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文言文自主学习的策略探究

2018-05-14 01:42王青
知识文库 2018年13期
关键词:范仲淹文言文语文

王青

新语文课程标准课程基本理念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文言文教学也必须遵循这一理念。

1 文言文教学现状分析

1.1 文言文学习的特点

优秀的文言文凝聚着祖先的智慧,传承着中国文化,我们得让孩子们学好它,新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与内容也这样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名族文化智慧。”

但是文言是在先秦的口语基础上形成,随着时间的前进,它就像是从船上落入江中的宝剑,没有随着船前进,它和人们口头运用的语言距离越来越远,再加上它语言形式特点——行文简练。多用单音节字,常有省略句、倒装句出现,时不时引用典故,很容易給孩子们古奥难懂的感觉。但这个特点又何尝不是一把双刃剑,“古奥难懂”在青春期的孩子眼里同时又等同于“神秘奥妙”,关键是看我们语文老师如何用好这把双刃剑。

1.2 文言文学习的现状

“语文考试得文言文者得天下”,“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这些流传在初中学生中的话道出了文言文学习的地位和问题。文言文学习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认可,但它任然是学生和老师为之头疼的一个板块,教师觉得讲得口干舌燥,试卷做得天翻地覆,学生考试时遇到新的文言文,还是不会。学生觉得老师上课像念经没完没了,无聊透顶,试卷太多,学得太苦太累,一看见文言文就怕。如何改变这个现状迫在眉睫。

2 文言文学习的策略

基于文言文的特点和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探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文言文自主学习的具体策略。

2.1 “对比”着学习文言文

“对比”这种手法用在很多文学作品中,它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加强感染力。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笔者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时“对比”着学,非常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求知欲,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文言文的学习中去,而不是永远老师讲,学生听的状态。那如何“对比”着学呢?

(1)不同版本翻译的对比:文言文由于它产生时间、语言表达等各种特殊性,后人在翻译时会出现不同的版本。我们平常教学时,很容易忽略这个情况,总是按着教参和书本下的翻译来,即使学生提出疑问,也很可能被勒令“按照书本记”。

其实引导学生仔细推敲不同版本的文言文字词翻译是一件充满乐趣的事,如《曹刿论战》中“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一句,有人做这样的句读:“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把“登”解释为登上车,“轼”解释为扶轼,理由是轼只能扶不能登。而《吕氏春秋》上说:“金汝拔剑则不能举臂,上车则不能登轼,汝恶能(你能干什么)”,由学生自己讨论推断选择哪种翻译更合适并阐述理由;《岳阳楼记》中“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的“其”,课本解释为: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这个“那”理解为指示代词合理吗?这句话应该以怎样的语气读更合适?也有人把这个“其”解释为人称代词,代古代仁人,似乎也讲得通。哪一种更好呢?就得根据上文的设问句推敲,它作为“然则何时而乐耶”的回答,将本句的语气理解为揣测语气,比理解为感叹语气更加自然更加合乎情理。

学生在这样的“对比”学习中,学会了根据上下文推测文意,练习表达观点从文本出发,有理有据,这样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文言文的学习可以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也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节选与原文的对比:有几篇文言文被编入语文书时,根据编者某些想法进行了删改,这其实是一种激发兴趣,引发思考的契机。

苏教版八年级的《送东阳马生序》删除了作者学有所成的文字以及部分表明写作意图的文字,删改后的文章和原文在表现写作意图上是有所不同的。在分析《送东阳马生序》的写作意图时呈现原文与教材中的删减版进行对比阅读、对比分析。比如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一、教材中的删减版删去了什么方面的内容?二、为什么选入语文教材时会删掉这部分内容?三、根据文本试着揣摩编者的意图,深入阅读分析作者——宋濂的写作这篇文章的意图。四、你认为删掉好还是不删好?这样“对比”着学习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更加细致、深入的研读课文,探索思考,各抒己见,思维碰撞擦出语文的火花。这样引导学生参与文言文自主学习让学生成为文言文学习的主人,懂得探究、学会思考。

