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知丹青笔,能夺造化功

2018-05-29 08:49洪柳
求学·素材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李唐丹青青绿

洪柳

笔墨丹青,是中国人的一种情结。中国画的精妙之处,在于既能用散淡的数笔烘托意境,如水墨花卉,不执着于形似,只追求神似,又能以整饬的画工细细摹写人与物,毫发毕现,惟妙惟肖,如《清明上河图》长卷,将北宋的民间图景展示得淋漓尽致。历经千百年,当我们欣赏一幅古画时,仍然能感受到触动人心的力量;当我们听到一位画家的故事时,仍然会感动、赞叹,这就是中国丹青的独有魅力。

·壹·

毫端曲有灵

中国历来有“书画同源”的说法,象形文字的出现,其实就是先民使用简单图画来记录事情、传达讯息。在传说中的仓颉造字故事里,黄帝的史官仓颉“观鸟迹虫文始制文字以代结绳之政”,可见上古时的象形字不仅是中国文字的起源,也可以看作是中国画的雏形。

上古时期比较成形的绘画形式,有原始岩画和彩陶画。前者是以石刻的方式,在岩石上绘制出各种各样的图案,手法包括磨刻、敲凿、线刻等,也有以颜料涂画的,风格简洁、粗犷,善于勾画物象,是后世壁画的源头。彩陶画则是在陶器上绘图,素材包括自然、动物以及一些象征符号,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准,给人以丰富的联想空间。

战国时期的楚国,兴起了一种画在丝织品上的帛画。帛画是楚文化的产物,线条轻盈流畅,将神异与现实结合,画中屡屡出现龙、凤等灵兽的形象,体现楚地的巫神风俗,飘逸优美。其中刻画人物的技法,也被后世画家所传承。西汉时期,帛画迎来了鼎盛发展。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5幅帛画,造型精美复杂,是汉代最早的独幅绘画作品。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民族融合,外来文化传入,这些进一步推动了文化的转型和发展。在这个精彩纷呈的时代,中国画艺术同样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佛教从域外输入,丰富了绘画题材,使得原本简洁、明朗的绘画风格趋于繁复、细腻,艺术性更高。佛教画、山水画以及取材于文学作品的画作,都在这一时期涌现出来。在传世画作中,可以看到画家个人的志趣和审美取向。

自此之后,中国画的品类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常见的有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宗教画、风俗画等,夺造化之功,画世间百态。多种多样的画作类型,体现出古人的现实生活和精神追求。独创性强、富有雅趣的文人画,渐渐成了中国丹青艺术的主流。而近代以来,西学东渐,又有一些画家吸收了西方的绘画技法,将西方美术的写实手法、用色方式融入中国画中,中西合璧,让中国画焕发了新的生机。

·贰·

烟云紫翠浮

谈到中国画,许多人脑海中会马上浮现出一副水墨山水图卷。的确,在中国的传统绘画中,“水墨”是绕不开的关键词。而中国画之所以只用简单的墨色就可以描摹出天地万物的图像,要归功于古人对用墨的讲究。

唐代画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运墨而五色具”。“墨分五色”的中国画技法,理论来源就是这里。“五色”具体指的是什么,历代说法不一,而比较通行的理解,是焦、浓、重、淡、清五种。以水调节之后,墨会呈现出深浅不一的颜色,所以即使不用彩色颜料,也能让人感受到缤纷的色调。焦墨是研好墨汁后,让它挥发半天左右,再来绘制画中色调最深、最突出的部分,浓墨、重墨、淡墨、清墨则是加入更多的水来调制,最浅的清墨非常淡,如雾如烟。在中国画家眼中,墨并不是单调的黑色,而是包罗乾坤,余韵悠长,尽显含蓄雅致。

古人绘画所用的颜料,大多有着极富美感的名称。如能画出绿水青山的石绿、石青,色彩鲜明的朱京(又名“辰京”),浅棕色的赭石以及花青、藤黄、胭脂等,色泽丰富,使用考究。

中国传统绘画的表现方式,除水墨之外,还包括工笔、写意、勾勒、设色。设色,顾名思义,是将彩色颜料敷设在图画中,使之活色生香。在山水设色中,有水墨淡彩、浅绛、青绿、金碧、没骨几种。水墨淡彩以水墨为主,在个别地方装饰其他颜色,用色少且淡,显得低调内敛,与水墨画较为接近。浅绛是在水墨的基础上,在画中运用赭石色,以渲染山石,呈现出清新的暖色调。青绿山水以石青、石绿为主色,设色层次较为繁复,还细分为大青绿、小青绿,前者着色较重,而后者则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础上,再以青绿进行修饰。王希孟的长卷画作《千里江山图》,就运用了青绿山水的技法。金碧山水更为华丽,以泥金渲染山、石、云霞、楼阁等,庄重优美。没骨山水直接以墨块、色块展现图景,不用墨线勾勒,画面单纯、明快。

