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墓葬形制、分布及文化意义

2018-06-02 02:35陈华文
文化学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八字公墓墓葬

陈华文

(浙江师范大学学术期刊社,浙江 金华 321004)

浙江省地处中国的东部,处于南北文化交汇的中间地带。由于它一面临海,一面与中国大陆的腹地紧密相连,加上山地、平原和丘陵共生,在一些河谷地区形成了易于种植的冲击小平原,适宜于种植水稻等多种植物。因此,这儿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有了人类生息。距今5万年前的建德人和距今1万多年前的上山文化及距今7千年前的河姆流文化,都生长在这片土地上。

浙江的墓葬形制与中原墓葬文化有着内在的联系。大家知道,中原地区在古代是墓而不坟①《周易·第辞下》:“厚衣之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盐铁论·散不足》(卷6)也说:“古者,不封不树,反虞祭于寝,无坛宇之居,庙堂之位。及其后,则封之,庶人之坟半仞,其高可隐。今富者积土成山,列树成林,台榭连阁,集观增楼;中者祠堂屏合,垣阙罘罳。”而既封又树之墓,大约出现在春秋时期。所以,孔子在随俗将父母合葬之后,建了坟,高四尺。②《孔子家语·曲礼公西赤问第四十四》卷十载:孔子将父母“遂合葬于防。曰:‘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今丘也,东南西北之人,不可以弗识也。吾见封之若堂者矣,又见若坊者矣,又见履夏屋者矣,又见若斧形者矣。吾从斧者焉。’于是封之,崇四尺。”这种坟的出现,应该与浙江等南方地区的土墩墓,即堆土为坟的方式对于北方墓葬的影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③陈华文,陈涉君.吴越丧葬文化[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8.42-47.当然,北方的墓葬,尤其是坟式,由于中原文化在300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占据主流并影响周边文化,因此,浙江的坟的文化没有得到最后的彰显,反倒受到中原后起的坟式的影响,并形成了今天同样具有浙江地区特点的墓葬形制。

一、浙江多种墓葬形制

目前可知,浙江的墓葬形制与地理区域、流域及相关的文化影响,有着直接的关系。在浙江北部的杭嘉湖平原地区,以馒头坟及目前存在的小房子坟等为主,钱塘江流域则与瓯江流域等有着鲜明的差异,何彬等学者对此进行过调查和研究,认为大约有九类不同的墓葬形制。①何彬,《江浙汉族丧葬文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年6月,第172页“墓式分布略图”有九种形制的记录,分别是1.土坟或土丘坟,类似于馒头坟;2.一字坟或八字坟;3.带坟圈的土坟;4.三角坟面的坟;5.土库、棺寮;6.平坟;7.椅子坟,俗称“交椅坟”;8.圆墩形坟;9.小房子形坟。但实际上,其中的一些形制,是基本墓葬形制的异化形态,分别进行一些叙述和介绍。

1.馒头坟

馒头坟是一种最基本的墓形葬形制,一般都在土表上或开挖一个浅表土放置棺材,外有砖椁等加以保护,堆土形成类似于馒头形态,因而得名。大都以圆锥形为主,有的立有墓碑,大都则可能连墓碑也没有。主要是家贫者的一种广泛使用的墓形制,在浙江北的平原地区和杭州、宁(波)绍(兴)平原及金华、衢州的部分地区存在。大量的其它墓葬形制,都保留着馒头坟的一部分堆土为坟的形式,清明上坟添土,就与馒头坟有关。浙江人大都称墓葬为坟或坟头,坟就是堆土而高起的部分,称坟头就是指坟的象馒头一样高起的形态。(见图1)

图1 浙北的馒头坟

馒头坟基本上都是一次性的土葬墓。

2.平面坟

平面坟是指在馒头坟的基础上发展了的形态,主要的特征是在馒头坟的前面建有平面形墓葬建筑,有的学者称它为一字坟。因此,可以说这是一种在馒头坟形制基础上增加了墓葬的墓碑及扩展建筑,将堆土与墓碑结合在一起的坟式。平面坟有的是砖面,有的是石面,砖面以砖头堆砌而成,石面则以石头堆砌而成。而从平面的造形上看,有的是三角形(见图2),有的则是半圆形(见图3)。这类墓葬的坟式,主要分布在绍兴及钱塘江流域的杭州、金华、衢州等地。

