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全十美”的南昌菜,每道菜都是文化的传承

2018-05-18 01:53
城市地理 2018年4期
关键词:十全十美鄱阳湖赣南

南昌饭馆多如牛毛,养出了南昌人对美食的刁钻习性,正因如此,南昌厨师才会更加注重技术的纯熟,所谓精益求精,概莫如此。

赣南菜在南昌形成了两帮——东胜帮与瑶池帮,两帮主要以“赣南小炒鱼”为擂台竞赛。“赣南小炒鱼”是赣南菜中的基本菜品,却也最考验厨师。

赣菜的特色就如同其菜色种类一样,就算花三天三夜也说不清,但究其根本,离不开一个“鲜”字——最终目的是突出食材的原汁原味。

蜿蜒的赣江,源出赣闽边界武夷山西麓,自南向北纵贯江西省,从山丘流入峡谷,又曲曲折折地穿行于丘陵之间,在下游趋于平缓,最终通过鄱阳湖与长江相连,而鄱阳湖的西南岸,便是南昌。

南昌,以“南方繁荣昌盛”而得名,自古有“粤户闽庭,吴头楚尾”之称。南昌从来都算不上是商业之都,却长久保持着高度发达的农业文化,而但凡农业发达之地,必出美食。

在过去,人们常说:“食在广州。”也有人曾戏谑说,这世上的一切事物,都能在广州人的餐桌上看到。但与广州的“不择手段”不同,南昌的吃食看起来要传统许多。作为江西省省会,南昌充分利用了当地青山绿水的馈赠,用丰厚的山货水产,造就了中国一大名副其实的美食系统——赣菜。

赣菜具有酥烂脆嫩、鲜香可口、咸辣适中、色型斑斓的特色。自古以来,赣菜便闻名全国,当然,这离不开名人们的功劳,如滕王阁上王勃欣命“洪都鸡”、白居易感怀“思乡鱼”、朱元璋饿吃“流浪鸡”等等,皆是流传至今的美食佳话。源远流长的赣菜,早已在南昌形成文化,而自古流传的赣菜传统,也依然能在这里清晰可见。

两大“帮派厮杀”,食客坐享口福

赣菜到底形成于何时,已无处可考,不过赣菜在南昌之盛,却古来有之。在封建社会,凡事要分个三六九等,饭馆也不例外。根据相关文献记载,在古代,南昌的饭馆分为4 个等级,分别是:堂菜馆、包酒馆、半板头和饭业。

左右页图:赣菜是在继承历代“文人菜”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乡土味极浓的“家乡菜”, 也是历史上的“文人菜”。比如最著名的“东坡(苏东坡)肉”等,都为赣菜的“文人菜”作了注解。

堂菜馆属于最高等级,相当于现在的五星级酒店,能进堂菜馆的人多是都督之类的大人物,普通民众无缘享受;包酒馆,顾名思义,是专供包办酒席的餐馆;半板头则显得更江湖,有点像今天的大排档,三教九流汇聚一堂,是最热闹的吃饭场所;饭业排在最末,是最为大众的饮食场所。

时过境迁。如今在南昌,饭馆的阶级概念早已模糊,虽仍有高档与大众之分,实际上无论何种饭馆,任何人都可进来享用美食。美食文化向来有“江湖”之说,既然是江湖,阶级之争便是附赘悬疣,唯有厨师的烹饪技术才是王道。南昌美食经过千百年锤炼,早就不满足于菜式上的千变万化,而是力图在严谨、精细的传统技术中,挑战味蕾的极限。南昌厨师深知,美食上的差异,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在他们看来,味道的丝毫之差,便是对其烹饪技艺的最大考验。南昌的饭馆多如牛毛,因此也就养出了南昌人对美食的刁钻性格,正因如此,南昌的厨师才会更加注重技术的纯熟,所谓精益求精,概莫如此了。

