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如何习得的概念

2018-05-14 17:13丁晓函
学前教育(幼教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鱼刺刺猬粮食

丁晓函

看了多一的故事后,我惊讶于幼儿学习的智慧。我试着从3岁男孩多一的角度思考他的想法,想了解成人和多一眼中的“刺”的概念究竟有哪些不同。

显然,第1次吃刺猬包时,多一没有吃面刺的经验,认为面刺和鱼刺的物理性质一样。假设多一经历了如下的经验整合、认知发展过程。

这反映了多一作为小班幼儿对词义的认识还比较笼统和含糊,会将词与具体的物体对应上,出现词义扩大或词义缩小的现象。这是因为幼儿掌握概念需要经由“直觉感知、直观具体形象、抽象本质”这一完整过程,是一个由“外”到“內”的递进发展过程。而幼儿想要理解“面刺”“鱼刺”与“刺”之间具体到抽象的关系,需要大量的感知经验作为基础,才能逐渐掌握。

第2次吃刺猬包时,多一再次被告知刺猬包上的刺是用面做的,和鱼刺不同。但是,因为面刺的外观和触感有点像鱼刺,加上之前被告知鱼刺的危险,又因为缺乏吃面刺的经验,所以多一还是不敢吃面刺。

小班幼儿对事物的认知是由局部到整体、由片面到全面的。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往往先是专注于事物的某一部分而忽略其他部分,以偏概全,逐渐才能认识到事物的不同方面。多一对于面刺的感知经验不足,没有吃面刺的经验。但是,通过同伴和老师的引导、示范,多一关于面刺的间接经验增加了,终于想出了用奶泡软面刺的好方法,解决了吃面刺的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多一较之前更加完善了自己对于面刺这个概念的认识,进一步实现了片面认识(面刺扎人不能吃)到全面认识(面刺不是扎人的刺)的过渡(面刺泡在奶里以后就不扎人了,可以吃了)。

但是,还有没有可能,多一其实曾经吃过面刺,也知道面刺和鱼刺不同,只是不想吃。巧合的是,笔者儿子和多一在同一所幼儿园,带着“多一为什么不吃刺猬包的刺”的困惑,我请教了3岁的儿子,发生了一段出乎意料的对话。

我:儿子,你吃过幼儿园的刺猬包吗?

儿子:吃过呀。

我:好吃吗?小刺猬身上的刺扎人吗?

儿子(兴奋):扎人!

我:扎人?那还能吃吗?

儿子(肯定):能吃啊!那是面做的,当然能吃。

我:那不是扎人吗,你怎么还吃呢?

儿子:是扎人,可是,我就爱吃。

我:儿子如果你把刺泡进牛奶以后,那还是刺吗?

儿子:不是。

我:那不是刺了,是什么呀?

儿子:就变成面了呀……

也许,多一原本就知道一切,只是他不想吃面刺而已。所以,多一在坚持不吃面刺的想法支配下,想出一个既不浪费粮食又让自己能够吃得下的好办法:把刺泡软,就不是刺了!

我由衷地为多一的智慧感叹,为他鼓掌。假如我是多一的老师,我还可能组织一系列活动,继续支持多一和班上其他孩子发展对面食、刺的认知。

1.开展面食制作活动

让幼儿参与刺猬包的制作过程,加深幼儿对面刺的直观认识,感知面粉的多种形态变化。

如,邀请食堂面点师傅进班,与幼儿一同制作和感受刺猬包诞生的奇妙过程。幼儿在动手动脑、观察实践中看到了问问面粉刚才面团、生刺猬包(软刺)、熟刺猬包(热时软,凉时硬)的变化过程。这样可以大大丰富自己对面刺的感官认识。

再如,邀请会做不同面食的家长来园,与幼儿一同制作披萨、饺子、蛋挞、蛋糕等。幼儿的每一次亲身体验都会丰富自己对于面粉的经验。每次制作活动中,教师有意识地让刺猬包在烤箱、水煮、煎锅、蒸锅等不同的环境里旅行,进一步丰富幼儿关于“刺”概念的经验积累。

2.开展健康活动“各种各样的刺”

结合春游、秋游,组织参观动物园的活动,开展“寻找动物身上的刺”活动。回班后,幼儿围绕“刺”开展讨论,进一步延伸开展“哪些刺不能碰”“哪些刺不能吃”活动,培养幼儿的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

3.开展社会活动“节约粮食”

把小朋友们拔下的面刺都搜集在一起,拍下照片,再搜集其他浪费粮食场景的照片,给幼儿播放;组织讨论,请小朋友们说一说有哪些珍惜粮食的行为,结合进餐、点心环节开展“珍惜粮食,从我做起”的活动;家园合作,呼吁小朋友做“家庭节粮小卫士”,把有关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的意识传递给家长,做个爱惜粮食的小公民。

猜你喜欢
鱼刺刺猬粮食
拆鱼刺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逆向倒推,非比寻常
珍惜粮食
鱼刺卡喉怎样急救
讨厌的鱼刺
把粮食保管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