图2 兰溪市的平面三角形坟

图3 武义县的平面半圆形坟

平面坟的埋葬以一次葬为主,但由于风水或家人在葬后时常出现病灾而被认为是不吉利的风水葬地,则会出现拣骨葬的形式,但即使拣骨,也依然采取平面坟的墓葬形制。

3.八字坟

八字坟是一种平面坟的异化形态,由平面坟发展演变而来。一般是在平面坟的基础上两边建有处延的坟首,形成一个类似于汉字的“八”字形态,当然,在浙江的武义县等地,民间直接就将这一种坟式称之为“八字坟”并统称为“坟头”。

八字坟的坟面有石砌的,包括石板和石条建造而成,也有砖砌的(见图4)。两种都有既相对简单,也有复杂的形态,有的还仿徽式建筑的马头墙形态,犹如飞檐,上盖有瓦片,完全与仿生的居室造型一般(见图5)。与之相近的还有一种形制,即八字坟坟首用砖、石建造的同时,还有分隔的立柱,每个立柱间的平面共同构成一个八字形,有两柱的、四柱的,也有六柱的,气势非常宏大(见图6)。

图4 武义县砖砌的八字坟

绝大部分八字坟是一次性土葬,主要原因是这种坟墓的造价比一般坟墓昂贵。但如果遇上葬后家人多病多灾,且请风水先生看视后被认为与墓葬的朝向、地点等有关,那么就会实行二次拣骨葬。而拣骨葬的骨殖用蓑衣等包裹,然后再依据风水先生的选择,在新地点造坟再葬,用的还是八字坟形制。20世纪未,国家提倡火化,并在村落建立村级公一般都属于相对有钱的人家建造,化费较大。墓,实行集体公墓埋葬,这种八字坟的墓葬形制,已经开始逐渐退出公众的视野。

八字坟的坟包大都为馒头形或半个馒头形,由于八字坟的坟首建筑大都比较高大,一般不易见到坟包部分(见图7)。以前这类坟如今则属于比较常见的坟式。民众相信,八字坟能带来好八字,好八字就是好命运。民间说“八字好”,一般就是指你的命好,包括家道兴旺、子女众多,财运官运亨通、生活平顺、无灾无病等。而八字坟,能给葬家带来上述好八字的所有期待。

八字坟主要分布在浙江的金华、衢州、丽水、杭州等地,目前来看,以金华等地的八字坟最有代表性,而武义一带尤其突出。

图5 武义仿象飞檐的八字坟

图6 缙云六柱形八字坟

图7 八字坟侧面看到的坟包

4.石椁浮坟

石椁浮坟是一种建造在地表上的墓葬形制,一般是在平整的地表上用两块长石板和两块短石板通过外露的榫卯结构固定的(见图8),上面再覆以整块的石板将置入的棺材盖住。所以,石椁浮坟实际上是一种棺椁并存的形态,石椁是棺的外在部分,起保护棺的作用。由于它仅仅建造在地表之上,与那些埋入地表下然后起坟的方式不同,因此,我们称它为浮坟。(见图9)

图8 带榫卯形态的石椁浮坟侧面

图9 温岭的石椁浮坟

石椁浮坟在浙江的台州一带非常盛行,同时也影响到与台州交界的丽水缙云等,在绍兴一带也有存在。

由于文化的交互影响,在丽水市的缙云县与台州市的仙居县交界的区域,存在一些带坟圈的石椁浮坟,将缙云的带坟圈的椅子坟形与浮坟形态,非常自然而和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带坟圈的浮坟,说明两种墓葬文化的影响并相互结合。(见图10)

石椁浮坟大都是一次性土葬,但也有例外,那就是诸如僧侣,他们在当地采用火化后石椁浮坟的一种变异形态,是在台州的玉环等存在的石椁塔式坟。塔式坟常常建有三层,下层最大,逐层变小,用石块糊以水泥堆砌而成。塔式坟四周一般用水泥铺浇平坦,正面则砌有石阶。(见图11)

图10 带坟圈的石椁浮坟侧面

图11 玉环的塔式坟

置入骨灰瓮的形式,建立起与平常形制不一样的立柱形石椁浮坟。目前由于采用火化并建立公墓的形式,这种坟式已经在衰微。

石椁浮坟与原始社会晚期在东北和浙江许多地方存在的石棚墓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两者之间相信在文化的认同上必定有着内在渊源关系。

