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凌霄双塔万历年间修建的“晋阳奇观”

2018-05-18 01:53
城市地理 2018年4期
关键词:凌霄晋阳双塔

凌霄双塔是太原现存古建筑中最高的,被誉为“晋阳奇观”。双塔还有“文笔双塔”之称。据说,这擎天的双塔是两支文笔,那浩渺的晋阳湖是个大砚池,应了这“风水”,太原历史上才出现许多文章圣手。

左右页图:遥望二塔,高度相当,风格协调,古韵幽幽;而寺内绿树红墙,松柏凝翠,花卉溢香,肃穆幽静之色尽显。

山西省会太原,古称晋阳,有2500多年建城史。出入太原,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两座高耸的古塔,这就是太原的标志建筑——坐落在双塔寺内的明代双塔,历代地方志书都将其作为太原八景之一。

双塔寺为三晋名刹,本名“永祚寺”,因寺内双塔巍峨壮观、耸入云端,颇为引人瞩目,世人遂习惯称其为“双塔寺”,久而久之,真正的寺名渐不被人关注,而俗称却家喻户晓、尽人皆知。而双塔又名“凌霄双塔”,并非同时建成,先建的叫“文峰塔”,是弥补地形缺陷的风水塔,后建的为“舍利塔”,是供奉舍利子、藏佛经的宗教建筑。两塔相距60米,取“真言密教以十六数表圆满无尽”之意。

双塔建筑可谓独具特色:平面为八角形,每边长4.2米,周长33.6米,底层高7米,由下而上每层规律性递减,两塔均为13层,全高都在54.7米以上,在中国所有的双塔中位居首位;外表饰以精美的砖雕斗拱,承托着辉煌的琉璃飞檐,檐上装有细致精巧的琉璃鸟兽和花卉,檐下又有一圈佛像浮雕,宛如一围华丽的玉带,又似八面连环的佛龛,其雕工之细致、形象之逼真,都显示了明代砖雕艺术家的匠心和才华;塔顶为八角攒尖式,顶端竖以特制的琉璃葫芦顶,摩天接云,使全塔显得更加高危;塔内有折转攀登的石阶,循之可上最高层,身临其境,凭着古老的塔身,可广瞰古城太原的全貌,晋中盆地的沃野,可谓背拥太行群峰,面俯汾水清流,景致绝佳。

双塔寺双塔初创时,还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这所寺院,也没有达到现在这样的规模。那时,仅有文峰塔和紧靠塔而建的几间简陋寺舍。万历三十五年,晋藩第十一代王晋穆王朱敏淳觉得寺庙和寺塔规模简陋,与省城太原的地位不甚相称,就下书五台山显通寺,邀请该寺主持——当时在全国颇有些名气的建筑家福登和尚,前来太原主持“大塔寺殿宇”的扩建工程。

福登和尚是明代中叶著名的高僧,万历皇帝的生母、笃信佛教的慈圣宣文皇太后就拜他为师,皈依其门下。福登接到晋穆王邀请后,便来到太原,当他看到永明寺的宣文塔微向西北倾斜时,就向晋王建议,在扩建殿宇的同时,另建一新塔于旧塔之左。晋王采纳了福登的建议并在慈圣宣文皇太后的出资佐助下,用了4年的时间,新建了寺院的三座大殿,即现存双塔寺殿堂的主体建筑:大雄宝殿、三圣阁、两厢方丈和两廊配殿,以及位于旧塔西北方的新塔,形成了“两峰插天”“楼阁巍然”的大观。

左右页图:两座塔也有着不容忽视的差别:文峰塔没有塔基座,仅开一门,没有佛龛,没有“阿弥陀佛”刻字,塔檐也不用琉璃瓦剪边;舍利塔的底层开辟两门,沿东门拾阶而上,迎面是石砌的佛龛,龛中造像毁之战火,站在塔的顶层,居高临下俯瞰太原全城,目睹晋阳风光,确如郭沫若所述:“远望太原气势雄,汾河两岸稻田丰。”

福登计划中的寺院规模是非常宏伟的,除了目前现存的后院三座大殿外,还有天王殿、后院门庭、前院诸殿和山门的殿堂。然而,因年迈体弱、积劳成疾,完成新塔之后,他就不得不抱病返回五台山,不久圆寂于台怀镇显通寺。这个终未能完工的塔寺,遂更名“永祚寺”,双塔因是慈圣宣文皇太后出资所建,均定名为“宣文塔”。

双塔是太原现存古建筑中最高的建筑,寺内不用一钉一木,是明代典型无梁式的砖结构建筑,被誉为“晋阳奇观”。双塔素有“文笔双塔”之称。据说,这擎天的双塔是两支文笔,那浩渺的晋阳湖是个大砚池,应了这“风水”,太原历史上才出现许多文章圣手。如今,犹如姊妹的两塔,相映成趣,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太原这座城市而言,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是当之无愧的城市名片。

猜你喜欢
凌霄晋阳双塔
晋阳胜景
藤花之可敬者,莫若凌霄
藤花之可敬者,莫若凌霄
凌霄和月季
红袖断,花语劫
红袖断,花语劫
双塔食品“兜底增持”致机构逃离 散户“站岗”
大底盘双塔复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