赣菜特别注重刀工,刀工的好坏,可以直接影响到菜品的成色。南昌最早的赣菜馆属于赣南菜,经过发展,赣南菜在南昌形成了两帮——东胜帮与瑶池帮,两帮主要以“赣南小炒鱼”为擂台竞赛。“赣南小炒鱼”是赣南菜中的基本菜品,相当于川菜中的“回锅肉”,却也最考验厨师,对各方面的基本功都要求极高。其实,东胜帮与瑶池帮在“赣南小炒鱼”的烹饪方法上大同小异,但区别就在于刀法:东胜帮喜欢将鱼切成长条状,再配以小丁状的配料,讲究的是摆盘与味道的兼顾;而瑶池帮则喜欢将鱼切成块状,讲究的是充分入味,让人意犹未尽。

无论东胜帮与瑶池帮如何“厮杀”,最终得益的还是食客。南昌的食客很幸运,也很“痛苦”,幸运的是他们能在各路厨师的十八般武艺下尽享美味,“痛苦”的是菜品何其繁多,哪怕是终其一生也无法尝尽。谁也不知道赣菜究竟有多少道菜,哪怕是仅在南昌,赣菜的数量也无从统计。

菜肴太多,难免会出现优胜劣汰,南昌人很聪明,为了不让人眼花缭乱,于是特意选出了精品中的精品,结合成了“豫章十景”赣菜系列。该系列将美食与南昌历史上著名的“豫章十景”融为一体,讲究色、香、味俱全。这十景分别是:洪崖丹井、西山积翠、滕阁秋风、章江晓渡、龙沙夕照、南浦飞云、铁柱仙踪、苏圃春蔬、东湖夜月、徐亭烟柳,让美景与美食相互转换,充分体现了赣文化特色。

左右页图:赣菜虽然不在八大菜系之列,但独具特色。赣菜选料广泛、主料突出、注重刀工、制作精细,在烹饪中的特点就是突出“原汁原味”。

岁月变迁,南昌人觉得从前的“豫章十景”要与时俱进,于是在2009 年,他们让国内外30 余万游客投票,选出了最客观的“十大赣菜”,分别是:鄱湖胖鱼头、四星望月、藜蒿炒腊肉、庐山石鸡、余干辣椒炒肉、萍乡烟熏肉、莲花血鸭、老表土鸡汤、永和豆腐、井冈烟笋。两大“十佳”相互媲美,恰也证明了南昌美食的丰富,而南昌人当然值得骄傲,因为他们拥有“十全十美”的美食文化。

从水产到山货:严格甄选,精益求精

南昌近山靠水,雨季长,降水量大,孕育出了丰厚的粮食品类,此为“天时”; 这里还有广袤的青山绿水,因不重工业,故污染较少,产出的粮食均是货真价实的“绿色食品”,此为“地利”;赣人对美食有着亘古不变的追求,此地的厨师亦技艺精湛,仅是刀工便敢称“天下无双”,自然做得出天下闻名的美食,此为“人和”。天时、地利、人和,南昌占全了,当然可称其为货真价实的“美食之都”。

左右页图:赣菜充分利用当地调味用料,巧妙配合,使不同的调料相互扩散,相互渗透,并融为一体,同时利用各种调味料的特殊成分加以调和,达到丰富口味的效果。

赣菜是精细的,从选料上便可见一斑。如前文提到的“赣南小炒鱼”,虽是赣菜的基本菜品,却从选料开始,直到最后上桌,每一步骤皆有讲究。首先选料要求活鲜,得选用重一斤半左右的新鲜鲩鱼,既不能过大,也不能太小,大了肉质会粗糙,小了则太嫩,不利于烹饪。选好鱼还只是开始,小炒鱼中的“鱼”,并不是指整条鲩鱼,而仅是其肚皮上无骨的那一小块。而如何将这一小块嫩肉完整取出,则要看厨师的刀工。此后再开始烹饪,其油量必须严格控制,火候也需维持在六成,如此烹饪而成的“赣南小炒鱼”,才会鲜嫩爽口、滑溜喷香。