5.椅子坟

椅子坟是随着温州在改革开放后文化的日益提升而不断受到人们的关注的。它的外在形制主要是仿象古代的太师椅,或生活中的“椅子”,而椅子民间也叫“交椅”,所以这类坟式,民间也喜称为“交椅坟”。(见图12)

图12 泰顺县清代林一牧墓

椅子坟主要分布在温州一带,同时又沿着瓯江流域顺流而上,影响到丽水的大部分地区和金华市的武义县柳城部分;沿着海岸钱则北上到台州的温岭(民间称有坟圈的类似椅子坟的墓为“大坟”)、宁波的象山和舟山市的部分地区。

从外在形制上看,椅子坟与福建、广东等华南地区存在的龟壳墓有着内上的形似和本质上的联系。两者都有坟圈,坟上都用水泥或其它坚固的材料进行加固。但在文化延伸意义上则有所不同。椅子坟象征意义是后代靠官,而龟壳墓象征意义是后代靠寿,因此太师椅是官的象征,而龟是长寿的象征。

椅子坟有单穴和多穴的区别,单穴主要是一人葬入,而多穴则是夫妻合葬或家族中多代多人使用的。(见图13)

图13 占地一千多平米的多穴椅子坟

椅子坟不仅自身而且在选地选点上都非常讲究风水,不仅椅子坟有靠,而且坟的依靠也非常被讲究,因此,椅子坟大都建在山清水秀,具有所谓能庇荫后代的风水胜地之上。由于椅子坟的坟圈建造得非常坚固,所以,即使是在较大的坡地上也能不被雨水冲毁,当然坟圈本身就已经具有防止雨水冲击的功能。

椅子坟大都是一次性土葬,但由于20世纪后期开始的火化后采用骨灰盒殖入公墓中单穴集体埋葬方式,除了先期已经建好椅子坟的家族,已经被行政性管理所禁止,不再允许再建椅子坟。而已经建好的家族式椅子坟,也都采取了殖入骨灰盒的方式,实际上实行的是民间尚未认同的二次葬。

椅子坟的出现历史可能非常悠久,我在温州的泰顺县调查时,就发现了始建于唐代的类似椅子坟的墓葬形态。它坐落于泗溪镇的一座竹山的山脚边,墓已经过修建,但由于采取了一些特殊的措施,据当地百姓说是在墓的周围放置了大量的木炭之类,因此,类似于坟圈的一片地方,没有生长竹子或乔木,只有杂草。至于明清时代的椅子坟,则已经建造得非常有规模和气势。

6.小房子坟

墓是死者的居所,它是根据人们生前的房子作为蓝本进行建构和仿制的;坟是墓的外在形态,它主要的仿制依据就是人们的房屋,所以,嘉兴等地存在的小房子形坟,就是对于当地居住的房子形态的一种仿制,是缩小版的住房形态。它大都以砖块垒砌成长方形建筑,其实是椁形小屋,上面则成八形的屋瓦。(见图14)这种小房子形的坟,以前在金华一带叫坟头屋,其实是一种厝坟。目的是为了保证在入土安葬之前暂厝于此的棺材不致因风吹雨打而过快的腐烂。

图14 浙北小房子形坟(沈月华摄)

小房子坟大都是暂厝墓,主要原因是死者的死时日期不符合风水的规定或由于死亡的方式不能直接埋入土中而实行的一种葬法。待有关禁忌被解除后,人们依然会采取按当地的诸如馒头坟或其他形制来完成埋葬。所以,这类坟式,严格意义上来说,都会再行二次葬,并最后完成入土为安的文化规定。

