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情趣的小学语文教学理念

2018-05-14 07:11吴卫红
知识文库 2018年14期
关键词:教研生活化课文

吴卫红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师课堂教学应当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

教学的生活化就是要求教师教研将教学的目的、回归生活。教研中沿用生活,让课堂中让学生重温生活,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生命的活力和获取知识,使得学生真正的在语文课堂中陶冶青春情操。

1 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

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角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课成了学生只是学习的一种负担。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得语文教学引导成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语文教学应采取多种教研:

1.1访一访,观察生活

学生不可能认识完整或是美好地理解或感受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的时空的差距和偏差。不少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而学生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师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提示学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因此、教师备课应该采取先学后教的方法,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图文呀、历史资料,提示学生预习课文、提前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例如:在教学雷锋时,可以组织学生去阅读一些有关雷锋史料及相关事件的书籍,也可以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雷锋,这样不仅使学生全面了解了雷锋为人民服务奉献的精神,而且也充实了学生的思想,学生学习也会兴趣盎然。

如学习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太阳》一文,学生对太阳可谓司空见惯,但真正去了解它的同学却不多,教师应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精心引导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了解有关的知识。再如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一文就可以指导学生去爬山虎,感受爬山虎的生长特点;学了《白鹅》一文,就可组织和引导学生去观察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进行表述。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1.2演一演,再现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时代中的生活信息,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虚空,学生对学习内容无法理解或无法想象。生活化教学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充分情节背景下的学习生活化的时间、空间、画面。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较好地图解或是图形学习课文。有意识有情趣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学效益将会层层递进。

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这一学生熟悉的课文时,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诸葛亮将计就计巧用天时满载而归的过程及每个人物的不同特点。通过生动鲜明的表演,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诸葛亮神机妙算这一形象的理解,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想象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又如五年级下册《再见了,亲人》一文,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播放中国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画面,加之录音抑扬顿挫的感情朗读、精心剪辑的配乐。音乐、画面、语言、神情营造出来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使学生身临其境,帮助他们跨越时空的阻碍去理解、领悟中朝人民的深情厚谊。

1.3学一学,体验生活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例如:朱自清在《春》一文中用生动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天景象:小草、嫩叶悄然冒出;桃花、梨花、杏花竞相绽放。如果仅限于玩味语言文字,可能学生感受不大,不妨带着学生走出教室,到花坛里,田野上,小河边去感受一下大自然,并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样,不需教师多费口舌,学生对这段文字的感悟自然会更加真切、深刻。

2 生活中孕育教研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研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出自由、和谐、平和、开放的学习环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生活化课堂教学、感悟诗境生活,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在一个世界里,不能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唯有读书,因此,达到真正生活化学习能够将课堂教学融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教研运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让课堂教学生活化得到延伸和快乐。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2.1营造生活氛围,感受诗情教学

课本中许多诗词描绘的场景距离学生生活环境有一定的距离或是间隔,学生无法直观地感受诗情画意,那么生活化教研可借助多媒体中鲜艳的色彩、典雅的音乐,把古诗中描绘的意境直接呈现在孩子们眼前,形成视觉、听觉上的强烈刺激,自然而然地吟诵古诗来。

如展示几只引颈高歌的白鹅图片,孩子们快乐地吟道“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如展示一枝探出围墙的红杏,学生迫不及待地背出“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如展示湖面含苞欲放的荷花,学生便会情不自禁背出“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有些生活的教学场面含意深刻,不同的学生产生不同的感受,如当一幅明月图浮现在孩子們眼前,单纯活泼的孩子笑着说是“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感情丰富的内敛的孩子却吟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学生在这样诗情画意的氛围中目视其画,口吟其声,自然而然地表示生活化的心醉其情。

2.2联系社会生活,学习语文

《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一片天地。例如: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耳熟能详的广告词,如“箭牌口香糖,一箭如故,一箭钟情”、“乐在骑(其)中,赛马摩托”、“六神有主,一家无忧(六神特效花露水)”等等,这一类故意偷换同音字的不规范用字现象,可以让学生扮演一名文字小卫士,在生活中走入社区去发现纠正此类现象。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知识,养成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而且也训练了学生的社交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

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由多种形式实现,首先是教师悉心安排的有利于学生自主的活动,如学了《台湾的蝴蝶谷》、《鸟的天堂》等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做小导游,回去向家长、朋友介绍那儿的美景;又如让学生课外做一些社会调查,宣传等实践活动等。其次是教师组织的集体活动,如参观访问,与兄弟学校开展手拉手活动等。

另外,只要能留心,就会发现校外的教育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如自己家乡是“中国青蟹之乡”、有“蛇盘石窗”、“浙江红旗第一飘”等,就是一种很好的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又如到村里去出黑板报、为社区活动设计标语等都是一些很好的语文实践活动。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研中,老师必须重视生活化的渗透,巧妙地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与教研巧妙融合,从而使学生感悟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处处生活学习语文,学生不知不觉地在美妙的的生活化语文课堂中获取学问,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升华人格。

(作者单位:三门县林迪生小学)

猜你喜欢
教研生活化课文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则”与“择”:指向生活化学习的幼儿园数学活动实施的原则与选择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