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2018-05-18 11:39谢正敢
读写算 2018年28期
关键词:引导想象学生

谢正敢

摘 要 小学生思维活跃,富于想象,但他们丰富的想象能力不是天生的。想象力的形成依赖于社会经验,依赖于教师的启发诱导。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多看、多听、多想,让他们的头脑里储存各种各样的表象,并且努力创造出想象空间,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创新的天地里翱翔。

关键词 引导;学生;想象

中图分类号:TN959.2,D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28-0255-02

教育家马申斯基说:“强烈的活跃的想象是伟大智慧不可缺少的属性。”事实正是如此,有了想象力就能在脑海中再现各种事物,就能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创造出种种新形象。小学生思维活跃,富于想象,但他们丰富的想象能力不是天生的。想象力的形成依赖于社会经验,依赖于教师的启发诱导。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多看、多听、多想,让他们的头脑里储存各种各样的表象,并且努力创造出想象空间,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创新的天地里翱翔。

一、激发情感,唤起想象

情感与想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有人问:“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一个孩子回答:“因为小蝌蚪爱妈妈。”试想,假如这个小蝌蚪不爱妈妈,怎么会去找呢?那小蝌蚪会怎样找妈妈呢,学生的脑海中可能产生怎样一个奇妙而充满诗意的想象呢?可以说,情感就像发酵剂,帮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想象来源于生活实际,由于时空限制,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的课文与学生生活实际相隔遥远,给学生学习造成了障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共鸣。例如学习古诗《夜宿山寺》,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出示投影,给学生想象的情境,再引导学生思考。诗人站在山寺上,能看到什么,会想到什么?山寺的高耸入云,让学生想象“山寺”与“天上人”的相距之近,“高声语”、“恐惊”联想到声音传递距离之短。投影画面补充了学生的视觉表象,教师的配乐描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诗的意境再现于他的脑中。

二、填补空白,发散想象

“空白”指的是作品已书写描绘的部分向读者所暗示或揭示的东西,也就是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在课堂教学中,艺术地利用这些“空白”,发散学生的想象,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利用标点补空白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成分,标点的多样性、丰富性为文章增添了许多内涵,而省略号的使用往往产生“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的感觉。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把静止的省略号变成延续的生活内容。

例如:《掌声》一文中写演讲以后,小英变得开朗、自信了,“她不再忧郁,开始和同学们一起交谈、游戏,甚至还走进了学校的舞蹈室……”我引发学生发散想象,小英还可能有哪些变化?同学们有的说,小英竞选当上了班干部,有点说小英成了学校红领巾广播员……学生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合理地补充了课文的空白。在填补空白的过程中,学生的求异思维得到训练,思想感情得到的陶冶。

(二)紧扣质疑悟空白

学生主动质疑,是开启想象之门的钥匙,是创造动机形成的表现。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而有的疑点刚好和文中高度概括而留下空白的语言相关。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时应抓住这些疑点引导学生思考想象,探究课文内容的空白。

例如学习《雪孩子》一课时,有学生提问为什么雪孩子会变成一朵白云?雪孩子变成白云后,小兔子心里会怎么想?学生们结合生活实际,想象雪孩子去救小白兔时的决心,和小白兔发现雪孩子变成白云后的心理活动,纷纷发表意见。对课文内容留白处的想象加深了他们对文章的理解,从而产生感情共鸣。在想象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相互碰撞,相互启发,能很好地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三)利用表演填空白

活泼好动、好表演,是小学生的共性。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指出:“利用表演进行教学,本身包含创作的诸因素,促使孩子的思维发展,激发了孩子们的创作意识。”

课文《狐假虎威》第七至第八自然段讲述老虎跟着狐狸去森林的场景。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是因为它心里早有计谋,故意装作很了不起的样子,同时也说明它特别有把握,相信老虎一定会上当。老虎“半信半疑,东张西望”,则说明老虎不完全相信狐狸的话,很困惑,想看看周围动物的反应。这几个词把狐狸和老虎的动作神态描写得惟妙惟肖,二者形成鲜明对比。在解读这部分内容时,我请同学们自定角色,演一演这幕场景。没有脚本,动作和神态由学生自己设计,不经排练,学生自行揣摩,把狐狸和老虎神态动作表现得淋漓尽致。

学生的表演,使语文课成为学生主动参与的自主学习过程。表演过程中,学生对教材有一个再想象、再创作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推动了创新思维的发展。

(四)抓住结尾想空白

教材中一些故事性强的文章言尽而意未尽,给读者留下無穷的想象空间。这个空白,如果让学生通过想象去填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发散他们的想象潜能,培养不受制约的思考习惯,同时进一步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

例如,《坐井观天》这篇课文通过一段而传神的对话,讲述了一个有趣且寓意深刻的故事。课文讲述的故事在小鸟邀请青蛙跳出井来看看就戛然而止,之后故事会怎么发展课文没有讲述。这时候不妨让学生去畅想结尾,同样用对话的形式去想象接下来的故事。这样编故事,不仅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也锻炼了他们语言组织能力。

(五)运用迁移补空白

“为迁移而教”是当前教育研究的重要成果。就语文课而言,可利用语文教材中某些存在迁移点的片段,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补充,促进学习策略的迁移,这其实就是一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思维能力。

例如《黄山奇石》这篇课文详细介绍了“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四块奇石,结尾部分还提到了“天狗望月”“仙女弹琴”“狮子抢球”等几种奇石的名字。结尾提到的这些奇石美在哪里?奇在哪里?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运用文中详细介绍的四块奇石的写作方法,展开丰富的想象,根据它们的名字想象这些石头的样子,并且当一回画家,把想象中的石头画出来。画完后,教师再让学生当小导游,向同学们介绍黄山这些奇石。这样的知识迁移,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和运用的能力。

三、续编故事,发展想象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所以语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抓住课文题材,指导学生续编故事。例如课文《坐井观天》的结尾写小青蛙跳出井口看看外面的世界,这时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假如你是那只青蛙,当你跳出井口后,你会看到什么,遇到谁?获得什么启示?鼓励学生有个性地表达,让学生读自己的独特看法,不必统一说法。通过续编故事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说出众多不同答案,这即是语言和想象力的训练,又是运用知识和发展创造力的训练。有目的的引导续编故事,可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从而激发学生大胆地创造,并从成果中获得自我意识和自信心的满足。

猜你喜欢
引导想象学生
快乐的想象
一生
赶不走的学生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学生写话
网络时代大学生非理性爱国现象的引导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互动式教学法在大学散打教学中的应用
精心引导,实现学生语言积累多点突破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