图15 杭州武松墓

图16 杭州苏小小墓

图17 宁波梁祝墓

图18 宁波英台义妇冢

7.浙江的名人墓

浙江的名人墓是一种特殊墓葬的形态,主要被保存在一些风景名胜区,如杭州就在西湖周边集中了许多名人墓,如岳坟、秋瑾墓、于谦墓、张苍水墓、章太炎墓、武松墓、苏小小墓、林和靖墓、潘天寿墓、盖叫天墓等。其中大部分墓都采用圆柱形并在柱形的墓上堆土成坟,正面立有墓碑,上书某某某之墓,何彬称此为大锅帽。这些名人墓,一些是死葬于此,一些是根据记载复原而建的墓,主要是为了旅游景点增添一点历史的衬托。如杭州的武松墓正前方建有一牌坊,上书“失意且伍豪客,得时亦一英公”,横匾是“嵚奇瑰伟”。(见图15)苏小小墓也是如此,只是由武松墓的牌坊,换成了墓上方的一个六角方亭。(见图16)杭州的岳坟,则是一个单独的景点,内有岳飞和其子岳云的墓,采用的同样是圆柱形并在墓柱上方堆土成坟。与之不同的是梁祝墓,它座落于宁波市高桥,墓葬形态采用的是平面形堆土成坟的方式,而墓的面积却非常大。墓葬的正面是“敕封梁圣君山伯之墓”,(见图17)墓后正对墓碑的是立于坟圈上的一块“晋封英如义冢”的复原碑,(见图18)原立碑时间应该是嘉靖丁未年间(1547年)。从这种两面立碑的情形,不仅表明它的墓葬的独特性,还证明它们是两个人——传说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合葬墓。

名人墓实行的都是土葬,但有一些是根据民间或官方的纪念需要而建的衣冠冢,内中并无遗体或骨殖,而是一个象征性的墓。

8.公墓

公墓也叫公共墓地。在浙江,公墓有几种形式,一种是城市中较早就建立的可以土葬也可以火化埋葬的公墓,这类公墓目前在浙江已经不再存在;第二种是现代城市中盛行的公墓,主要是火化后集中埋葬的公墓,一般都与殡仪馆有相当紧密的关联,它由民政部门管理,实行收费制;第三种是现代殡葬改革后建立的村落公墓,只提供给具有常住户口的村民埋葬,大都不收费。

历史上,氏族社会就已经出现了公共墓地,那时人们实行葬入公共墓地的埋葬方式,主要是为了死者的灵魂也聚集于共同血缘祖先的周边。后来则出现家族式的公共墓地,为家族所有,并为家族成员提供埋葬的空间,而信仰上的依据则与原始社会时期一脉相承。进入现代社会之后,城市中由于葬地空间的有限性,往往也实行集中埋葬,但目的则主要是为了节约宝贵的土地资源。1997年在全国农村开始的火化制度,为公共墓地在农村以居住形式划分并节约土地提供了可能。目前,浙江的所有农村都形成了不同村落自己的公墓,并埋葬具有村落居住身份的死者。这类公墓,大都可以按照死者家庭的意愿,为死者建筑由相关的墓式建造者提供的不同款式的墓葬样式,一般的公墓,都有着极其接近的墓葬款式,(见图19)但也可以根据家庭经济条件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的。

目前的公墓,除了解放之前的或依据信仰而必须实行土葬之外,都是在火化后将骨灰盒殖入的埋葬方式,民间虽然不承认这是二次葬,但实际上是采用的火化后再行土埋或殖入墓中的方式进行的,本质上属于二次葬。

图19 临海某村落公墓

二、浙江墓葬形制的分布

浙江的墓葬形制有一个可以描述的大致分布,但各种墓葬形制之间,却并不是绝对不相容,一些不同的墓葬形制甚至在同一个区域交错地出现,也是常有的事。原因是,第一,浙江地区的文化交融相对比较明显;第二,不同区域之间的人口不时的迁移,也让不同的墓葬形制之间有了一个进入不同区域的机会和可能。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地理形态的不同,对于墓葬形制的保有传承是第一位的因素。如北部以杭嘉湖平原为主,生活与文化的相似性,造成了这个地区墓葬形制的类同化。小房子形坟和馒头坟,在这一地区占据主导位置。但一些有经济实力或有地位的人,也修建有坟圈的大墓以表达自己的与普通人之不同。而进入钱塘江南岸之后,出现了大量依山建筑的平面坟,有单眼(穴)的,也有双眼(穴)的,还有多眼(穴)的,金华、衢州等地主流的平面坟和八字坟,尤其是八字坟,是平面坟的一种发展异化了的形态。非常明显之处,就是在平面结构的基础上,扩张了坟首,并改变平面而成八字形结构,使它更具有生动的形象和多种外形上可以异化形态。如平面结构的八字坟,双立柱式八字坟、四立柱式八字坟和六立柱式八字坟等不等。多立柱式八坟气势宏大,造价比较昂贵,所以,并不是普通或一般人家所能承受,因此,它也就具有了一些特别的象征或寓意。

