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艺术中的光影呈现

2018-05-17 16:28李雪
艺海 2018年3期
关键词:物距影像焦距

李雪

〔摘 要〕通过光圈控制景深营造故事性,物距影响景深表达主题性,以及调焦距控制景深体现创新性,摄影师将个人的情感意象转化为镜头下具有丰富意味的影像。

〔关键词〕意象; 影像;光圈;物距;焦距

摄影作品最忌讳的就是枯燥乏味平淡无奇,尤其是在当今视觉影象纷繁多样的时代,各种标新立异的视觉作品充斥着人们的眼球,对于已然处于“审美疲劳”的大众群体来说千篇一律、毫无特色的作品是无法挤进视线的。而作为摄影师要想使摄影作品从众多作品中成功跳脱出来,抓人视线,就要有足够吸引观众驻足的“点”,一种具有独特个人情感的流露,能够体现出你对人、对事、对景的感悟,能在有限的光影形象中,体现出无限的艺术意蕴来。而如何将摄影师个人的情感意象转化为镜头下具有丰富意味的影像,我们可以尝试通过光圈控制景深营造故事性,物距影响景深表达主题性,以及调焦距控制景深体现创新性。

一、光圈控制景深营造故事性

摄影是光影艺术,要想使画面能够诉说故事,最便捷的方法就是通过光圈的改变,通过合宜的景深打造光影“舞台”,上演你精心安排的“剧目”。一般来说在物距和焦距一定的情况下光圈越小(f值越大),背景越清晰,景深越大;光圈越大(f值越小),背景模糊,景深越小。这是光圈控制的一般规律,而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去改变景深,捕捉光的变化,产生出彩的“剧情”效果,这又是考验摄影人技巧和想法的关键。摄影大师布列松曾说过:“每时每刻都要注意光线的变化,摄影艺术是光的艺术,不管是阳光、烛光、还是电脑屏幕产生的光”。光影的变化是我们触发画面故事性的有力武器,运用得当可以使摄影师心中意象的东西自然流露到画面成为具有可观可感的“具像存在”。如《发现》(图1)采用了大光圈营造小景深,利用大光圈下人物的清晰聚焦,恰到好处的景深效果,呈现了逆光下一缕戏剧性的光影,使周围环境弱化隐藏在暗色的调子中,但树叶沾染的几抹阳光又丰富了背景层次,烘托出暖色的亮光区域,形成如舞台剧般的光影效果,使主体能够从周围环境中跳脱出来,引导人们的视线聚焦到人物主体的神态形貌以及动作表现上。同时大光圈带来的浅景深又清晰地呈现出了这片光影下人物的动作轮廓,高反差的明暗曝光突出了人物眼睛周围的光影区域,它是画面重点强调的部分,也是最容易营造起画面故事性的“点”。通过对这缕光的成功塑造,衬托出人物眼神中透露出的专注以及人物思索的表情,不禁使人联想起人物手拿起相机时似乎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画面,或者是在举起相机的那刻有什么奇思妙想产生了。富有故事性的人物表情的呈现营造了一系列值得人们玩味和揣摩的东西,为摄影作品留下创作空白,填补了观者的想象空间。

所以光圈大小的调控不是任意为之,它建立在你对一刹那间光影的艺术构思和画面布局上,而不是毫無意义的“原样”的再现。而对摄影作品而言最有吸引力,最有价值的就是其潜藏在作品深处的故事性,为了营造这份故事性,我们乐意花费几个小时甚至一整天的时间去等一束好的光线,理想的角度和某个画龙点睛物象意外误入。因而我们对光圈大小的选择就要在这些因素巧妙配合的基础上,通过光圈的调整以恰到好处的景深呈现“象”中的故事。使你的作品脱离“枯燥无趣”的单调而变得有意味有“看头儿”,只有如此才能够把观者的视线从转移他们注意力的任何景物上拉回来,使注意力集中到你想要表现的地方。

二、物距影响景深,表达主题性

对物距的把握不但可以影响景深而且体现着你的创作构思,因为一幅好的摄影作品起始于它的拍摄对象,在对景深进行选择时我们首先要考虑,你想要通过被摄对象表达一个什么样的主题,通过画面想要传递给观众什么样的信息,然后确定画面的主体,围绕主体来选择前后的景物再通过摄影手法去控制景深,表现你的视觉主体,而对物距的选择是我们控制景深表现画面主题,凸显主体的重要手段。

因而在控制景深的时候,就要认真考虑距离主体前后景物的距离位置关系。从图2这款镜头可以看出,如果用f/ 8.0的光圈拍摄,对5米的地方聚焦,那么画面的景深显示为4~7米左右,前景深大约从4~5米的范围,后景深大约5~7米的范围。这就意味着拍摄时,要想前、后景虚化程度增大得到想要的景深范围以凸显视觉主体,就要尽量选择或安排距离主体物在景深范围以外的景物,反之亦然才能把虚实的程度控制到恰到好处。