悠悠的赣江与浩瀚的鄱阳湖,为南昌带来了丰富的水产,除了鲩鱼,南昌人还偏爱鄱阳湖银鱼,其实银鱼并不罕见,许多淡水湖里都有,但唯有鄱阳湖里的银鱼最为特别,其鱼头似银针,个头虽小,肉质却极为鲜美。就算是出自鄱阳湖的银鱼,要想做出最上等的佳肴,还需选择“秋白”——特指秋季的鄱阳湖银鱼,因为此时的银鱼最为白嫩。对食材的甄选如此严格,也真让人叹为观止了。

除了水产,南昌同样不缺山货。在南昌市里虽看不到山峦,却聚集了来自江西各地的山地食材,例如庐山的石耳、南丰的蜜橘、井冈山的竹笋、广昌的白莲、安福的火腿等,这些食材看似普通,但一旦来到南昌,即可摇身一变,成为绝美佳肴。

江西是革命摇篮,有着众多革命根据地,因此也形成了特殊的红色饮食文化。有一首歌谣这样唱道:“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这正是红色饮食文化的真实写照。即便是这些普通食材,经过厨师的精心烹调,同样能登上大雅之堂,且深受大众欢迎。

千年赣菜,每一道都是文化传承

赣菜闻名天下,也深受天下人喜爱。老百姓是这样评价赣菜的:“川菜太辣,苏菜太甜,鲁菜太实,还是赣菜好,兼顾东南西北。”

2007 年,在“中国杭州西湖博览会美食节”上,赣菜成为除东道主外获得奖项最多的外地菜系,足见赣菜受欢迎的程度。事实上,纵观全国,可谓没有不火的赣菜馆。“民间饭庄”在深圳开了4 家分店,多年过去,依然高朋满座;“狮子楼”遍地开花,哪怕远在海口也同样火爆;在北京三环的蓟门桥有一家“鄱阳湖大酒店”,虽不在闹市区,却同样生意兴隆……每一年,全国各大城市均会向南昌烹饪协会要求推荐厨师,而厨师每年也总是供不应求。

好在南昌烹饪协会非常给力,构建了赣菜厨师培训系统。一般来说,一个培训班有40 人左右,一学期为3个月,现场教学,由精通赣菜厨艺的大师亲自操作、讲解,培训完后还会有严格的考试。如今,这样的培训班已办了逾百期,也正是在这样严格、成熟的培训体制下,赣菜的传统技艺才得以发扬光大。

赣菜的特色就如同其菜色种类,就算花三天三夜也说不清,但究其根本,离不开一个“鲜”字。无论是何种烹饪方式,最终目的都是要突出食材的原汁原味。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瓦钵汤”,全国各地到处可见,其得胜之道,就在于这个“鲜”字;又如“三杯鸡”,一杯油、一杯酒、一杯酱油,偏偏将主体鸡肉排除在外,目的正是要保证慢炖后的鸡肉的原汁原味。而无论是从前的“豫章十景”还是如今的“十大赣菜”,之所以如此受追捧,答案正是这个“鲜”字。

赣菜已在南昌流行了千百年,南昌文化与赣菜文化也早已融为一体,每一道菜,不仅是南昌历史的见证,也是老百姓生活的见证。譬如南昌人在遇到喜庆日子时会吃“福羹”,所谓“福羹”也就是糊羹,起源于一则有关朱元璋的传说:他曾在早年遭遇败北,逃到一户农家讨食,对农家做的汤念念不忘,后来做了皇帝,还专门请那户农家的主人进入皇宫做汤,后来这汤便流传开来,成了喜庆日子必吃的“福羹”。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根据一出戏剧而来的“金板搭银桥”、立夏这一天吃了不生痱子的“米粉蒸肉”、跟抗美援朝有密切关系的“弋阳鸡”等……其实,若是将南昌每一道菜背后的故事说出来,大概也就是整个南昌的人文历史了吧。

猜你喜欢
十全十美鄱阳湖赣南
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简介
鄱阳湖水系之潦河
陈毅诗记赣南游击战
画与理
《鄱阳湖生态系列插画》
Review on Processability Theory in China
国画作品《四季》
要做十全十美的人
反问俗语
十全十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