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洛哥马拉喀什历经千年的“红城”

2018-05-18 01:53
城市地理 2018年4期
关键词:商队德吉马拉喀什

黄昏时分,沿着马拉喀什赭红色的城墙漫步,听着红衣卖水人的铜铃声和吆喝声,仿佛又回到那遥远的中世纪。

德国小说家伊利亚斯·卡内蒂在其《聆听马拉喀什》一书中说,如果没有德吉玛广场,马拉喀什就是一个平淡无奇的摩洛哥城市。

左右页图:在平地上竖起的陶土红墙构成了马拉喀什的主体建筑结构,游人置身其中,能感受到这座历经千年岁月洗礼的“红城”的厚重与绵长,那是阿拉伯文化最为浓烈的绽放。

在位于撒哈拉沙漠北部的摩洛哥王国南端,有一座气候温和、林木葱郁、花果繁茂,以众多名胜古迹和幽静的园林而驰名于世的城市,那就是“摩洛哥南方明珠”马拉喀什。

这座建于公元 1062 年的古城,经历了近千年的峥嵘岁月,仿佛被凝固在清一色的陶土红墙之中。在这里,古老的记忆透出一股厚重绵长之感——那不仅是时光的馈赠,更是阿拉伯文化浓烈的绽放。

而位于城市中心的德吉玛广场,堪称阿拉伯文化的“博物馆”,三教九流在此汇聚,热闹异常。在一派繁荣的喧嚣背后,在这个 12 世纪曾被称为“死灵广场”的舞台上,他们讲述着马拉喀什形形色色的传奇故事……

温暖的“红城”“红衣老者”的不朽传说

在马拉喀什,无论是王宫还是普通民居,外墙都是清一色的陶土红。放眼望去,那些赭红色岩石堆砌而成的城墙,规规矩矩地在平坦的土地之上竖起,与金灿灿的阳光融为一体,反射出温暖的光芒,宛如沉静的火焰——“红城”正是马拉喀什的另一名字,而在阿拉伯语中, “马拉喀什”意为“红色”。

左右页图:白天,德吉玛广场如同一个露天剧场,三教九流在此集聚;夜晚,露天饭铺、小吃摊布满广场,现场人声鼎沸,一派中世纪的繁华市貌景象。

在古城区,有一个积淀着摩洛哥文化的广场,人们亲切地称它为“马拉喀什的心脏”——德吉玛广场。

白天的德吉玛广场就是一个露天剧场,兜售商品的小贩、舞刀弄枪的街头艺人、占卜算命的江湖巫师、耍猴玩蛇的奇异人士,甚至落魄的失业者、无家可归的流浪汉,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的舞台。而最吸引人眼球的,当属红袍卖水人。

西班牙画家委拉士开兹的油画《塞维利亚的卖水老人》,描绘的正是卖水人这一特殊职业。画作上卖水老者身着红色外袍,左肩褴褛,露出里底下的白衣,形象朴实、庄重。这是一个来自生活底层的人物,有着时代烙印和民族气质。

然而,卖水人的起源却是在马拉喀什。当年,在穆瓦希德王朝将首都由马拉喀什迁到塞尔维亚以前,在马拉喀什就有人以卖水为生。由于马拉喀什地处撒哈拉沙漠的最北端,长年气候干旱,水源尤其珍贵。早在中世纪,这里就经常旱灾不断。有一年,当人们因干旱缺水而奄奄一息时,忽然出现了一位身着红衣、背着羊皮囊的老人,他的羊皮囊里有甘冽的泉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他走到哪里,就把泉水淌在哪里,救活了挣扎在死亡线上的人、牲畜和庄稼。于是,被救活了的人及其后代永远铭记住了这位红衣老人,让他在口口相传中成了一段不朽传奇。

当初,古城里并无自来水供应,卖水人为了吸引百姓注意,便穿着一身大红袍,头戴大毡帽,帽檐上镶着各种颜色的樱须,背着装满水的羊皮囊,身前挂着铜铃和铜碗,一手拿着铜摇铃,发出清脆的铃铛声。他们走街串巷,吆喝叫卖。远远的,人们只要看到那一抹红,听着悦耳的铜铃声,就知道是卖水人来了。

时至今日,古城基本解决了水源供应问题,加之卖水的收入微薄,根本无法养活一家人,因此传统的卖水人逐渐离开了这个行当,退出了历史的职业舞台,如今,卖水人仅剩寥寥十几名,成为了广场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继续存在。

可以预见的是,在并不遥远的将来,这一古老的职业会彻底的成为历史记忆,那时,我们再也见不到一袭红袍的卖水老者。失去了存在意义的卖水人,理所当然会被淘汰。而坚持下来的卖水人,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还固守着这最后的时光。他们的生命和岁月与这并不起眼的职业早已融为一体,这一辈子只能也只会从事这一行当,或许,当最后一位老人谢世之日,就是这一行当消亡之时。

繁华热闹的夜市“死灵广场”与断头台

德国小说家伊利亚斯•卡内蒂在其《聆听马拉喀什》一书中说,如果没有德吉玛广场,马拉喀什就是一个平淡无奇的摩洛哥城市。由此可见,德吉玛广场对马拉喀什人的重要性。

当夜幕降临,红衣人和杂耍人散去,生活还在广场上继续。一群群头缠白巾、身穿长袍的当地人出现在广场上,他们架起一个个摊位,点点灯光照亮了广场,烟幕弥漫,空气中散发着浓烈的烤羊肉、烙面饼的香味。露天饭铺、小吃摊布满广场,人山人海,熙来攘往,连周边狭窄的街巷也显得异常拥挤,呈现出一派中世纪的繁华市面风貌。

