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几种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利用

2018-05-22 09:17袁凯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心理效应班级管理班主任

袁凯

[摘 要]心理效应,指大多数人在相同的情况下或对某种相同的刺激,产生相同或相似的心理反应的现象。班主任如果能在班级管理中充分利用心理效应,就能够提高班级管理质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心理效应;班级管理;班主任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09-0076-02

心理效应,指大多数人在相同的情况下或对某种相同的刺激,产生相同或相似的心理反应的现象。班级管理是一项整体的育人工程,育人要从育“心”开始。心理效应作为育“心”的重要原理,只要正确把握、恰当运用,就能在班级管理中凸显出班主任的管理艺术。

育人要从育“心”开始,它实际上是一个师生“沟通”和“交心”的过程。班主任的第一要务,应从沟通开始,从而了解学生的真实心理需要,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学生的实时心理变化、发展的规律进行班级管理。在此,结合个人的教育实践,略谈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利用。

一、借用“自己人效应”,寻找师生之间的共同点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建立班级民主管理模式,具体来说就是要和学生建立平等关系,积极利用“自己人效应”,便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在与学生谈话中,班主任应认识到自己也是从学生时代过来的,以平等的心态来和学生谈心,与学生拉近距离。班主任应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就能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班级管理也会变得轻松自如。

现在回想起我的实习岁月,我终于明白了当初那些学生为什么喜欢和我们实习生打成一片。究其原因,不是我们实习生的教学有多么优秀,是因为我们那个时候年轻,热情高,喜欢和学生打成一片,和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这样学生才愿把我们当成“自己人”,当成 “同龄人”。所以在必要的时候,我们应该忘记自己的身份,忘记自己是班主任和班级管理者,做学生的听众、参谋、探索中的同伴、成长中的服务员,也就是要求我们变成学生的“自己人”。唯有如此,学生才会心甘情愿地配合我们的工作,班级管理也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谨防“超限效应”,构筑信任的桥梁

超限效应是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过多、过强、過久这些关键词语提示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一定要谨防“超限效应”。有调查显示,学生往往对父母和教师的“唠叨”心存反感,父母和教师的目的是要用“唠叨”来引起孩子对自身不良行为的重视,可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孩子越发变得叛逆和不服管教。殊不知,唠叨本身就是“超限效应”的体现。

班主任在批评教育学生的时候,一定要掌握“火候”和“度”,利用环境因素、知识因素、家庭因素来积极正面引导,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班主任教育学生的方式一定要灵活多样,切忌单一和重复。避免用同样一种方式、同样一句话去纠正学生不同的错误,或者经常对某一错误进行重复教育等,形成教育“定式思维”。否则,只能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并由此走向教育的对立面,令教育事倍功半,得不偿失。

班主任切忌重复批评学生。犯了一次错,只能批评一次。千万不能对同一学生的同一件错事,重复同样的批评。如果一定要再次批评,也千万不能重复同样的方面、同样的角度、同样的批评语句。尤其是对“后进生”,更要讲究方法。我经常与后进生谈心的话题,便是让学生谈“我有什么优点”,让全班学生共同来帮他找优点,这样后进生就会感到自己已经完全融入班级。苏霍姆林斯基多次谆谆告诫教育者:不能让孩子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

当然,对于学生的表扬也要 “适可而止”,否则也将导致“超限效应”。有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不能批评学生,这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这里也有个限度的问题。有些家长和教师把学生的缺点也当作优点,毫无原则地表扬学生,这种表扬只能让学生误入歧途。作为班主任,一定要把握好表扬的时间、环境、情境等,掌握表扬的艺术,切忌无原则的表扬和“超限”的表扬。可见,班主任在教育学生方面应注意“度”。如果“过度”就会产生“超限效应”,只有掌握好“火候”“分寸”“尺度”,才能“恰到好处”。

三、运用“共生效应”,建立学习“共生圈”

自然界中有这样一种现象: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通常显得矮小,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共生效应”。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当充分利用“共生效应”,关键要把握以下几点。

首先,把教育主动权交给学生,建立班级民主管理模式。建立学习“共生圈”主要是要转化后进生,让他们融入集体当中去。班主任要明确认识到,只有着眼全局,跟进每一个学生,才能让学生共同进步。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共生效应”,要让后进生“根深叶茂,生机盎然”。那么怎么让后进生“根深叶茂”呢?在班集体里一定要发挥优等生的模范带头作用。开展“一对一”或“多对一”帮扶,把提高后进生的学习成绩作为第一要务。通过帮扶,不仅提高了成绩,同时也增强了学生之间的感情和班级的凝聚力。“共生效应”的优势也就进一步体现了出来,自然而然形成一个互相帮助、取长补短的班级共生环境氛围。

其次,不以分数论英雄。“共生圈”强调的是整体效应,所以在“共生圈”里应淡化后进生个体,不以分数论英雄,着眼于整体的进步。如果“共生圈”这个集体进步了,说明个体也取得了相应的进步。

四、运用“木桶效应”,促进班级和谐发展

管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木桶理论”,指一个木桶用来盛水时,它所盛水的容量不是由围成木桶最长的那块木板来决定,而是由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所以它又被称为“短板效应”。由此可见,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短板”的长度决定其整体发展程度。该现象通常被称为“木桶效应”。

那么,如何在班级管理中运用“木桶效应”呢?

首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短”。班主任可谓是与学生“朝夕相处”的人,所以在日常管理中要对每个学生仔细观察,认真研究。一个班集体的短板主要是后进生和学困生,转化他们成为当务之急。转化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班集体的发展。班主任必须要掌握好学生的“第一手资料”和实情,“爱”字当头,在平时多和学生谈心交流,尤其是对后进生和学困生,更要增加与他们交流谈话的频率,充分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喜怒哀乐”。只有认识了学生的“长”与“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其次,扬“长”避“短”,“短”中见“长”。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如何做到扬“长”避“短”和“短”中见“长”,这其实关系到班主任的管理艺术。看待学生不能只看一个方面。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一个人都有他的优点和不足,这个在学生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怎么样做到“人尽其才”,把纪律的短板、学习的短板、为人处世的短板等众多 “短板”尽可能地弥补上来,这也是对班主任管理能力的一次考量。这个时候班主任应当对全班学生来个科学的“三六九等”的分类,科学制订出应对各类“短板”的措施,通过班会、小组讨论、帮扶等各种方式扬“长”避“短”。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准突破口,对他们的优点和进步多给予赞扬,这样能够在他们身上产生爱的效应,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尽早尽快融入班集体。只有把“短板”尽快补上来,班级才能够和谐发展。

总之,在班级管理中,我们要秉承“不能让一个学生掉队”的理念,恰当适度地利用相关心理效应,这对于营造班级良好的学风、班风能起到积极作用,也赋予了班主任工作艺术特色。

(责任编辑 周侯辰)

猜你喜欢
心理效应班级管理班主任
如何做好一个班主任
夸夸我的班主任
让政治课紧扣“心”弦
心理效应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应用策略
班主任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教育教学工作中常见心理效应的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