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根底在于传承
——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白静宜的艺术情怀

2018-06-05 11:46
法人 2018年6期
关键词:艺术家艺术设计

白静宜女士1942年生于北京,198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是北京通州民盟支部的创立者之一。作为工艺美术大家,她的花丝镶嵌作品传承了优秀的民族文化,又富于独创性,斩获了多个国际大奖,被评为“高级工艺美术师”,还被授予“北京市一级工艺美术大师”的荣誉称号。她的荣誉来自于作品,而她的作品则来自于对生命的感受与体验。

没有传承,艺术就没有根底

对于艺术家而言,体验看似简单,但其实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面对一件清代的花丝镶嵌作品,我们所看到的是一件定型的“器物”,而艺术家看到的是一部历史。作为一种器物,它的造型艺术也好,材料也好,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有着“初创、演进、定型、嬗变、传承,再嬗变”这样一个过程。由此可见,艺术有着庞大的根系,它的一部分脉络在历史当中,一部分则在艺术家的灵魂中。

没有传承,艺术就没有根底;没有嬗变,艺术就没有出路。只有在传承的基础上嬗变,民族艺术才能真正成为世界的艺术。

以下是笔者与白静宜女士的访谈。

“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艺术的?”我问道。

“我从小就喜欢美术,喜欢画画,我一直想做一个画家。”她说。

“那您怎么走上了传承花丝镶嵌这条路呢?”

“我中学的时候考的是北京的铁路子弟一中,因为我父亲在铁道学院工作。当时的社会环境是这样,铁路系统的子弟一般也都在铁路院校学习,毕业之后也在铁路工作,因为待遇好。为了将来生活有保障,我父亲希望我也照着这个路子来走。但我喜欢画画,自个儿转到了五十六中学美术。为此,好像我父亲还打过我一巴掌。

在五十六中的时候,我逃过一次学,那也是我唯一的一次逃课。有一天,展览馆搞了个俄罗斯油画展,我中午在学校吃完饭以后,把书包往课桌斗里一塞,就去看画展了。正好中央美院的老师带着一队学生,一边看一边讲,我也跟着听,听完了出来一看天都快黑了,我这才想起来下午没去上课,结果被老师好一顿批评。”

“您还记得看过谁的画吗?哪幅画让你印象最深刻?”我问道。

“列宾,还有列维坦。列宾和列维坦描绘俄罗斯自然风光的画,太令人激动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幅黑人女性的肖像画,我不记得是谁画的了,但是那幅画给我印象太深刻了。画的是一位黑人女性的裸体,戴着黄金首饰,她的皮肤和黄金形成强烈的对比,太美了!”

“您这么痴迷油画,怎么又进入工艺美术学校了呢?”我问道。

她笑了,用一种戏谑的口吻说:“我这是误入歧途。”

“误入歧途?”我疑惑地重复了一句。

“哈哈哈”她大笑起来,“我不是一直想考美院吗?当时工美招生,我就问招生的老师‘毕业后能不能考美院’,他很肯定地告诉我,能啊,当然能。就这样,我就上了工艺美术学校了。我的启蒙老师是著名工艺美术家常沙娜和李宗禹,因为我绘画有根基,学习好,所以老师就让我当‘科代表’。就这样,我就走上了这条路,所以我经常跟人说,我这是‘误入歧途’。”

白静宜作品《祖国颂》

“在珠宝设计上,您是怎样把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的呢?”

