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背景下产业扶贫的现实困境与解决路径

2018-05-14 17:05余剑平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年16期
关键词:产业扶贫精准扶贫困境

余剑平

[摘 要]精准扶贫是当前党委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和任务。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更是实现精准脱贫的最佳“造血式”模式。本文以衡阳市TS乡为实证,着力剖析了精准扶贫进程中产业扶贫的现实困境,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有序推进产业扶贫的科学路径。

[关键词]精准扶贫;产业扶贫;困境;路径

[中图分类号]D25 [文献标识码]A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考察扶贫开发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理念。2015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专门针对“十三五”时期的脱贫攻坚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明确提出为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目标,在具体实现路径上,按照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实施好“五个一批”工程,其中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即发展产业扶贫成为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关键抓手和重要举措。同时,也拉开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精准扶贫和脱贫攻坚和的序幕。精准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的一剂“良方”,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对于不同的情况做到精准施策,精准扶贫,成功脱贫。产业扶贫作为当前脱贫攻坚的“重头戏”,作为精准扶贫最有效的“造血式”扶贫方式,已经成为一些贫困地区实现脱贫的首要选择。本文以衡阳市TS乡作为实证研究,以期为衡阳市地理条件不优越、基础设施较差的一些贫困地区推进精准扶贫,尤其是发展当地产业,通过产业扶贫的模式,真正完成从“贫困”到“脱贫”,决不“返贫”,甚至走上致富之路提供更多的实践路径的探索和建议。

1 近年TS乡产业扶贫的基本情况

1.1 TS乡的基本情况

TS乡是湖南省衡阳市下辖的唯一的少数民族乡,位于常宁市西南山区,面积87.5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总人口7868人。TS乡处于偏远高寒山区,曾被称为“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生产资料极为欠缺、瑶民生活极为贫困”的三极地区,山多田少,地势复杂。TS乡主要以农林业为主,全乡共有水田3655亩,全乡山林8万亩,森林植被分区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森林植被类型有针叶林、常绿阔叶林、竹林、针阔混支林等,森林覆盖率为41.9%。TS乡主要盛产杉竹、药材、 塔山山岚茶、苦丁茶、蓼叶、野菜、蕨笋等名优特产。

1.2 TS乡产业扶贫的基本情况

TS乡作为衡阳市精准扶贫的重点贫困乡。近些年,衡阳市政府想方设法地为TS乡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寻求科学和有效的路径。结合TS乡实际,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将产业扶贫作为重要扶贫方式和模式,有序实施精准扶贫,以推动产业发展带动当地贫困户尽快尽早脱贫,达到真扶贫,扶真贫的目的。

1.3 因地制宜,加快发展三大支柱产业格局

近年来,TS乡认真贯彻上级的各项扶贫要求,把扶贫开发作为TS乡的首要政治任务和战略任务来抓,以贫困户增收、贫困户脱贫为工作目标,立足乡情实际,注重挖掘和发挥TS乡自身特色与优势,一是因地制宜,发展有机茶业。TS乡从2017年3月开始新辟有机茶园1.5万亩,复垦和改造老茶園8000亩。截至2017年12月,全乡产茶75万斤,创产值过亿元,带动1120多名群众就业,群众务工收入达到330多万元。二是因地制宜,发展生态旅游业。TS乡出台旅游专项规划,全新打造“天堂山、东江峡谷、盐茶古道、瑶俗风情”等旅游亮点,建成西江天堂、阳山福塔2个瑶寨,有大型接待中心3个,先后扶持贫困户创办旅游商店8家、农家土菜馆35家、土特产销售点5个。2017年接待游客40万人次,带动300多名贫困户就业,全乡旅游收入近1500万元。三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业。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企业等为基础,辐射带动群众发展高山有机茶业、超级优质稻、药材、水果、红豆杉种植和竹鼠、娃娃鱼、土猪、黄牛、肉兔养殖。2017年,蒲竹5户贫困户种植的30多亩杨梅大丰收,5000多公斤杨梅在树上就被游客抢购一空,野生弥猴桃产品也是供不应求。塔山村贫困户黄松发2015年领到5只羊种,现已存栏83头,年底可收入5万多元。种养业的发展,拓宽了贫困群众致富渠道。

1.4 多措并举,构建多元经营主体发展模式

以政府整合投入为引导,鼓励支持发展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实现产业扶贫全覆盖。一是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建立保底分红、就业、劳务增收等联结机制,让懂市场、懂经营的能人和行业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增加收益。全乡28家种养专业合作社通过资金入股、土地入股、就业以及委托帮扶等方式与661户贫困户进行多种形式联接。以狮园村天堂塔山合作社为例,受省市扶贫办给予的贫困人口人均2000元的项目股金委托,承担了TS乡3个村23个组106户410人贫困人口脱贫任务,2017年底,106户410人贫困人口人均分红540元。除以各种形式参与各村的合作社帮扶外,全乡所有的贫困户还参与了常宁市用专项扶贫资金以每人2000元入股兴华公司的委托帮扶,按五年期进行返本分红,2017年,全乡661户2327人贫困人口人均分红435元。二是鼓励贫困户发展家庭农场,通过产业资金帮扶、小额信贷、技术指导等方式,为贫困户发展经济提高保障。贫困户盘小红2016年获得产业帮扶等资金4800元,并由政府全额贴息,通过金融扶贫小额信贷5万元以及自筹资金,建成了一个300平方米的竹鼠养殖场,2017年光竹鼠养殖收入就达到了12400元。

2 当前TS乡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截至2017年12月,TS乡建档立卡贫困户661户2327人,其中尚未脱贫人口136户422人,贫困率已由2014年建档立卡时的27.25%降为3.3%,扶贫开发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正确认识这些问题,才能将产业扶贫效益最大化,让更多贫困户有获得感和幸福感。

