褶裥叠旧影,织锦绣流光

2018-05-30 10:48黄丹丽
珠海 2018年4期
关键词:唐家珠海历史

黄丹丽

玄青色的缎面即便没有光照,也自能发出一种莹莹的光泽,仿佛一片被星光烘托着的夜空,深邃而神秘。百年前的彩色丝线至今依旧明艳,细细密密的针脚,顺着前襟处两条嫩绿色的滚边绣出了蜿蜒的团花,紫色的盛盏围着胡粉色的嫩瓣,橘红色的花骨朵镶着银蓝色的边,花藤中间隔不远便缀着一枚花蕾盘扣,古老的绳结工艺将两边衣襟牢牢盘在一起,仿佛锁住了一段流光。

“这些老衣服都是来自珠海唐家。”收藏家林济之提起这件织锦团花的对襟衣说道,“我收藏古玉、字画、陶瓷等等,那些东西都是有明确市场估价的,但这些老衣服没有明确价格,在我眼里,它们不仅仅只是一件件百年前的老衣服,还包括了一个时代,一个地方的文化、审美、传统礼仪甚至社会状况,通过它们,可以追溯到一段历史,一些故事,对于文化来说,它们是没法估价的。”林济之环视了一番身后几口藤箱子里的老衣服,补充道,“历史与文化,才是最珍贵的收藏品。”

旧物件里的旧情结

林济之自小喜欢古旧的物件,这种情愫记不得因何而起,柜子里一本本凝结着时代记忆的连环画,是他最早的藏品。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林济之在天津上大学,历史悠久的老城里多的是动辄千百年历史的老物件,那年第一次走进洋货市场时那种心醉神往的心情,林济之至今记忆犹新。

“洋货市场其实就是一个舊货市场,国内外什么样的旧货都有,民国时期遗留下来的老物件特别多,当时我的同学们都跑去买新奇玩意儿,什么望远镜、万花筒,淘得不亦乐乎,就我一个人埋头在旧货堆里,看什么东西都觉得很有意思,把生活费都花光了,还打电话让我父亲给我支援了八百块钱,买到了很多的心头好。”林济之脸上浮起意味深长的笑意,“九几年的时候,八百块钱是多大的数目啊,回想起来自己当时真是挺大胆的。”

那个年代的天津古玩市场上,遍地是不辨真假的旧物件,林济之常常将一个周末的时间消磨在这里,忘乎所以,当同窗好友淘回来许多时髦洋货的时候,林济之却从某个古玩摊子上抱回来几件老陶瓷,或是从天津塘沽邮局的地摊上带回来一堆散发着古老气息的老邮票、钱币、磁卡,并乐此不疲地一直收藏了下去。

而后的年岁里,收藏成为了林济之工作之余最重要的事情,无论走到哪里,都必须去看看当地博物馆、古玩市场,淘回来一些钟情钟意之物。收藏是一件博大精深的事情,要涉及的知识面宛如浩瀚的海洋,初入门时的林济之自然也上过当,亏过钱,买到过假货,这似乎是每一个收藏者都必经的阶段,然而操千曲自会晓声,观千剑必当识器林济之因着收藏结识了许多圈中的好友,并拜入古玉名师门下,与志同道合的友人结伴参加“历史考古与文明”培训班,利用业余时间各处实地考察,大量的阅读史书、学术资料,从中华文明史,到工艺制造史,到训诂学,到器物史,在这个永无止境的学习过程中,林济之慢慢练就了辨别真伪、鉴定藏品的眼光,收藏的门类也越来越广。

“收藏古玩最大的乐趣,并不只是在于它的价值和升值空间,还在于它背后隐藏着的历史意义和故事,这是我坚持收藏之路的重要原因,只有文化最动人心。”爱好也好,事业也罢,要持之以恒必当有一份热爱在,收藏之于林济之,或许正是一份情愫的寄托,一份对旧时、旧物无以割舍的念旧之情。

解开一个被尘封的唐家

二十多年的收藏生涯里,林济之见过不少的吉光片裘,也藏有价值连城的珍品,而他始终认为文玩无贵贱,人心有高低,收藏文玩是一个修心养性的过程,最终决定你收藏水平高低的不是你的财富,而是你的文化修养。因此,在对于旧物与历史十分沉迷的林济之心中,其实他自认为最珍贵的藏品并不是那件通过层层鉴定与考证过后价值高昂的官窑,也不是举世无双的一枚古玉,而是家中那几口藤竹和漆皮大箱子里叠放着的,旧时衣物。

“在近代服饰收藏这方面,我拥有的服饰数量应该是珠海这个小圈子里数量较多品类较齐的,最主要的是它们全部来自于唐家,成一系列,含老、中、青、幼、婴和官、民服饰,殊为不易。”林济之回忆起他的古衣收藏之旅。

2001年,林济之调到了珠海唐家工作,邂逅香山文化发源地之一的唐家古镇,对于林济之来说,简直如入宝山。

“当时唐家有几家卖文玩旧物的小店面,我常去跟老板买各类古物,如老家具、老唱片、文玩杂项,也淘到了一些唐家人的古旧瓷器,比如装茶果用的四季花的碟子,嘉庆道光时期的碗,外国人带来的玻璃器皿,光绪时期宴席上的酒杯,有不少民间用的瓷器,都做得非常精美。”

