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有效教学提高审美素养

2018-05-14 14:27王兰
课外语文·上 2018年10期
关键词:散文教学审美素养有效性

王兰

【摘要】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语文学科的人文特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推崇,高考散文的命题就体现了这一特点,因此散文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实施散文教学的有效行为,就是让学生真正地从文字符号中能读懂耐人寻味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真切情感,以达到情感的共鸣,从而获得生命的发展和审美的体验。

【关键词】散文教学;有效性;审美素养

【中圖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能使学生获得发展,即是指教师通过在一定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能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从而表现在学生学得有兴趣、学得有提高、学得有创意、学得有追求。如果学生没有收获或不想学,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那么作为散文这一高考垂青的考查对象,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性达成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但是,长期以来,许多老师上课时,对于一些稍长、稍难的散文作品,总担心学生读不懂,而自己又讲得不深、讲得不透,于是乎满堂灌、满堂问、满堂讨论热烈展开,基于此的所有教学都有一个共同目标,那就是“讲深讲透”。但想讲深讲透的课又必然会带来一个致命的问题:缺乏文本赋予的张力,学生不是在学语文,而是在听老师自己对课文的心得体会,始终不能有效激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思考和对更新知识的追求,从而让学生失去真正亲近作品、亲近作者的机会。

因此,理想的语文课堂要想富有张力,授课就要留有余地,有时点到为止反而更好,而散文教学的有效性更应该追求的是:全面地调动起学生的感官感受,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充分的表达时间,让他们真正地从文字符号中读懂耐人寻味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真切情感,以达到情感的共鸣,让学生能够获得生命的发展和审美的体验。那么,散文教学的有效性可以从哪几方面入手呢?

一、精准切入,破译文本

一篇散文拿到手,如何让学生迅速地把握文章内核?如何让学生能从整体上纲举目张地理清散文的脉络?这就需要教师找准一个合适的突破口,也就是文章的切入点。上海复旦大学附中特级教师黄玉峰老师说得好:“课堂教学的成功,必须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对所教文本的熟悉,二是找到破译文本的突破口。”找准突破口可以从散文的题目入手,可以从文章的“矛盾”入手,可以从文章的悬念入手,可以从文章的关键词、句入手,也可以从文章的情感入手,等等。在散文教学中能够找准切入点,教学会更加有效。

【示例1】萧红的《春意挂上了树梢》设计

(从文章的矛盾切入)

《春意挂上了树梢》,这是一个充满诗意的题目,会让读者有许多关于春天的五彩缤纷的遐想。而读完文章后,学生会感觉到春意其实没有那么浓烈,甚至没有春意,读后的心情是沉重的。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矛盾设问:“春天真的来到了哈尔滨了吗?如果没有,文章为何以‘春意挂上了树梢为题呢?”从而让学生体会讽刺艺术,体会作者平淡的文字背后一颗感伤,愤怒的心。

【示例2】阿斯塔菲耶夫的《女歌手》设计

(从文章的悬念切入)

在教学中设计了两个题目:

(1)女歌手叫什么名字?多大年纪?(2)女歌手唱的是什么类型的歌曲?她一般在什么场合唱歌?观众对她反应如何?

其实,女歌手就是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她的观众就是他的父亲,他们相依为命寂寞地生活,小女孩用歌声慰藉父亲与自己的心灵。这篇文章很长,又是散文,学生往往读到一半就不再往下读了。设计这样的几个题目,学生会在读到一部分时产生强烈的迷惑感,好像老师问的问题和文中所写的不一样。继而想证明自己的观点。在这种悬念下学生读完文章后才恍然大悟,原来老师用心如此。

二、整合突破,激发生趣

传统的语文教学,常常因为其单一的教学模式而湮灭了学科自身特有的灵活性和选择性。新课程背景下,在语文课堂中进行整合教学显得尤为必要。高中语文课程存在的篇目长、难度大、内容多等难点,使得整合教学成为教师们可以选择的较佳教学方式之一。整合的方法:可以是难易整合、主次整合、主体重组、顺序重组;可以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求同整合、求异整合、特点整合;也可以是问题整合、读写整合,等等。在散文教学中如果能恰到好处地做到整合教学,无疑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极大地提高散文教学的效率。

【示例3】《江南的冬景》和《西地平线上》的整合教学

整合课程目标:

《江南的冬景》和《西地平线上》都是写景美文。既写出了“不同的美”:一个描写江南明朗、温润的景色,一个描写西部雄伟、热烈的落日;又“用不同的方法写美”:如以语言来看,前者语言清新舒缓,后者凝练厚重。所以对两篇文章在教学目标上的整合,最重要的一点是学生在对比之后,学会从语言特色、修辞技巧、文章意蕴等角度赏析写景散文;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学会欣赏和表述自然之美;学生学会观察、发现景物的特点,并尝试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

整合课程内容:

对于两篇课文内容的整合,主要通过对“美”的不同的表现方式来进行。首先,分析文章的景色“美”,《江南的冬景》描绘的是一幅悠闲、优美的江南冬日图,《西地平线上》向我们展示了雄伟、壮美的落日,在具体分析过程中,让学生通过阅读具体的文字描写、观看相关的图片来感受这两种“美”的深层区别。

其次,分析文章语言风格和景物特征的和谐统一。不同的景色描写适合运用不同的语言风格。因此,郁达夫在描写悠闲秀美的江南美景时所用的语言非常清新,如水墨画一般;而高建群在描写雄浑壮美的西部落日时,使用的语言则富有激情,大开大合。在对比语言风格时,重点通过阅读语段,体悟作者所用的句式、语汇、修辞手法等来感受。

再次,分析文章采用的相同的写作手法。在两篇文章中,郁达夫和高建群都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郁达夫在描写“江南雪景图”时,按照时间顺序引用古人诗句,给人一种天地间一片莹白的惊喜。高建群在描绘第三次落日时,实写当时的火烧云,用火烧云的“灿烂”“夸张地烤红了西边半个天空”来虚写当时的落日,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整合课程评价:

评价对检查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两篇课文共同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学生学会欣赏和表述自然之美。因此,在文本扩展这一环节,要求学生观察课文后的三幅图片,用语言描述出来。这一环节是在学生充分感受了文本的美景和优美的语言之后,将阅读鉴赏与写作表达有机结合,渗透了“读、赏、写”三个纬度。通过这个环节,教师可以准确把握学生在学习之后是否能自主表达自己的观点,审美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三、适恰评点,体悟文质

评点是古人常用的读书方法,也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文本研习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既涵盖着传统语文教育的精髓,又符合新课标的理念。评点的对象可以是词、句、段,评点的内容可以涉及文章的艺术手法、思想内容、情感意境等。

【示例4】曹文轩《前方》评点教学片断

师:为了表达出离家欲望的强烈,作者使用了“克制不住”一词,文中这方面是如何体现的呢?同学们把在这方面写得好的地方找出来点评一下,好吗?

生1:第三节中以人们在电视上看见的美洲荒原或者非洲荒原上动物大迁徙的宏大场面类比人类祖先的迁徙,“然而,任何阻拦与艰险,也不能阻挡这声势浩大、撼动人心的迁徙。”写出了场面是何等之大。

生2:第五节中“人会在闯荡世界之中获得生命的快感或满足按捺不住的虚荣心。因此,人的内心总在呐喊:走啊走!”把人为什么会离家的内心世界揭示得生动、形象。

生3:第七节“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确,朦胧如雾中之月,闪烁如水中之屑”,使“前方”像水中月,雾中花,产生一种朦胧美,诱惑人去探求。

师:同学们评得很好,作者意在告诉人们:离家是人的天性,是人的内心需求。有一首歌唱得好:“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對困守一隅的人来说,外面是一个充满诱惑的世界,他们凭着想象描绘外部世界的精彩色块,心中总有“出去”的念头,而面对早已熟悉的一切,失去了原有的新奇,前方的不确定性,又令他们紧张、新奇、激动、欢喜,于是有了离家之举。这种离家就像一首朦胧诗一样染上了浓郁的浪漫色彩。

综上,散文教学的有效性应该说不论采取何种教学形式,都应该根据文章的特点而定,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但要注意不管采用什么形式,都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为原则的。相信通过尝试、努力,我们可以还语文教学原本的丰富与多彩。散文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生命的发展和审美的体验也一定能够有效地达成。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散文教学审美素养有效性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论动画片的审美因素及对幼儿审美素养提升的价值
探析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由《故都的秋》谈高中散文教学思路
以人教版鲁迅作品为例谈散文教学的文体意识
幼儿舞蹈欣赏活动探析
中小学剪纸教学“三步曲”
巧抓散文教学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