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为导向的植物保护课程教学体系改革探索

2018-05-14 09:26张富荣贾永红赵永秀
南方农业·上旬 2018年5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改革植物保护导向

张富荣 贾永红 赵永秀

摘 要 课程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高职教育“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的现象迫切需要高职院校加强课程体系的改革。以就业为导向的植物保护课程教学体系改革,通过分析就业岗位与能力间的关系,找到课程培养的职业能力,以职业能力为主线开发课程内容,以农业生产过程为依托,按季节编排教学程序,真正实现了理实一体化,教学与生产的对接,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园艺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

关键词 就业;导向;课程体系改革;植物保护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13.027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首次指出,高職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2014年6月23日,国务院领导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 “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的现象愈加凸显,强调加强职业教育是解决就业总量矛盾、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最有效的举措。因此,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科学、系统地构建适合社会发展和体现高职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是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必经之路。课程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内容及课程体系的开发必然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1-2]。

园艺技术专业是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级精品专业,植物保护课程为园艺技术专业的专业技术核心课之一。本次课程改革通过分析就业岗位与能力间的关系,落实课程培养的职业能力;以职业能力为主线开发课程内容;以农业生产过程为依托,按季节编排教学程序,真正实现理实一体化。

1 分析就业岗位与能力和课程间的关系

通过调研种子站、植保站、农药公司、科研部门、往届毕业生等的基础上,明确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园艺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的工作岗位是植物生产、植物保护、农资产品营销、农事企业管理四大岗位,而这些岗位必须具备的一个能力就是“植物安全生产能力”,相应需要学习课程为蔬菜栽培学、果树栽培学、花卉栽培学及植物保护等课程[3-4],见图1。植物保护主要研究园艺植物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规律,科学制定综合防治方法,有效防治病虫为害,提高园艺植物的产量和品质,为园艺植物生产服务的一门应用学科,包括农业昆虫学部分和农业病理学部分。植物保护课程培养的核心能力是“植物病虫害诊断及综合防治”[5]。通过分析学生就业岗位与职业基本能力的关系,着重体现安全。其次,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还为植保工、农艺工等职业资格证书的取得奠定基础。该课程定位目标瞄准具体岗位,就业方向直接在学校人才培养的课程方案中清晰体现,使课程目标直接与就业目标挂钩,这样大大缩短了学校教育与就业需求之间的距离。

2 以职业基本能力为主线,以“必需、够用”为度,开发课程内容

根据园艺技术专业各职业岗位对植物保护课程的能力要求, 以“必需、够用”为度,开发出基本技能和综合技能两大模块、20个具体课程内容,分2个学期完成,理论教学18学时,实践教学30学时。关于职业能力与实践教学安排见图2。

认识病虫能力的培养通过先认识病虫为害症状,后学习病虫形态特征的方式,强化学生对病虫为害症状的掌握。之后逐步学习病虫各发育阶段的生物学特性加深对病虫的了解,最后利用昆虫标本的采集、制作、保存的学习进一步强化认识昆虫的能力。防治病虫能力的培养打破了原知识体系的植物检疫、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各种方法的讲授而是直接开发出紧贴生产的具体的防治措施,例如,翻地、间作、套作、轮作、合理施肥灌水防治病虫方法的使用、省去了原理性知识的讲解直接进入方法使用,贴近生产。以上是基本技能的学习,安排在第一学期进行,伴随着理论学习,针对重要技能同时进行实践教学。

综合技能模块在第二学期进行,伴随毕业生综合实训完成,共24学时。使学生了解当地主要病虫发生、发展的规律,掌握病虫标本制作及保存的技能、常见病虫的识别技能、病虫的调查方法,熟悉当地主要病虫种类及为害特点,运用综合防治的手段有效地控制病虫的发生与为害,能够结合生产实际,在总结群众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新的防治方法,进一步提高病虫的综合防治水平。同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检验学生综合认识病虫和防治病虫的能力。综合技能模块知识要集中体现综合防治的指导思想,不是见到病虫就防治,需要达到防治指标,不是所有的方法都使用,得因地因时制宜,选择适应的防治时期、防治方案做到对症下药。同时,针对不同的寄主植物上病虫的为害情况,有针对性的在不同时期进行不同种类病虫的防治。