田间送粥送汤的瓷碗上,画着黛玉葬花的精美图案,题有飘逸的书法;太爷喝茶的茶壶,竟是用刻瓷的工艺制成的;晚清时代的德化窑,汕头窑烧出来的盘碟亦是颇具特色。一件件的器物都佐证着这个地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林济之由此开始,慢慢地发掘着唐家人的历史与生活的轨迹。

“机缘巧合,我在唐家山房路一家古玩店发现了一些清末民初的旧衣服,据说是在一些老宅子里面找到的,人家当成垃圾扔掉,被古玩店收了回来。我一看,这么珍贵的服饰竟然被弃之如敝履,实在是太可惜了,于是就统统收了回来,并且交代古玩店的老板说,以后有多少我收多少。”

历史的研究与考证,是一个庞大而无止境的过程,林济之认为,光有传说、文字记载都不足以使一段历史鲜活,唯有流传的物品,是历史最有力的物证。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城市的建设,旧村改造之后许多老宅子都不复存在,仅存的一些老祠堂与传统建筑物也成为了凤毛麟角,那些标记着历史文化的物件越来越少,也就意味着文化的流失越来越严重,林济之认为,通过挽救一些物品,去挖掘几段尘封的历史,对于珠海文化的补充,还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的。

“珠海是典型的咸淡水文化交融的地方,珠江文化与海洋文化的冲撞,中原文化的交汇,使得这里有很多东西可以发掘,但一个地方的历史挖掘工作太巨大了,必须找到一个地方作为切入口,服饰就是很好的渠道,从一件衣服上可以看到它的工艺史,装饰史,刺绣工艺技法,设计理念,贸易史等等,更可以看到时代的变迁和人们生活的变化,所以我们必须先把它们保存下来,才能更好地挖掘这背后的故事。”

服饰背后的文化之路

铺开一件件古衣,就如同翻阅一段段五光十色的人生,记录着那个年代独有的审美,承载着生活的百态,如林济之所说,它们不仅仅是这个地方的人们生活过的痕迹,更像是一个探寻当地文化之路的入口。

暗花浮动的洋绸,凉爽怡人的夏布,提花织造的织锦,轻薄透气的麻纱,质地厚实的棉布,来自不同产地,顺应四季变换而准备的多样化材质充分证明了商贸的流通。

月光白的底色上镶着栗子色的花边,杜若色的里布泛出惊鸿的一角;藤紫色的秋菊盛开在银白色的软缎上,斜纹暗花与精细的刺绣相得益彰,素雅之中令人过目不忘;焦香色的香云纱配上孔雀蓝的对襟,蔷薇色与杏子色的夕颜缀满了布面,仿若盛夏暮色中花园盛放的一角。或明艳或素雅的配色,是那个年代对于大自然最感性而直接的表达。

那缀在衣襟上的一颗颗韵致灵动的盘扣,更是古朴而风情流转,一字扣、双耳扣、彩蝶双飞扣、荷塘春色扣、石榴扣、叶子扣、秋菊扣……每一个精致的款式都有着动听的名字,更仿佛隐藏着制作者不为人知的故事。

而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当属那巧夺天工的刺绣。以色彩浓艳,针法多变闻名的粤绣在衣物上大放异彩,伫立在八仙桌布面上的孔雀,开屏时尾巴上的羽毛根根分明,绽放在袍面上的金丝团花针针如一,还有那蔓延在衣襟处丝丝入扣的碎花,裙边上细致入微的纹饰,无不彰显出绣娘的巧思匠心。

林济之展示着这一件件令人惊艳不已的古衣,介绍道,“刺绣、陶瓷和茶叶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最重要的商贸品之一。珠海作为一个重要的港口,从广州出发的货船会经过这里,一些外国商船也在此停泊,于是中西方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物品也在这里大量地流通,据说当时珠三角地区的绣娘数以万计,可想而知从前的盛景。”

燕子归时,花信来后,绣娘们围坐一起,一针一线地将传统的美学、古老的手工艺呈现在布料上,牡丹富贵,团花锦绣,龙凤呈祥,麒麟献瑞,芊芊盘丝情,皎皎绣女心,色彩与图案搭配出她们关于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想象,也为后世的人们留下了一个繁华时代最美好的物证。

“除了美学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服饰的变迁来判断社会生活条件和环境改变的程度,也可以考证出那个时代的礼仪习俗。”林济之介绍道,“比如从色彩上来看,天青色作吉服,而素服则作元青色,女性礼服在裙子的颜色上也有嫡庶之分,大太太可以穿大红色的绣花裙子,而姨太太只能穿粉红色、胡粉色或是淡青色的裙子,而从宽衣襦裙演变到旗袍,从长袍马褂到中山装,更记载了一段历史演变,一个时代更迭,以及一种文化变迁的过程。”