在浙江的台州等地,墓葬形制则以石椁浮坟为主。这是一种以石椁作为城(村)象征,从平地起坟建造而成的坟。这种坟的分布主要在温(岭市)黄(岩市)平原,但并不限于温黄平原,在绍兴地区的部分县市也有分布,而且,从渊源的角度来看,两个地区之间不知谁更为古老或谁对谁产生了影响。这种坟式,也影响到与台州交界的宁海(目前是宁波地区)和缙云(丽水市),并在两个区域的边界村落交错区域,同时存在不同的或相似的坟式。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墓葬形制与流域之不同有着文化上鲜明的特点和存在形制上的差异。在钱塘江流域,主要以平面坟和其变化了的形态,诸如八字坟等为主;在灵江-椒江流域则以石椁浮坟为主;而在瓯江流域则以椅子坟为主。

椅子坟不仅是温州代表性的墓葬形制,也是丽水等地瓯江流域的重要墓葬形制。即使是属于金华市的武义县柳城镇,也因为它是瓯江流域的水系,交通等交往的特殊性而深受椅子坟样式的影响,出现了不少的椅子坟形制的墓葬。但它非常明显地又受到武义主流的八字坟的影响而存在大量八字坟的墓葬形制,两者交错地存在于同一区域。至于以灵江流域,虽以石椁浮坟的形制为主,但由于在地缘上与温州等地的交流因海洋而非常频繁,因而,一种被称为“大坟”的墓葬形制其实就是带坟圈的椅子坟或是带坟圈的石椁浮坟。同时,因沿海而上的渔民或商贸文化的传播,也使椅子坟进入宁波的象山和舟山等地。

因此,对于整个浙江来说,一些特殊的区域或流域,仅仅从理论上可以概括存在一种主流的墓葬形制,却绝对不可能只存在一种墓葬形制。不同墓式在一个区域内出现,是常有的事,并不值得惊讶,它们往往是文化传播、交互学习和移民迁徒等多种因素造成。进入二十世纪后期,这种文化的影响和传播的现象更为常见,也更为复杂,这就使浙江的墓式分布没有了规律可循。公共墓葬出现之后,这种公墓中墓式趋同的现象就更为普遍,只是在不同时期流行一个或多个墓式而已,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公墓中的相同墓式都是由手工式作坊统一制作出来的。

三、浙江墓葬形制的文化意义

墓葬形制主要是指其外在的形态,不同地区与不同时期,它都具有自己的独特表现形色,同时被赋予不同的文化意义或象征。浙江地区在历史上曾出现过裸葬,如河姆渡文化中可能就是这样,这在许多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墓葬形制中都存在,细石器和旧石器时代则可能是一种主流。进入新石器时代中后期,浙江还出现过土墩墓、石棚墓等独特的形制。因此,堆土为坟的墓葬方式,可能就出现在浙江等南方地区,并在春秋战国时代已经对中原地区产生巨大的影响。这种对于死者掩埋之后建造外在形态进行修饰的墓葬形制,后来成为绝大多数民族实行的方式,并一直延续到今天。只不过人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各民族或各地环境的差异、文化习惯的不同,从而产生了被附加了不同文化解释和文化意义的内容和象征。

浙江墓葬形制与全国许多地方的墓葬形制相似,存在一些共同或具体的文化意义,这是人们认同并不断并它传承下来的根本动力。

1.仿象居室

人活着需要住,死后也应该拥有同样的需求,这就形成了人类给死者安葬并建造墓室的根本原因。因此,墓葬形制从本质上看,就是人们居室的一种仿象。古人在此基础上还形成了一种特别的价值伦理:“事死如生”。从礼仪上规定,对待死者,必须象对待生者一样,不能随意也不能简省。诸如厚葬等就是这一价值伦理的直接表达,而建造居室形的墓葬,也就成了不同阶层者的一种再自然不过的行为。今天,人们重视墓葬的外在形态建造,一个重要的原因也是为死者有一个安定的居所。因此,有一些墓葬同时还拥有亭台楼阁等随属的建筑,并因此表达多种文化象征意义。