3 以农业生产过程为依托,按季节编排教学结构,实现“理实一体化”

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占地400 hm2,园艺技术专业教学以学院内的“内蒙古农牧业科技园区”和“中国敕勒川现代农业博览园”为平台,结合作物、蔬菜、果树、花卉等不同生育期的病虫害发生情况展开教学。第一学期基本技能的实施,按照实践教学内容结合田间作物受病虫为害情况,适当选取某一种作物进行,也可以把班级同学分组,在不同的作物上完成,综合比较调查或防治效果。第二学期综合技能的实施,结合毕业生课题选择不同的寄主植物,伴随植物的生长发育各时期安排教学任务,分播种前普查预防、播种时防治、苗期病虫调查防治、营养生长期病虫调查防治、生殖生长期病虫调查防治、收获期病虫调查防治、贮藏期病虫调查防治、越冬期病虫调查防治等8个阶段,对土传病害和地下病虫、蔬菜病虫、果树病虫、花卉病虫等的发生、为害、防治情况进行学习。基本技能、综合技能的学习都紧紧围绕生产实际,真正实现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4 根据课程特点因地制宜选取教学方法

植物保护课程总体是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思维、勇于实践、大胆创新为原则,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本课程直观性强,板书授课空洞,并且知识易混淆,因此课程主要采用的是板书授课为主,多媒体课件为辅的方式,例如:病害症状的识别,图片效果好;昆虫取食为害内容采取动画教学效果好。在讲授根据发生规律制定防治方案时,采用的是启发式教学法,通过老师讲授病虫发生及为害规律,鼓励同学们自己找到防治关键时期、关键防治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综合技能模块学习时,主要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法,是以科研或生产任务为中心,将科研和生产项目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和学生的主动参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职业适应性。实物演示法用于,如昆虫体躯构造、昆虫分类特征等内容,授课时以实物进行演示,原本抽象的东西变得形象化、直观化,学生学习记忆深刻。课堂讨论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总结学生好的建议和意见,提高教学质量。

5 重视学习过程,改革考核方式

科学的考核方式不仅是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一种检验,更是影响学生对待课程态度的指挥棒。本课程考核重视过程考核,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可减轻期末的考试压力。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内容中,基本理论知识的考核以传统的闭卷方式进行,占50%;实践技能以实验操作及计算分析的规范性和准确性进行评判,占40%;学生平时表现和出勤占10%。实训教学以项目为单位,单项技能的考核主要由5个部分构成,包括考勤、学习态度、实训成果、实训报告、当堂考核,具体分值比例如下:1)考勤占10%。2)学习态度占10%。3)实训成果占40%,每个项目成果都有严格的采分点和考核标准。4)实训报告占30%,根据实训内容撰写,要求学生当堂完成总结报告,报告的评价有评分标准。5)当堂考核占10%,一般采取口试方式或口试笔试结合方式进行,时间一般安排在下课前10 min,对关键技术点、易错点进行考核,评定方式简单易行。最后,将以上5个部分内容得分进行汇总,汇总成绩按得分记载。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工作过程系统化:中国特色的现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2(3):1-11.

[2] 罗群英.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学体系改革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6(3):68-69.

[3] 李晓颖.植物保护学科毕业生就业结构现状调查与分析[J].河北企业,2016(11):79-80.

[4] 欧阳倩兰.基于行业现状对高校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剖析——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J].职业,2016(11):46-47.

[5] 周庆椿,龙仕平.基于就业导向的植物保护专业课程设施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6(28):155-156.

(责任编辑:敬廷桃)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改革植物保护导向
基于任务为导向的长文教学策略
浅谈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如何提高植物保护与维护生态平衡
试论信息化技术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互联网时代独立学院金融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优化研究
“2+X”培养模式下软件工程专业综合改革探索
犬只导向炮
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技能竞赛与常规教学融通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3CE+B”模式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