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知识分子的内涵剖析

2018-05-31 02:49万川
商情 2018年14期
关键词:公知

万川

【摘要】目前,整个公知群体已被污名化。究其原因,其中之一在于公眾点名批评的公知,是他们自行定义的公知。《南方人物周刊》等单位在推出公共知识分子名单时,提出了公共知识分子的评选标准,这些评选标准实际上已经涉及公共知识分子内涵的界定问题。从公共知识分子概念的实际使用情况来看,公共知识分子是指知识分子中那些强烈关注社会现状、并以真理代言人和正义担当者的身份对社会现状进行独立批判的人。

【关键词】公共知识分子 公知 公共知识分子概念

一、问题的提出

自2004年《南方人物周刊》推出公共知识分子名单以来,公共知识分子一词逐渐被社会大众广泛熟悉。在我国经济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公共知识分子敏锐地指出社会公共领域存在的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矿难事件、官员腐败、贫富差距等问题,并提出自己的对策建议,这原本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令人费解的是,整个公知群体现已被污名化。其原因固然有多种,但对公共知识分子概念缺乏权威定义,恐怕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2017年10月5日,署名地瓜熊老六的作者在新浪博客发表了一篇题为《丑陋的中国公知》的文章。文章针对刚刚发生的美国拉斯维加斯枪击案,批评中国公知对美国人遇害痛哭流涕,对中国人遇害表现麻木,甚至还为恐怖犯罪分子洗地。文章点名批评了李承鹏、姚晨、钟宜霖、白岩松、天佑等几个公知,也点名批评了《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新京报》等几家媒体。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批评的这五位公知,只有李承鹏是政右经左工作室(政右经左工作室是位于北京的一个民间自发性读书会组织,其相关信息尚未公开)、博讯新闻网(简称博讯,是一个主服务器设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中文资讯网,2000年开始运行,创始人韦石)分别于2010、2011、2012、2015年推选出来的公知;姚晨、钟宜霖、白岩松、天佑这四人,目前还没有任何机构将其定义为公知。这就是说,作者是自行将姚晨、钟宜霖、白岩松、天佑定义为公知的。类似这种自行定义公知的情况,在平面和网络媒体上并不少见。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公知?判断公知是否需要有统一的标准?公共知识分子和专家、教授、网络意见领袖、独立知识分子、批判性知识分子、御用文人、智库人物有何区别?公共知识分子是否就是专门与党和政府作对的人?正确回答上述问题,有必要深入分析公共知识分子的内涵。

二、公共知识分子概念的实际使用情况

公共知识分子的概念是个泊来品。学界普遍认为,1987年,美国学者拉塞尔·雅各比在《最后的知识分子:学院时代的美国文化》一书中最早提出公共知识分子这个概念。在他看来,以前的知识分子通常具有公共性。“在大学普及的时代来临之前,昔日混迹于城市的大街和咖啡屋里的‘最后一代知识分子是为有教养的读者写作的。现在他们已经被高科技知识分子、顾问和教授——这些常人所取代了。……这些年轻的知识分子几乎全部的生活都在校园里,他们直接面对专业同行,而别人既不知道他们,也无法接近他们。”当知识分子的主体不再是具有自由身份的作家、艺术家而是技术专家和大学教授时,他们的公共性就发生了问题。

2002年,徐昕把公共知识分子这个概念系统翻译介绍到国内。徐昕的译著是美国学者理查德·A·波斯纳的《公共知识分子——衰落之研究》。从这本著作中可以看出,波斯纳对公共知识分子持强烈的批评立场。他说:“公共知识分子以社会公众可接近之方式表达自己,并且其表达聚焦于有关或涉及政治或者意识形态色调的社会公众关注之问题。……大多数公共知识分子对于当下的社会争议高谈阔论,或者就社会发展方向或机体健康提供一般性的回应。在回应型模式中,就他们从寻求引导社会前进方向的广义视角而言,或许属于乌托邦主义,由于他们对社会现存状态的不满超过了任何改革建议之努力,故而大多具有批判性。当公共知识分子针对时事指点江山时,他们的评论倾向于有些许武断性、判定性,有时显得温和,但大多表现为尖刻讥讽。他们是喜好论辩之人,倾向于提出极端的主张。学术公共知识分子通常以一种自我意识、有时甚至是被激怒的知识分子优越性之腔调而挥毫泼墨。对于事实,公共知识分子常常有点粗枝大叶,在预测方面又显得有点草率莽撞。”