然而,这个灯火辉煌的德吉玛广场,在其喧闹的背后,还隐藏着一个恐怖的名字——“死灵广场”。 这里还有许多灵异的传说,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在 12世纪发生的那场商队袭击事件。趁着夜色,广场上的说书人将它讲述得愈加毛骨悚然。

当时,统治着马拉喀什的穆瓦希德王朝野心勃勃,其版图已经越过北非到达了西班牙南端,引起了西班牙王国的不安。但是,贸然发动战争只会让国家面临危机,于是,西班牙决定使用计谋,派遣了许多间谍进入马拉喀什。

有一次,一支马拉喀什的商队准备前往直布罗陀海峡,名义上是去销售商品和购买物资,实际是前往西班牙南端打探机密。途经一片沙漠时,他们的这次任务竟然成了一场恐怖的死亡之旅——走在后面的补给小分队发现前面的商队莫名其妙地失踪了,只有几峰伤痕累累的骆驼躺在沙丘上,周围沙粒血迹斑斑,将原本的金黄染成了鲜红。然而奇怪的是,除了这几峰骆驼外,周围的沙漠中并没有留下任何相关线索,甚至连商队走过的痕迹也消失了……

直到后来,事实的真相才被发现:原来是来自西班牙的奸细混入了商队。他在骆驼身上挂了一种声音清脆的铃铛,并在骆驼的背部涂上了一种秘制香料,平日里,这种香料基本无味,但一起风,香味就会铺展开来,飘得很远。他以此给埋伏在沙漠里的本国特工提供商队的行踪,方便他们进行袭击,然后迅速转移俘虏,并抹去一切痕迹,还故意留下几峰骆驼,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气氛。紧接着,奸细在商队内部散布谣言,称沙漠里有一种“吃人的妖怪”,使得信奉伊斯兰教的商队人心惶惶,认为这是“神的谴责”,只想放弃任务。但是,这名奸细最终还是暴露了身份,回到城内,在德吉玛广场上遭到处决。不久后,广场立起了一处断头台,专门用来处决叛徒和奸细,以此警告那些企图颠覆穆瓦希德王朝的人……

左右页图:建于1195年的库图比亚清真寺堪称北美最优美的建筑之一,每一处雕饰都圆润自然,无论从哪个角度观赏,都能给予注视者一种宁静的感觉。

生与死,悲与乐,轮番在“死灵广场”上演,汇聚成了如今活力四射的德吉玛广场。

北非最美清真寺千年悠悠香如故

清晨,古城在库图比亚清真寺的诵经声中渐渐苏醒。

在马拉喀什众多的名胜古迹中,最吸引人的首推库图比亚清真寺。这座清真寺开建于 1195 年,为纪念击败西班牙人的大捷而建。在设计之初,它就体现了圆润和平滑的美学思想,每一处雕饰都自然平和,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上去,都能给予注视者一种宁静的感觉。

清真寺的宣礼塔,外表富丽堂皇,是北非最优美的建筑之一。在热带沙漠气候的热浪下,这般宏伟的建筑很容易让人产生幻觉,心生崇敬。清真寺内有垂直于麦加朝圣方向的 17 道柱廊,在神龛凹室和它两翼的两跨周圈有采光槽,里面还有精美的木结构“穆克纳斯”蜂巢状立体雕饰——在历史上,这种独特而美妙的设计绝无仅有,在世界上其他建筑中也再没有出现过。

更令人咂舌的是,这座高达 67 米的宣礼塔虽长年遭日晒雨淋,受风沙剥蚀,但它并无损伤,至今合缝严密,完整无缺。在清晨的朝霞里,显得高大雄伟,岿然矗立。但凡路经库图比亚清真寺的人,都会闻到一股莫名的清香。传说,当年修建尖塔时,工匠把近万袋名贵香料掺入用于粘合石块的泥浆之中,800 多年来,仍然幽香沁人,所以,人们冠以它“香塔”的美誉。

清晨和黄昏时分,是香塔最美丽动人的时刻。清晨,它给人一种宁静和舒畅的感受,是万物临光的植物芳香;而夜幕降临、灯火璀璨时,它呈现的又是另一种古典和高雅,犹如归入沉寂的幽幽沉香。

有意思的是,在当时作为一代明主的叶尔库白•曼苏尔,却发布了一个奇怪的命令:他要求登上清真寺宣礼塔的宣礼员必须是盲人,仅仅是为了防止宣礼员从宣礼塔上偷窃自己嫔妃的美貌。因为在这令人情迷意乱的香味中,很容易让人想入非非,从而亵渎真主。

猜你喜欢
商队德吉马拉喀什
土豆商队
北周史君墓石椁所见之粟特商队
补充燃料
八百年前的商队
德吉:创业路上收获成长
欧盟加入WIPO《马拉喀什条约》
马拉喀什记忆
A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Similarities in Belief Systems between Navajo sand Tibetans
仁心村支书德吉央宗
乔治·奥威尔《马拉喀什》中的写作技巧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