内核,以‘仁、宽、恕、礼、让为处世手段,形成‘外柔内刚、刚柔相济、锐意进取的道德准则。”习武者多上进而有进取精神,在大学当中的调查结果也是如此,他们敢于竞争和面对挫折。因此,在武术教育中必须把武术的文化形象和教化之道融入进来。高校进行武术教学,必须道馆化,而不是在操场上进行,将礼仪贯彻到每次训练当中,这是从武术到武道转变的第一步。

3.2 建立高校武术教育教学标准

高校武术教学必须要和其他体育课一样,建立统一的标准,而且武术要列为体育的必修课,在选择哪种武术为基本课程之前,可以从武术文化课程入手,培养武德修养。而我国目前迫切需要建立一套类似跆拳道和空手道的标准化武术体系,并且在全国大中小学推广,而高校武术自然可以和全国武术衔接,这样一方面以利于高校自身武术课程的创新,另一方面无需将武术课程的压力全部集中到高校当中,毕竟武术修为不是一朝一夕之事。

3.3 高校推出武术教育教学创新

在武术教育整体标准没有建立,而段位制还存在不足的情况下,高校武术教育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自行创新,将尊师重道的礼仪文化,尚武崇德的意志品质以及以武修身的准则植入到文化教育当中。并且在如今武术段位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如果没有竞技的条件,可以通过碎木板、越障碍、做搏击动作比如三连踢等方式进考评。

4 结语

高校武术教育必须坚持武术的文化性根本原则,将以武行道的观念深入到学生的价值当中,这对于建设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有着巨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印东.武术释义[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6:74.

[2] 虞定海.张茂林.高校武术课程改革的文化路向[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36(3):23-26.

[3] 中央国术馆缘起[A].中央国术观编:张之江国术言论集[C].1931:4.

[4] 杨嘉民.文化大发展背景下高校武术文化建设研究[D].苏州大学,2013.

猜你喜欢
武术教育教学高校
校园武术“学、练、赛”一体化实践探索
我爱传统文化
中国功夫成青少年新宠
对高校武术教学中武术文化教育的思考
论将中医学纳入大学教育教学领域中的重要性
医学院校临床药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关于开展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