2.1 思想观念尚未转变

受文化程度、科技水平、年龄等因素影响,留守在家的贫困户多为妇女、儿童和老人,这些留守农民仍是习惯于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他们的商品意识、科技意识还很低,难以适应科技含量相对较高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有的贫困户想发展,却担心风险,不敢轻易尝试。此外,贫困户的自TS发展主动性不够,“等、靠、要”的思想严重。

2.2 扶贫产业质量不高

当前TS乡扶贫产业逐渐兴起,但产业质量并不高,含金量不足。究其原因在于:一是前期论证不够。受精准扶贫的总体时间要求影响,以及村干部、贫困户自身素质制约,发展的多数产业是短平快项目,弱小散、大路货特点突出。以旅游开发为例,TS乡境内目前多种植杉木、楠竹,缺少观赏性树种,由于观赏树木种植的收益是长期性的,村民不愿改种。二是龙头产业引领力度不够。一些龙头产业的规模效益、品牌效益、带动效应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发挥。三是抗风险能力弱,容易出现种养业“一病死一大片”现象。四是市场竞争力弱。受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因素的制约,目前发展的多是第一产业,即以初产品销售为主的粗放型经营,加工水平和科技含量低,产业链条短,经济效益低,核心竞争力不够。

2.3 产业人才支撑不足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人才是关键。而在现有的操作中,大多数贫困户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一些有文化、有技术的人才不愿到山区工作,干了一段时间,就离开了。留守在TS乡自愿发展产业的懂技术、会干事的年青人较少,大多数都选择外出务工,导致产业发展缺少带头人。在此背景下,即使引进最近的发展理念、新的种养及其加工技术,没有产业人才作为实施发展产业的主体,谈何产业发展。

2.4 配套设施建设滞后

虽然TS乡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完成了全乡95%以上组级公路硬化,但是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道路崎岖艰险,且距市区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这些给贫困户销售农产品、土特产等带来了很大不便,贫困户销售产品多半是通过来乡游客和亲朋好友的口口相传,产品规模小、分散、不稳定,不利于TS乡农产品和土特产公共品牌的打造和成规模销售。交通不便所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物流不发達,而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都离不开高度发达的农村物流。

3 精准扶贫进程中TS乡推进产业扶贫的路径选择

3.1 转变观念,培育先进发展理念

在衡阳市大力推进精准扶贫过程中,各驻点小组应当加强宣传工作。扶贫必须先扶志,扶贫的基础在于转变观念,摈弃落后的“等、靠、要”思想。一方面,教育贫困户树立“勤劳光荣、懒惰可耻”“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思想观念,提高贫困户自立自强、激发努力尽早脱贫的斗志和信心。另一方面,教育贫困户树立“长远发展,利在千秋”的发展观念,从整个产业扶贫的大局出发,深入认识到产业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渐进中见实效的过程,也是一种“造血式” 功能最强的扶贫模式,其作用能够让大家彻底摆脱贫困,不返贫,从而走上一条致富之路。

3.2 深入挖掘,提升扶贫产业质量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已得到基本满足,但对高质量农产品的需求未得到很好的满足。要深化供给侧改革,调整政策着力点,突出竞争指向和绿色生态指向,推动扶贫产业从做好向做精发展,以科技创新和进步为动力,把扶贫引入到依靠科技发展的轨道上来,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同时要大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整合全乡资源,大力推进乡村旅游、乡村休闲度假、乡村观光农业、乡村民宿、乡村居住养老等新兴消费业发展。

3.3 内外兼修,加大产业人才培养

对于产业人才的培养,做到内外兼修。一方面,对内加大政策、财政支持力度,继续推进“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的“四跟四走”政策,吸引新乡贤、有志青年下乡建设,为扶贫开发出资献策。另一方面,对外加大对贫困户农民的专业性培训,定期开展农业技术培训班,加强信息服务、技术指导、技能培训等,帮助贫困户了解、开拓、适应市场,鼓励发展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3.4 完善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体系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无论何时都是可行的。要想突破现有的交通因素制约,就必须全力与上级对接,争取国道234线和省道347线的开工,给TS乡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经过多年的努力,TS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主要架子已经搭建了起来,但与城市的公共服务还是有很大差距。更好地建设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仅是为了方便农民的生产生活,也是发展产业、吸引投资的需要。要推动整合“产品、品牌、物流”,引导完善快递物流布局,全面摸底、合理规划、统筹部署TS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除实地完善基础设施之外,还要构建产业扶贫信息平台,加快网上对外衔接,拓宽市场销路。发挥“互联网+”新思维,推行产业扶贫数据化管理。打造一个“产、销、需”结合的产业扶贫信息平台,将产品生产、市场需求和产品销售统筹在一起,推进城乡产业发展融合。一方面可以拓宽产品销售渠道,减少贫困户发展产业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贫困户对市场需求作出灵敏反应,提高产业发展效率。

[参考文献]

[1] 许汉泽.李小云.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产业扶贫的实践困境——对华北李村产业扶贫项目的考察[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1).

[2] 莫光辉.精准扶贫视域下的产业扶贫实践与路径优化——精准扶贫绩效提升机制系列研究之三[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9).

[3] 李荣梅.精准扶贫背景下产业扶贫的实践模式及经验探索[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4).

猜你喜欢
产业扶贫精准扶贫困境
跟踪导练(一)
广西省产业扶贫探析
践行“产业扶贫”农民增收超10倍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浅析迪庆州精准扶贫情况
安吉拉·默克尔能否解救欧洲的困境
A Boy and His T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