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马克思主义视阈下船山学研究的汇集与创新

2018-05-16 03:16朱迪光
船山学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船山王夫之辩证法

朱迪光

摘要:《王夫之评传》被誉为“用马克思主义解读王船山的集大成者”,其特点如下:首先萧萐父先生集成了自己在船山哲学的本体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哲学诸领域的成果,并且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取得了更多的成就;其次,汇聚了马克思主义船山学研究成果,如全面继承了侯外庐先生的船山学研究成果、对冯友兰、嵇文甫的船山学研究成果有所吸收、在自己以前少有涉及的领域广泛吸收了新时期以来的船山学研究成果等,还吸收了新儒家的船山学研究成果;第三,在继承和吸收他人成果的基础上,对船山哲学的唯物论特性与启蒙思想的阐发等方面都有更精深的阐释;第四,萧萐父先生在船山学研究方面巨大的成就是得益于他的研究方法即注重研究的生发点,重视史料鉴别,学贵涵化融通。

关键词:20世纪;船山学;王夫之评传

在20世纪80年代,邓潭洲的《王船山传论》、蔡尚思的《王船山思想体系》均对王船山思想进行全面的研究,也构建了当时较为全面的王船山思想研究体系,但相对于萧萐父、许苏民合著的《王夫之评传》来说,那都显得不够全面或者只是铺开了一个摊子并未真正进行深人的研究。《王夫之评传》全面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王船山思想研究体系,其体系基本内容为:一、研究王夫之思想的来源,二、研究王夫之哲学思想,三、研究王夫之史学思想,四、研究王夫之道德伦理思想,五、研究王夫之政治经济思想,六、研究王夫之宗教思想,七、研究王夫之文艺美学思想。所以有人评价说:“2002年,萧萐父和许苏民合著的《王夫之评传》出版,这可以说是用马克思主义解读王船山的集大成者。”[1]许苏民先生作为萧先生的学生与合作者,他说萧先生的《王夫之评传》,既是他50年来潜心钻研、精思独运的结果,同时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他所带领的学术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2]关于《王夫之评传》的成就,我尝试进行探究以求教于方家。

一、萧氏在自己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又有新拓展

萧萐父先生在出版《王夫之评传》之前,对于王船山思想主要集中在船山哲学的本体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哲学诸领域,因而《王夫之评传》首先在这几个领域集成了萧氏自己以往的研究成果。

关于本体论,萧萐父先生从有无虚实之辨、理气之辨、道器之辨三个方面论述王夫之的哲学本体论——“太虚一实,体用俱有”。这种论述的雏形见于萧氏于20世纪60年代所写的《王夫之哲学思想初探》的第二部分“王夫之的本体学说”。原来的论述主要集中在两个论题上:一是论“太虚一实”、“从其用而知其体之有”。萧氏指出,首先王夫之针对唯心主义者所提出的“理无内外”(“理”是无限的)而“气有不存”(“气”是有限的)观点,唯物主义地论证了“气”的普遍无限性;其次,王夫之深刻地论述了“气”是一切运动变化的主体,而运动是“气”的根本属性,由此,规定了“气”的永恒不灭性。王夫之还并未止步,他进而运用“诚”、“实”、“有”等概念,并给以新规定,试图从哲学意义上更高地来概括物质世界的最本质的属性,即客观实在性。作者最后归纳说:“这样,基于对‘气范畴的哲学规定,基于对‘理气关系问题的较彻底的唯物主义解决,王夫之基本上终结了宋明道学中的程朱理学。”第二个论题:“天下惟器”、“无其器则无其道”。[3]14-39显然,关于王船山哲学的本体论,萧先生通过辨析有无虚实、理气、道器诸范畴阐述得更加明晰。

关于王夫之辩证法,萧先生从“絪媪”诸义、动静观、化变观、生死观、两一观、常变观、时空观论述王夫之的辩证发展观(气化流行论)——“太虚本动,变化日新”。这些论述源自萧先生20世纪80年代写的论文《王夫之辯证法思想引论》和《王夫之矛盾观的几个主要环节》。在《王夫之辩证法思想引论》中讨论了“絪蕴”、“两、一”“分合”、“动静”、“化、变”、“内成、外生”、“始终”、“贞生死以尽人道”等。[4]24-39在《王夫之矛盾观的几个主要环节》中探讨了“天下之变万,而要归于两端”、“合两端于一体”,“非有一,则无两”与矛盾并非“截然分析之物”,“反者有不反者存”及“势极于不可止,必大反而后能所定”、“奉常以处变朴素辩证法的终结等问题。[5]78-100

关于认识论,萧先生论述了人的类特性:“合知能而载之一心”,认识的对象:“理一分殊”的新解释,认识的开端:己物、能所之辨,认识的深化:“心”与“事”,“心”与“理”,“尽器则道无不贯”,关于知行关系的系统理论,人类认识的目的性:“实践”论述王夫之的认识论思想——“行可兼知”,竭天成能。萧氏于20世纪60年代所写的《王夫之哲学思想初探》一文中就专辟一节讨论“王夫之的认识理论”,对“能”、“所”,“行”、“知”以及“实践”均有所讨论,[3]39-58但《王夫之评传》这一部分的内容主要来自《王夫之辩证法思想引论》的第3部分《认识论的辩证法》。在这一部分萧先生论述了“关于‘知与‘能”、“关于‘己与‘物”、“关于‘心与‘事、‘心与‘理”、“关于‘道与‘德”、“关于‘知与‘行”、“关于‘实践”。[4]57-77其中关于“类特性”的说法源于《王夫之辩证法思想引论》第二部分《理势相成的人类史观》的一段论述:“中国古代朴素形态的唯物辩证法,一般把自然史和人类史看作同一气化过程。从王充到张载,莫不如此。王夫之在承认此前提下,更多地注意到人从自然中产生和分化出来以后,‘人的类特性便与动物有‘壁立万仞的区别。”[4]37

关于史学思想,萧先生认为其思想特点是:“依人建极”。以此为生发点,王夫之深刻阐明了人类从“植立之兽”到“文之已备”、从“既愚且暴”的上古三代到“文教之薮”的汉唐宋明之发展演变的历史进化过程,并且深人探讨了进化与兴亡治乱,以及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道与器、理与势、天与人、“贞一之理”与“相乘之几”的关系问题,提出并阐发了“时异而道不同”、“道因时而万殊”、“于势之必然处见理”、“即民以见天”等一系列深刻命题及与此相关的系统理论,在史学方法论上作出了重要的理论建树,并且高度重视“参万岁而一成纯”的历史教养对于人格塑造和人类历史实践的重要意义,从而把中国史学思想的水平推进到一个超迈前人的新高度。[6]211-212

猜你喜欢
船山王夫之辩证法
“辩证法”到中国: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概念史研究
心送
民国时期《船山学报》办刊宗旨发覆
心送
心送
心送
和谐文化与船山学研讨会暨2008年船山学社理事会综述
新时期船山文学研究之得失及其展望
“气”与船山心性论
现代形而上学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