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先锋王广金 让中国核电走出国门

2018-05-30 10:48
科学大观园 2018年10期
关键词:核动力马拉松核电

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三代核电技术被视为“中国制造”出海的一张重要名片,从最初的技术研发到最终落地投入实际使用,这一过程中凝结了无数核电人的心血与智慧,来自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的王广金以及他的“和·动力跑团”,就是其中的典型。

王广金,现任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二所副所长。2005年,王广金博士毕业,来到我国专门从事核动力系统研发设计的中國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反应堆工程研究所,加入了核电电气贯穿件的研发团队。当年,中国缺乏核电人才。怎么办?找最好的教师,按世界一流水平培训!据公开报道:从1989年4月19日开始,一家大型核电企业派出第一批一级培训人员,平均每人培训费约130万法郎。按当时的汇率计算,约合26万美元,相当于60公斤黄金的价格。因此,当年对核电技术人才有一个“黄金人”的说法。

“中国的核电事业经历了从‘黄金人到黄金时代的重大发展。”王广金说。

“我在学校的专业是化工机械,2005年来院里之前,院里通过一个偶然的机会了解到,电厂有这么一类设备没有实现国产化,国外的要价又很高,技术上处于封锁垄断。当时就想要往这个方面去做,因此,我第一份工作是做电气贯穿件。”王广金说,“我博士研究的课题是高分子材料应用,刚好这个设备更多的是要在材料的选择和使用上做重大突破,因此我的研究课题比较契合这个攻关的重点方向。”

由于电气贯穿件的研发无经验借鉴、无实物参照,且国外在此方面采取了技术封锁,因此王广金的团队只能完全“从零开始”摸索,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

2007年盛夏,为了摸索研发工艺,在时间紧张、无专用设备的情况下,王广金连续两个多月,借用某电缆厂生产线的生产间隙在夜间进行试验。白天设计,晚上试验,来回奔波,亲力亲为,清洗机器,打磨机轴,反复比对参数配比。为避免机轴冷却后包覆材料的残留,必须在高温状态下对机轴进行人工清洗打磨。一次,眼看一个滚烫的机轴就快从桌面跌落,王广金毫不犹豫伸出右手阻挡,上百度高温的机轴毫发无损,但王广金的右手虎口处却永久留下了严重烫伤。

经历无数次失败,反复试验反复改进,在王广金投身电气贯穿件研发的第三个年头,先后成功攻克六大关键技术后,国产化核电电气贯穿件终于研发成功。除了实现从无到有、打破技术封锁外,通过不断的创新和换代,目前国产电气贯穿件在技术方面还超过了国外同类产品,造价更是只相当于国外产品价格的60%。这一里程碑式的进展,对我国三代、四代核电技术的自主化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长期的工作中,王广金一直喜欢用马拉松的精神激励自己。在他看来,“跑马拉松”就是和自己较劲的过程,他非常享受这种挑战极限、挑战自我的感觉。他说,这一过程也正像是国产核电电气贯穿件研发历程的真实写照。不仅如此,在带领团队共同开展电气贯穿件及其他核电技术研发之余,他还组建起了一支著名的“马拉松战队”,取名为“和·动力跑团”,并以“领跑者”的身份带领团队秉承马拉松精神,不断挑战自我,超越“不可能”。

“马拉松的特点就是距离长、需要耐力。此外,它虽然看上去像是一个枯燥的双脚交替前进运动,但却也是一个科学的运动,必须通过严谨、科学、细致的锻炼,才能练出跑马拉松的能力,”王广金说,“这一点在工作上也是一样。如果没有专注和耐力,没有科学的规划,没有严格执行的态度,是做不成任何事情的。”

郑兰疆,2007年底加入电气贯穿件研究团队,是王广金的第一个徒弟。说起自己和师傅一起在核电技术上攻坚克难的历程,他的感触颇多。他坦言,自己对师傅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在工作上事无巨细、一丝不苟的精神。

“在研发过程中,师傅最常提到的要求就是‘事无巨细、追求完美。整个研发团队后来都培养出了这样的一种工作氛围。”郑兰疆说,“一个印象最深的例子就是,一次我们负责编写一份规格书,里面需要写清楚产品的技术要求。当时我改了八遍,才敢交上去。整个团队的人,后来也都以给王所长审文件时能不被问住、问倒为荣。”

同样是王广金的徒弟,2009年加入团队的陈青也有自己的故事:“我加入工作的第一年,有一次负责撰写一份申报书。成稿之后,自己认为写得还不错。交上去后,王所长把我叫过去,我发现他在上面密密麻麻地写了很多批注。然后,他一条一条地和我讲,不知不觉3个小时的时间就过去了。这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作方式,打造出了一种团队的精神。我们团队写的很多文书,现在都被当作范本来使用。”

不断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马拉松精神,激励着王广金的团队向国产核电技术研发创新领域的“不可能”一次次发起挑战。资料显示,他和他的团队,取得多项创新成果和重大技术革新,部分属国际首创,并累计获得授权发明专利5项,国防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16项。

谈到自己入选“四川工匠”,王广金分享起他对工匠精神传承的理解:“大家以前说工匠精神的传承,基本上说的都是精神传承和言传身教。但是在我们这样的企业,团队壮大了之后,除了言传身教、精神传承之外,也需要通过程序的指引、制度的约束,给大家营造一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氛围,这样才能够保证整个团队的水平、气质和精神达成一致。”

猜你喜欢
核动力马拉松核电
冰上马拉松
彭士禄:核动力事业的“垦荒牛”
第四代核电 高温气冷堆
百年初心精神 点亮核电未来
2020年核电活动安排
学习是一场马拉松
核动力第一舰
核电链接
基于ASME Ⅲ核动力设备阀架抗冲击强度分析
倘若“菲莱”使用的是核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