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绘本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2018-05-26 11:11姚桂华
教育界·中旬 2018年2期
关键词:线索换位思考有效提问

姚桂华

【摘要】幼儿园阅读教学活动中,好的提问,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启发幼儿的思维,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也能使教学活起来。在阅读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提问应该具有科学性、启发性、多样性、创造性和适宜性特征,应紧扣教学活动目标,根据阅读内容设计有效提问;应关注幼儿发展,挖掘读本内涵设计有效提问;只有合理地运用提问,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更好地促进师幼互动。

【关键词】阅读教学;有效提问;活;换位思考;线索

自从接触“绘本教学”以来,发现孩子们的观察、语言表达、看图讲述等能力都有了较全面的发展。曾有教育学家说过:幼儿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巧设提问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把他们从某种抑制状态中激奋过来,激发他们想说的欲望。然而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提问的作用远遠发挥不够,影响着幼儿学习兴趣和幼儿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我们的提问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当前幼儿园阅读教学中提问存在的问题

1.提问目的不明确,无法激起活动兴趣

一些教师活动前没有精心钻研教材,不能根据幼儿实际创设提问,有些问题过于肤浅,幼儿不用思考就可随口回答,不能激发幼儿思维,长此以往会使幼儿思维受到抑制,容易使幼儿养成浅尝辄止、随意应付的坏习惯。有些问题又过于深奥,幼儿无从答起,出现冷场,既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又打击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是什么”“有什么”“做什么”等单一性的提问较多, “喜不喜欢?想不想?好不好听?表演得好不好?……”这些无效提问充斥着整个活动,不需要孩子做过多的思考,易造成孩子思维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往往使活动枯燥、乏味,压抑了孩子的兴趣和积极性。

2.提问过多,问题提出后急于作答

有些教师为了制造热闹的活动气氛,不分主次,不顾幼儿实际,提问占据了教学大部分时间,幼儿只得被动地应付教师的琐碎问题,缺乏质疑问题、独立思考的时间,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3.提问以教师为主体,幼儿处在应付状态

提问时以教师为主体,通常是“教师问幼儿答”这种单向、封闭的模式。一些教师在提问时掌控欲比较强,一直牵着孩子的鼻子在走,大多数问题是由老师发起,即使有时候设计一些问题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探索、实践,但在提问时只要幼儿回答出了自己预设的答案,老师就马上肯定,不再让幼儿继续讨论下去了,谢绝与幼儿的互动,幼儿作为主体发起的提问作用于教师或同伴根本得不到足够的发挥和保障。

4.提问时只重视了部分回答积极的幼儿

有些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或是保证教学的顺畅,提问常常局限于能力较强的幼儿,而对能力较弱的幼儿就忽略不问。在教学中不能充分考虑幼儿的差异性、层次性,剥夺了每位幼儿享受平等参与集体教学活动的权利和机会。

二、幼儿园阅读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特征

1.科学性

科学性的前提是了解幼儿,吃透教材。教师要充分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与认知水平,熟练掌握教材内容,理解其深刻内涵,所提出的问题语言规范、简明扼要及针对性强,能有效地激发幼儿思考的积极性。

2.启发性

幼儿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能使幼儿积极动脑,激活孩子的兴趣与思路。多向孩子发问“你发现了什么?”等具有比较性、分析性和假设性的问题。幼儿回答后,要多追问幼儿“为什么会这样?”“你是怎么知道的?” 在思考和回答问题的同时,幼儿也通过反思,获得了策略迁移。

3.多样性

多样性既指教师提问的问题多样,如突破常规的问题、预想后果的问题、替换取代的问题等等,也指答案是可以多样的提问。阅读教学中的提问应在一定程度上增添活动的情趣,能使幼儿学会从多种角度了解事物,开阔思路,形成多种答案。

4.创造性

创造性是有效性中含金量最高的指标,是培养幼儿求异思维和创新品质的灵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提问:“你觉得……,为什么?”等判断分析性问题,或是“假如……,你会用什么办法?”等假设性问题以及创造性问题等等,引发幼儿掌握概念,进行判断、想象和推理,以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5.适宜性

适宜性包括适度、适时、适量三方面。适度,是根据具体教材内容,提出难易适度的问题,要面向全体幼儿。适时,提问一定要把握时机。适量,指恰到好处地掌握提问的频率。适度、适时、适量的提问才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幼儿园阅读教学中有效提问的设计

在幼儿园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地运用提问,使其在教学中得到很好的实施,并以此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更好地促进师幼互动。那么,教师可以在哪些地方设问呢?