2.融入环境

古人强调“墓为真宅”,认为它与居室一样,是死者长期居住的地方。而居室必须拥有良好的环境,这种环境如何确定就是风水。生者居室与死者墓葬的风水实践,几乎同样的悠久,它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利用并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最终造成一种可以影响本人或后人的格局。今天我们可以看到在青山绿水间建造的几乎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墓葬,就是在上述理念指导下的具体实践。由于浙江是一个平原、丘陵和山区交织的区域,自然的多样性在客观上助长了这种风水观念的盛行,并因此形成多样性的风水选择和墓葬形制建造的差异。但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即所有的墓葬形态,都与不同地区的自然相一致,各自形成自己的特色。

3.传达象征

人们建造墓葬的同时,也通过墓葬形制的不同传达多种文化象征。一方面是不同区域建造不同的墓葬形制,各自传达区域内认同的文化象征;另一方面,相同区域墓葬形制在一些细节性的差异,诸如大小、结构层次和部分形态的数量多寡等,都传达出不同的象征意义。如温州的椅子坟,就在结构结实、可以防止雨水冲涮等多种实用价值的同时,还象征太师椅等富贵荣华追求;武义等地存在的八字坟,象征死者和后人八字命运好等文化意义。坟圈则是将死者居所的区域划定,具有我们的村镇或城市的边界象征意义,坟首建造得非常气派或富丽堂皇,则是富裕或大户人家的象征,四柱、六柱甚至八柱坟,则是子孙富贵荣华的象征。

4.代表富有

一般意义上,大墓总是与富贵荣华等结合在一起。古代帝王将相给自己建造的墓葬都非常巨大并实行厚葬,这种长期存在的现实,影响着民间墓葬的建造以及外在形态方面的修饰。从我们的调查获得的材料来看,墓葬形制的建造,有土坟、有石头坟、有砖坟,也有水泥花岗岩的坟等。在民间,所谓的富有就是通过这种不同的层级来象征的,石头坟比土坟更昂贵,也就更富有;砖坟比石头坟更昂贵,也就更富有;而水泥花岗岩的坟比砖坟更昂贵,也就更富有。不仅是材料,墓葬形制的大小,也同样体现这种象征。地方一些大坟大墓,与同区域的其他坟墓进行比较就可以发现,它们占地更大,造价更贵,因此,代表富有的目的也就非常明确。

农民有三个追求,一是赚更多的钱,生更多的孩子,崇尚发财和多子多福,这是为未来;二是造一个大房子,即给自己也留给孩子,这是做为“事业”;同时还造一个大墓,是给自己永久“居住”的,这是为永恒。这三个目的虽然看上去各有不同,但都与富有相关联,钱的富有和子孙兴旺的富有是现实的,有时看不见;而房子的大小和墓葬的大小,是长久的,人们时时可以看得见。所以,建造大墓与建造大房子一样,只要我们的文化需要还存在,就不会消亡。

5.政府“在场”

关于墓葬形制,历史上从朝廷到地方政府,总是时刻“在场”,防止一些先富起来的人逾制建造超越等级规定的大坟。今天,这种现实依然存在,并使墓葬形制在形态到规模方面,都受到政府的严格限定。一方面,防止占地过大的大墓出现是为了节约用地,防止环境遭到破坏;另一方面,过于豪华的大墓或外在修饰,浪费钱财,不利于生者生存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时还对社会平等等造成视觉上的冲击,不利于社会和谐和稳定。从名人墓的建造,我们可以看到政府“在场”的方式是直接走到前台,表达可以建造或不可建造的价值判定;而各地公墓的规模、公墓中单人墓的形制与大小的规定,则表明政府对于薄葬和防止浪费,甚至死后平等等理念的宣扬,是一种公开与潜在的“在场”。

猜你喜欢
八字公墓墓葬
神秘的恐龙公墓
北朝至隋代墓葬文化的演变
新見《金山吴公墓銘》考釋
恐怖的大洋公墓
墓葬中的女人
5类人跟泡脚“八字不合”
白鹿洞书院八字学规被刻在联合国总部墙上?
大宋摄夏州观察支使何公墓志研究
扬州胡场汉代墓葬
唐宋墓葬里的“四神”和天关、地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