(3)同一题材不同作品的对比:在文言文的浩瀚海洋里,很多文章可以拿来放在一起阅读,产生的效果不止是一加一的。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的《晏子使楚》写了晏子出使楚国,用“南橘北枳”的类比挫败楚王污蔑齐人为盗的阴谋的故事。九年级下册的《邹忌讽齐王纳谏》写了邹忌以自身生活中的小事设喻,劝说齐王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的故事。两位都是古代的贤臣,都很会“说话”。把这两篇文章放在一起对比学习,并布置任务,请学生再找两篇体现“说话”艺术的文言文放在一起阅读,分析,并制作表格分享成果。比如:以这样的形式学习文言文,学生不仅能学到更多优秀的文言文,了解更多中国古代的名人轶事,获得更系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整理、归类、分析。掌握了自主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真正达到了新课标中提出的目标。

2.2 以“读”带解

对学生而言“读”是相对容易做到的事,用学习朗读文言文的方式带动对文字的翻译、文意的理解,可以有效消除学习文言文的恐惧感,培养语感。关键是这是一种引导学生参与到文言文自主学习的可操作性很强的方法。被选进教材的文言文一般来说都是文质兼美的,如《与朱元思书》《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唯有让学生多读,才能领略文言文的音韵美、意境美。

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轻”、“重”,“缓”、“疾”,“抑”、“扬”,“断”、“连”。学生根据朗读的方法,根据注释,根据自己的品读,确定停顿、重音、语气、语调,然后再大家一起分享朗读,说说自己的理由,如读《朱元思书》开头一句“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时,为何重读“俱”和“净”?有的同学读这句话时觉得要读得缓一些,音要拖得长一点,读出开阔、悠远之感,而有的同学则认为要豪迈一些,展现出大好河山的气势,在相互切磋中,纠正错误,改进不足,老师做好解惑、引导和点拨工作,最后根据自己的解读收一收,表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在朗读过程中,学生成为了文言文学习的主人,因为他们在朗读活动中能够自我反馈、自我调节, 也能够在同学之间相互反馈、相互调节,最后对学习结果能进行自我检查和自我补救。

2.3 发挥“故事”的魅力

“故事”的魅力总是“长青”的,而文言文背后蕴藏着大量的故事,现代网络那么发达,正好可以用起来。上《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之前请学生查找了一些有关范仲淹和欧阳修的小故事,在需要时请学生分享,不仅丰富了课堂,而且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原本“范仲淹”和“欧阳修”对于学生来说只是两个名字,两位作者,在学生查找资料的过程中,有学生惊喜地发现“范仲淹”和“欧阳修”关系匪浅,他们既是同事又是战友,既是文友又是难友。范仲淹因为“变法”被保守派迫害而罢免相位时,欧阳修站出来“慨言上书”,为范仲淹、为“新法”讨说法,也因此而触怒当局者被贬滁州,次年写下《醉翁亭记》。范仲淹也在同年写下《岳阳楼记》。在这样的“故事”背景点缀下,学生很快就发现:两篇文章虽然风格迥异,但思想境界却不无相同之处。寻找“故事”,分享“故事”也是学生们走近“古仁人”,探寻“文意”,触摸传统文化精髓的过程。这样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文言文的学习,无不渗透《语文课程标准》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传承中华文化,让我国的古老的文明传承下去是每一位中国人的责任。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是每一位中国语文教师的责任。这条路很长,可能还不太好走,研究并落实切实有效的教学策略可以让我们使好“文言文”这把宝剑,一路披荆斩棘。以上是笔者的一些浅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自觉有一定的效果。当然,引导学生参与文言文自主学习的策略还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在实践中去探究、丰富。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江区莘塔中学)

猜你喜欢
范仲淹文言文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练
范仲淹画粥苦读
忧国忧民的范仲淹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范仲淹苦读轶事
范仲淹“持节”自掏腰包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