公共知识分子概念虽然是个泊来品,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本土没有公共知识分子。公共知识分子属于知识分子。知识分子,通俗地说,就是读书人。在中国古代,人们读的书大多是儒家经典,所以读书人常被称作“儒生”。古代人读书,主要目的就是当官入仕,所以读书人又被称作“士”、“士人”、“士大夫”。秦汉以降,少数“士”通过选举或科举进入封建官僚集团,多数“士”则成为民间社会的领导阶层。到了近代,废科举、兴新学,凡接受过新式教育的读书人,多被称作知识分子。新中国成立之初,凡具有中学以上文化水平的,就可被称作是知识分子。改革开放以来,知识分子一般是指具备大专以上学历、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脑力劳动者。但上述定义强调的是教育背景,把许多具有真才实学而没有受过正规学历教育的人排除在外。这种定义只能说明一个人是不是知识分子出身,而不能完全反映人们现有的知识文化水平。因此,有人又从职业分工的角度来界定知识分子,并把分布在教学、科研、工程技术、文化传播、艺术、医疗卫生、法律服务等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称作是知识分子。但是,这种界定又把受过良好教育、并在各级党政机关工作的知识分子干部排除在外,因而也不能真实反映知识分子的构成状况。并且,以上所说的知识分子都是体制内的知识分子。在体制之外,越来越多的脑力劳动者依靠自己的劳动能力自谋生路,包括被商业机构聘做教师、医生、作家、艺术家。因此,根据职业分工来界定知识分子也遇到困难。

许纪霖在《中国知识分子十论》一书中,考察了知识分子一词的词源。他说,知识分子的词源有两个:一是来源于俄文,出现在19世纪的俄国。当时,较之西方还很落后的俄国,存在着这么一批人:他们本身属于上层社会,但接受的是西方教育,具有西方的知识背景。他们以西方的精神态度来观察俄国落后的专制制度,觉得所处的社会极为丑恶、不合理。这样一批与主流社会有着疏离感、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特别是道德批判意识的群体,就被称为知识分子。二是来源于19世纪末的法国。1898年,一批具有正义感与社会良知的人士,包括左拉、雨果等文人,发表了题为《知识分子宣言》的文章,为遭受诬陷的德雷福斯辩护。后来,这批人被称为知识分子。许纪霖认为,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是指那些以独立的身份,借助知识和精神的力量,对社会表现出强烈的公共关怀,体现出一种公共良知,有社会参与意识的文化人。许纪霖从词源学的角度所考察的知识分子,当指公共知识分子。

王增进在《后现代与知识分子社会位置》一书中,对许纪霖的考察有所纠正。他指出,知识分子一词,除了要注意其俄语来源和法语来源之外,还要重视其英语来源。这不仅是因为英语词源的历史更久,而且还因为英语的基本词义更符合今人的用法。在他看来,许纪霖等学者在分析知识分子这一概念的词源时,往往把知识分子所具有的批判和反叛特征错误地当成知识分子概念的基本内涵,把知识分子简单等同于社会现实批判者。其实,在英语词源和现代实际使用的语境中,知识分子一般是指智识水平较高的人,这些人受过良好的教育,富于理智,辨析力强,是社会文化的精英。知识分子是指那些智力水平较高,对自然或社会问题怀有一贯而浓厚的探索兴趣,并有所创新的人,既包括专心于自己专业内的研究、不大关心社会现状的专业知识分子,又包括对社会现状强烈关注、总以真理代言人和正义担当者的身份对社会现状进行批判的批判知识分子,后者正是所谓的公共知识分子。古往今来,无论在哪个国家,这种强烈关怀社会现实,并对社会现状持独立批判精神的公共知识分子,往往都只占知识分子的极少数。