通过衣服上一枚斑驳的标签,林济之追溯到了1912年在香港开设的大新公司,蔡昌兄弟的创业故事,俨然一部香山人的外出奋斗史,而一件珍贵的舶来的民国泳装,更证明了百年前中西方商贸的流通与文化的交流,一件看似简单的衣服背后,隐藏着太多太多等待人们去挖掘的故事与文化。

“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历史,这些地方史组合起来就是中国的文明史,而佐证地方文化的老物件,很多都在老百姓家里,老人们一代代故去,可东西还在,我们通过物与人之间建立联系,从而挖掘当时的历史,当物品与历史连接起来的时候,就是一部活生生的社会史。”说起珠海文化,林济之意味深长道,“其实珠海最值得骄傲的历史应该是近现代史,而唐家作为香山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在这段历史中格外耀眼。当今的珠海,最需要的就是文化的自信,假如可以通过服饰去挖掘更多关于本土的文化,让珠海找到文化的自信,甚至补充一些中国近现代史上关于珠海的部分,我觉得这才是服饰收藏最重要的意义,也是我们作为一个收藏者应该去肩负的文化责任。收藏者要有家国情怀和文化情怀,我们不能做一个仓库管理员,而是要去挖掘和研究文物,你必须回过头去看你是怎么来的,才能更好地更明确地朝未来走去。”

疊好那些尘封已久的古衣,仿佛合上一首未曾写完的诗,对于漫长悠久的历史而言,对于浩如星空的人类文明来说,一件衣服,一段人生,确实微如尘埃,可假如没有如林济之这样的收藏者将这些记载着人生百态的服饰收藏起来,我们又何以去追溯地方文化的源头,去追寻自己的来处呢?而我们更期待的,是可以通过这些衣服去解读更多的文化与故事,将它们写成一首完整的,精彩的历史诗篇。

Q:除了古代服饰之外,您主要还有哪些收藏?

A:在我的收藏里面,古玉是一个重要品类,当然瓷器和书画也有不少。先说说古玉,在收藏界,一般将汉代以前的玉器称为“高古玉”,唐宋元时期的玉称为“中古玉”。各时代的玉器特点简而述之:文化期玉抽象而萌,商玉肃穆而拙,周玉重礼而文,春秋工满、战国工利,汉玉雄,唐玉肥,宋玉瘦,元玉实,明玉粗,清玉繁。以和田玉为主要用材的古代玉器,具有质地温润、光洁晶莹、刀法精美、纹饰流畅、夏不刺手、冬不冰肤等特点。林济之收藏的古玉品种繁多,从文化期至商周时期、战汉时期的玉礼器、肖生玉器,包括玉琮、玉璧、玉圭、玉璋、玉琥、玉璜 、玉环、玉印、玉人、玉动物等。

Q:古玉有着怎样的文化意义?

A:古人云,石之美者为玉,更曾形容玉是大地的舍利,中华民族对于玉器的敬重与崇尚自古有之,玉雕工艺更是有着七千多年的历史,从上古先民时期到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都会留下最富时代特征的代表器物,却没有一样能像玉器那样历经千年风霜而从不衰败。在古代,中国玉坚而洁、静而雅,湿而润,故君子比德如玉,无故玉不去身,是名仕君子不可或缺之物,更是封建礼制的重要象征。

Q:字画方面您有哪些珍贵藏品?

A:因为收藏字画,我与台湾书画收藏家郑孝颖先生结下了一段收藏因缘。明代书画家文徵明金山水、八大山人朱耷的孤鸟扇画、沈周的书法小品、徐渭(传)的《崖梅独钓图》,近现代名家如任伯年、弘一法师、钱松岩、朱屺瞻的扇面,恭亲王奕欣之孙溥儒独一无二的心经手迹等等,均是得自郑氏半个世纪前的私家藏品,熟悉中国美术史的人看到我的藏品,都会兴奋得不得了。

Q:许多人走入收藏之门,都是看中这个行业的投资性甚至投机性,对您来说,收藏带给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A:我自己有一句座右铭,“收藏历史,保存文化,传承文明,升值财富”,一件器物拿在手里,首先要去考证它的历史,包括它所处的时代,而后你才能理清它在历史上的作用、地位,包括当时的工艺制造技术,审美标准,甚至由此而推断出它的拥有者是什么样的身份,这是一个特别奇妙的过程,我也相信,藏品和收藏者之间,是有缘分的。比如曾有人看中了我的一件有13个古文字的黄玉龟,出高价购买,我却拒绝了,因为这件东西我还没有研究透彻,不好匀给他人。从一枚印章可以考证出秦始皇时期牧马官的军事地位,从一件玉佩抽丝剥茧追溯到佩戴者的人生故事,一幅溥儒的手抄心经背后,是他至诚至孝的感人故事,收藏带给我的更多的是厚重的文化意义。

猜你喜欢
唐家珠海历史
珠海开放大学
为了你,我愿热爱世界
读书乐吟
为了你,我愿热爱整个世界
为了你,我愿热爱整个世界
这条鱼今日在珠海掀起热浪!7.7亿诠释珠海水产业发展新态势
珠海之旅
风口浪尖上的珠海银隆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