如《幸福生活》(图2)的景深控制,围绕人物(环境人像拍摄)这个主体,在选取人物前面景物和后面景物的距离时都认真考虑了景深的效果,前景的蒸汽火车头,色彩丰富、鲜艳醒目,点线面结构明晰,很具有特点,服务于环境人像的表现主题,作品的主体需要这些特征明显的细节来反映环境,因此控制得比较清楚;而后景主要来衬托主题,要求简洁,故而需要通过景深虚化来突出人物,所以选择的后景物距离人物主体比较远,故而得到了合适的物距距离,呈现了满意的景深效果。

摄影作品《汗滴》(图3)的景深是紧紧围绕中间战士(主体)展开的,前后都虚化,而相对而言前景要比后景虚化得更厉害,但是主题感觉突出得恰到好处。视觉虚化突出的是视觉主体,即中间的战士,为的是能够呈现细节,强化主题而前后的虚化程度即能使旁边战士隐隐约约看到大体状态,使画面的故事展开有了场景交代,又能使主题明确,主体清晰。但如果我们把物距再次缩短,离拍摄主体更近,那周围环境就会更加模糊,场景细节都会消失掉,这样的景深效果就会使故事性和意味性大大削弱。因此作品中适当的物距呈现了恰到好处的景深,使前景虚化中能看到汗滴的虚影,也使相邻战士场景在虚化中得到表现,从而暗喻出整个团队的刻苦训练的氛围,传达出了当代军人艰苦朴素的品格主题。而这两个例子也同时说明了,在光圈、焦距一定的情况下,聚焦近处的物体要比聚焦远处的物体更加仔细,相机离聚焦物越近景深越小,虚化效果越弱,离聚焦物越远景深越大,虚化效果越强。

三、调焦距控制景深,体现创新性

只有具有创新的东西才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对于一幅好的摄影作品来说更是如此。创新体现在画面形式与内容更具吸引力的表达,既要达到形式的美感,又要实现内在意蕴的共鸣。概括来说就是你的作品要达到“形美以悦目,意美以感心”的目的,通过创新思维的情感表达实现“形美”与“意美”的高度统一,通过适当调节镜头焦距的长短可以实现具有创新性的景深运用,实现新颖的形式表达,使你的情感内容更具感染力。

我们可以尝试通过搭画框的方法体现形式创新性。在拍摄广阔的风景场景方面,通过调节焦距控制景深所达到的创新效果是比通过光圈和物距调节更有优势。因为在拍摄时摄影师经常会处于不便的拍摄区位,无法随意前进后退地近距离拍摄物象,尤其是在呈现距离机位较远的广阔的风景全貌时,光圈获得的最大景深始终有限,而在光圈和物距一定的条件下选择广角镜头就会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它会为画面的物像提供充分的景深,清晰地展现尽可能远的风貌,而这时远距离的景物要想拍摄得有创新性是比较有难度的,在拍摄时它存在的偶然性较大,我们不可能进行任意的布景和更多可以人为操作的光线安排,而这时短焦距镜头呈现的超大的景深范围又可以为我们创新形式的运用提供可以利用的天然画框。

如《雪涤凡尘》(图4)所示的就是一副意味深长的冬景,摄影师并没有用小景深来近距离直接呈现单一的雪中佛像,而是在距离拍摄主体较远的地方,利用短焦距呈现的大景深,将雪中的树林作为画框框住了在雪花飘落中佛像静谧的身影。不仅增添了画面形式的意味性,更透出了风雪掩映中佛像带给世界中的安然与沉思的情调。

小?结

优秀的摄影作品应该具有丰富而深刻的艺术意蕴才能具有较高的艺术格调和艺术价值,才能与观者产生情感共鸣,进而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而“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光影呈现就是要摄影师突破摄影对‘象的有限性,去追求作品背后‘意的无限性,虽然实现摄影作品由意到象方法不仅仅只有上述几种,但不论哪一种方法,摄影师都必须有对拍摄对象清晰的情感认识和独特的审美情趣,作品才能实现 “象有尽而意无穷”的光影魅力。

猜你喜欢
物距影像焦距
清芬凌霜
叶敏作品赏析
探索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和像距
凸透镜成像规律复习例谈
电影《逃离德黑兰》的现实主义影像剖析
影视作品中数字化影像的审美形态研究
融合与分离:作为一种再现的巫术、文字与影像世界的构成
《奔跑吧兄弟》影像的娱乐美学分析
基于扩散光束尺度的凸透镜焦距测量
《探究凸透镜成像》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