1.紧扣活动目标,根据阅读内容设计有效提问

(1)紧扣教学的重点、难点

所提问题的内容应包括学习的重点、难点。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心中有目标,有培养孩子整体发展的目标和活动具体的目标。如《鳄鱼怕怕、牙医怕怕》教学目标 :能仔细观察画面,用语言大胆表述自己对画面的想法。在阅读中,教师围绕这一目标,每一页可以设计一些提问:鳄鱼为什么不想看到牙医?为什么又非看不可呢?教师可以变化提问的语气、说法,或者让孩子学学、演演。通过这样紧扣目标的提问来引导幼儿有目的的观察,保证教学的有序性、有效性。

(2)阅读主要内容上的提问

幼儿在阅读时,往往一看而过,不能从整体上把握绘本的主要内容和结构线索,因而对绘本的理解是含混不清的。事实上许多的绘本都有着或明或暗的线索,教师在活动前应该在分析绘本的线索上设问,引导幼儿根据画面提供的线索,层层深入,大胆表述,并随时把握幼儿的思维动向,重视思维清晰度,引导幼儿讲得清楚、连贯、完整、有条理,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

(3)运用故事内容中的悬念进行提问

悬念是故事内容重要构成要素之一,许多绘本也运用了这种描绘手法。绘本中的悬念通常都在结尾阐述,教师可以按照绘本的故事脉络合理地运用悬念,设计提问。例如,《谁咬了我的大饼》,大饼上缺了一块,此时设计问题:“是谁咬了小猪猪的饼”?幼儿带着这个问题寻找答案,这样的提问不仅能有效激發幼儿的探究能力和想象力,更能使幼儿在跌宕起伏的故事中收获知识和快乐。

2.关注幼儿发展,挖掘绘本内涵设计有效提问

(1)在细节描写处设问

幼儿园的阅读教材以图为主,图片往往蕴涵着比文字更丰富的内容。读本中人物的表情、动作细微变化,以及景色的改变等等一些细节都可以有侧重点的设计提问,以帮助幼儿更细致地观察读本,理解读本内容,提高观察力和感受力。

(2)抓住绘本想象的因素提问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幼儿园阅读教材中,内涵丰富,教师要善于抓住读本中有利于幼儿想象的因素提出问题,激励幼儿产生联想,展开想象,并进行创造,从而促进幼儿的各方面发展。

(3)联系幼儿的经验,提出一些便于换位思考的问题

幼儿园的教育应该来自生活,服务于生活,幼儿园阅读教学也不例外。许多读本有着其丰富的内涵,有一部分内容是比较单纯地训练幼儿的语言能力,另外一部分则是在发展幼儿语言能力之外,培养幼儿良好个性和道德情感的有效手段。教师在组织活动时,要在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拓展幼儿的思维空间,引起幼儿积极思考和探索,读懂读本的画外之音。如《我妈妈》中,妈妈有时候是大狮子。为什么要把妈妈画成大狮子?教师可以设问:你的妈妈什么时候会变成大狮子?启发幼儿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去体验读本表达的感情,他们可以凭借日常生活中的积累,大胆想象,拓展思维。在充分思考、大胆创新中,幼儿每人都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思维,教师启发性的提问,引导幼儿积极地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设计精巧的提问既能调动活动气氛,又能吸引幼儿的注意,教师要不断更新提问意识,优化提问技巧,利用积极、有效的提问,努力促使幼儿想说、会说,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同时,提高幼儿自身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引导幼儿形成好问、自信、自主探究的良好品质,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让我们的绘本阅读教学“活”起来。

【参考文献】

[1]黄人颂.学前教育学[M]. 人民出版社出版,2009.

[2]唐淑主编.幼儿园语言和科学教育[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线索换位思考有效提问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小学英语课堂有效提问的研究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数学课程有效提问研究
中国“换位思考”,日本不会投桃报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