三、公共知识分子的内涵与特征

目前,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和官办学术机构还没有在理论上对何谓公共知识分子做出权威解释,也未在实践上组织公共知识分子的评选活动。由于这些原因,导致社会大众对什么是公共知识分子、哪些人属于公共知识分子,普遍认识较为模糊。

其实,在操作层面上,《南方人物周刊》杂志社、政右经左工作室和博讯新闻网分别推出了公共知识分子名单。

2004年9月7日,《南方人物周刊》第7期开辟《影响中国的50名公共知识分子》专栏,在我国首次推出了57个公共知识分子名单。

从2005年到2016年,政右经左工作室连续12年、每年推出100名华人公共知识分子名单,2017年又推出72个华人公共知识分子名单。这些逐年推出的公共知识分子名单中,相互之间都有重叠,并且这些名单与《南方人物周刊》推出的公共知识分子名单也有重叠。将这些重叠的名单合并后,政右经左工作室新推出的公共知识分子共514人。

从2009年到2012年,博讯新闻网连续四年组织了“百大公共知识分子”评选活动。合并其中的的重叠名单,并且合并与《南方人物周刊》、政右经左工作室相重叠的名单,博讯新闻网新推出公共知识分子55人。

以上三个名单,累计有公共知识分子626名。虽然这些名单没有被官方所认可,但它能够帮助人们从总体上了解公共知识分子的概貌。

《南方人物周刊》杂志社、政右经左工作室和博讯新闻网在推出上述公共知识分子名单时,也提出了公共知识分子的评选标准,这些评选标准实际上已经涉及公共知识分子内涵的界定问题。

《南方人物周刊》和政右经左工作室提出的公共知识分子评选标准:一是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二是对社会进言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三是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的理想者。

博讯新闻网组织的公共知识分子评选活动,先由专家和网友同时提名,再由评选委员会从提名中进行遴选。当候选人不相上下、难于取舍的时候,评委会采取在互联网上搜索文章数量、读者反映、百度和谷歌搜索结果的方式做出最后选择。2010年,博讯提出了评选公共知识分子的“五识”标准,即知识、常識、见识、胆识、赏识。博讯对“五识”标准进行过这样的解释:读过一点书的人,或者有了大学、硕士与博士文凭的人,就是知识人;如果知识人不陷入书本知识的小天地,还懂得普通人的常识,不把自己隔离在象牙塔里,就可以称为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如果有了见识,有了一定的社会经历,有了自己的独特看法,就成了独立知识分子;独立知识分子如果不明哲保身,敢为天下先,具有胆识,能够为国、为民勇敢地探求真相与真理,就是独立的公共知识分子;独立的公共知识分子如果学会欣赏他人,拥有包容的心,这就是赏识,是让中国公共知识分子能够升华的关键所在。2012年,博讯在“五识”标准的基础上,又提出当选的公共知识分子必须符合“立言、立功、立德”中至少一条的要求。

总之,在实践操作层面上,人们对于何谓公共知识分子已经有了一些结论。根据这些结论,我们大致可以归纳出公共知识分子的基本特征:首先,公共知识分子必须具有一定的学术背景、专业素质和社会经历。其次,公共知识分子必须强烈关注社会现状,勇于探求社会真相,并形成自己的独特看法。再者,公共知识分子必须对社会现状批判进言,并在行动上介入社会公共事务。最后,公共知识分子的立言、立功,必须要有道义担当。

参引文献:

[1][美]拉塞尔·雅各比.最后的知识分子:学院时代的美国文化[J].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2][美]理查德·A·波斯纳.公共知识分子——衰落之研究[J].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3]许纪霖.中国知识分子十论》[J].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4]王增进.后现代与知识分子社会位置[J].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公知
公知,HR跨不过的一道坎
对公共知识分子的整体评估
公知常识认定中法律思维的运用
“公知”的消亡
对话张鸣:谩骂没有力量
“公知”张鸣
如何看待“公知”
“公知”出没,请注意
诸大建:真正的“公知”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