丹青反映中国人的趣味,也渗入到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传统社会中,与画有关的日常器具就有扇子、屏风、瓷器等。古典诗词里,“画扇”“画屏”意象反复出现,在我们耳熟能详的“何事秋风悲画扇”“淡烟流水画屏幽”等传世佳句中,都能看出丹青艺术是如何与日常生活、微妙情思相互融合的。

·叁·

丹青不知老将至

丹青之美,更在于画家的个性与阅历。

东晋画家顾恺之,留下过很多的有趣的故事。相传他曾花了整整一个月,为南京瓦棺寺绘制了一副维摩诘像。在为画像点眸子之前,他提出了一个“不合情理”的要求:第一天来看的人,需要施舍十万钱;第二天来看的人,要施舍五万钱;第三天来看的则随意。壁画对外展出的那一天,居然“光照一寺”,法相庄严,大家纷纷向施舍箱中投钱,不一会儿就募集了百万钱的巨款。顾恺之为人绘制肖像,也很有自己的主见。为名士裴楷画像时,他在脸颊上多画三根胡子来衬托他的俊逸才识;为荆州刺史殷仲堪画像时,殷仲堪因有眼疾,觉得自己形象不佳,想要谢绝,顾恺之则认为,可以将瞳孔涂黑,再用飞白笔法轻轻掠过,这样眼睛处便如轻云蔽日,别有气韵。

唐代诗人杜甫曾写过一首诗赠送给画家曹霸,其中有两句脍炙人口——“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寥寥十四字,写尽了一位优秀画家的毕生努力。这位画家沉浸在绘画的世界中,专攻钻研,就像古代那些追求真理的圣贤一样,老之将至,亦不贪慕荣华富贵。

曹霸是魏武帝曹操的后裔,他聪慧过人,能文善画,甚至有人将他与著名的“三曹”父子相提并论,说他是“文如植,武如操,字画抵丕风流”。曹霸早年放弃入仕机会,专心研习书画,不求闻达。声名鹊起后,唐玄宗将他征召到长安,要求他修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像,修葺完成后,又令曹霸绘制骏马图。曹霸虽然得到了皇帝的赞赏和恩宠,并被封为左武卫将军,但他生性淡泊,不为富贵荣华所动,也不愿在权力中心久留。“安史之乱”时,曹霸因为一幅画得罪了朝廷,被罢官免职。晚年他流离失所,以为人绘制肖像为生,穷愁潦倒。杜甫这首赠送给曹霸的诗作,说尽了他一生的悲欢离合,也道尽了艺术家的高尚风骨。“富贵于我如浮云”是曹霸在被皇帝征召时留下的一句话,虽然不得不屈服于皇权的威严,离开清静自在的作画生涯,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内心最执着的坚守,正如他笔下凛凛生风的骏马,傲骨犹在。

同样饱尝了人生悲欢滋味的画家,还有两宋之际的李唐。李唐善画山水、人物,笔法浑厚苍劲,创立“大斧劈”皴法,开启一代之风,与刘松年、马远、夏圭并称“南宋四大家”。李唐早年以卖画为生,宋徽宗时进入宫廷画院,然而好景不長,金兵入侵,李唐不得不踏上逃难的路途,想要去相对安定的南方。途径太行山时,他被一伙强盗拦截,惊慌之余,紧紧抱住行囊不放。强盗以为行囊里有金银财宝,便夺过翻检,却发现都是些画笔、颜料,别无他物。强盗起了疑心,便把这件事情报告给头领。那位头领的名字叫萧照,平时喜好丹青,在乱世中落草为寇。当得知眼前的老者便是著名的画家李唐时,萧照当场拜师,并一路护送李唐到临安,师徒二人继续以卖画为生。

后来,李唐再度被召入宫廷画院,而萧照因为有名师指导,功力大增,也成了日后南宋画院的领军人物,他所作的《中兴瑞应图》与张择端的传世之作《清明上河图》齐名,名满天下。

丹青是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形神兼美,异彩纷呈。当我们细细观赏一卷画作时,我们就碰触到了中国美学的精髓。

猜你喜欢
李唐丹青青绿
仙境烟台,只此青绿
细心观世界,童心写丹青(1)
小荷露笔尖 泼墨弄丹青
爱在一起 感恩有你
“丹青献礼”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和青海解放70周年美术展
庭院中的童年
我是这样“诞生”的
爱心义诊
大千世界 磅礴浑厚
仇英:青绿山水最后的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