“首先是传承。比如我设计的这个捧盒,主要是传统元素,它有个名儿,叫‘百事和合’。

“它本身呢,其实是一个实用器,形制不大,可以捧在手上,用来装东西,糖果呀,糕点呀,都可以。它整体是用金丝编成的,盒顶上是一个圆圈,中间用金丝编成网状,网上编了一朵立体的百合花,花蕊镶嵌了红珊瑚,花的叶子是点蓝,用的都是传统工艺。这就是一个传承性的作品,它本身取材于一件宫廷用器,是造办处制作了给皇帝御用的器物。但现在,它已经成了一个纯粹的艺术品了。最初搞设计的时候,国内没有那么多资料,没有相关的书籍杂志,更不可能有现成的图片参考,所以我就去承德离宫、北京故宫观摩、写生,一次又一次地临摹。几个月下来,故宫所有的展馆我都非常熟悉。后来我们在香港搞过一次工艺品展览,非常轰动。为什么会轰动,因为传统工艺有了传承。比如我设计的一件宫灯,有人说‘你那件是清宫的’,我说不是,首先材质不同,其次工艺不同。那它哪儿像呢?是传统元素。它本身是一个完全现代的东西,但是汲取了传统的造型元素,这就是把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

“您用传统工艺设计过现代艺术作品吗?”我说。

“有的。我做过一件‘长鼓舞人’,先去民族歌舞团看演员们跳朝鲜族长鼓舞,回来后我也学跳这个舞,体验舞蹈的节奏、律动。有感觉了,我就用泥巴先做一个造型出来。”她说这件事的时候,找到了两张老照片给我看,其中一张就是她跳长鼓舞时的留影。尽管照片已经发黄,然而青春之气四溢。

“我本人呢,喜欢跳舞,喜欢唱歌,动作、节奏,我都能拿捏准了。在歌舞团看表演也好,在人艺看话剧也好,主要还是看。体验那种气氛,艺术给人带来的震撼感,非常重要。我去敦煌、晋祠,很少拍照,都带着画笔现场画。找到和艺术面对面的感觉。”她说。

“哲学家杜威说过一句话,艺术即体验,您还为设计哪些作品去体验生活呢?”

“相当多。比如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我已经退休了,单位领导让我带几个技术工人去‘湖南进出口总公司’,我在那里设计过两件大型作品,其中一件是《单峰金驼》,为了搜集资料,我专门去了阿拉伯国家。”她拿出一大叠照片给我看,是她在迪拜拍摄的单峰驼的各个角度和细节的照片。

“我做一个东西,总是要搞透彻了,真正对这个东西有体验。造型艺术,一定要多看,多搜集。你看这个东西(她指给我一个变形的图案让我看),你说它是传统的?古代的?外国的?它都不是。它是艺术家综合各种元素创造出来的一个东西。我们有很多传统纹样,其实有外国元素,它是通过丝绸之路进来,然后本土化了的东西。你看古代的那些工匠,他没有上过美院,也不是经院派出身,但是他的造型把握得很好,这就是传承和体验。”

生活态度决定艺术高度

小聊片刻,白静宜起身从柜子里找出一大堆自己设计的作品的图片,向我介绍作品的背景,设计思路,娓娓道来,脸上流溢着幸福感。

“我感觉您身上有一种艺术的激情存在。”我说。

“我干了五十年了,还是喜欢这门艺术。我的学生有的不能理解,问我累不累。我告诉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儿,是一种享受。我的作品当中,有我的生命存在。”

“您做东西的时候会有怎样一种心境?”

“做东西,心要静下来,就是这种心境。比如我要写一篇文章,就要等晚上吃完饭,收拾完了,家人都睡觉了,我就一个人坐在那儿写。我原来住在东门那儿的一个六层楼上,冬天没有暖气,我又不会生炉子,手脚都冻僵了,但我还是在那儿做东西,写文章,因为那儿清静,是个工作的好环境。”

“您为做好东西,有过什么故事吗?”

“我年轻的时候连续工作时间最长的一次是三天两宿没睡觉,当时中国代表团去美国访问,要赶做一个纪念币,纪念币正面是熊猫和竹子,背面是美国的麝香牛。做这个东西,点燃了我的激情。做完了,我觉得很开心。那时候年轻,做东西会上瘾,停不下来。”

“上瘾,这个词太准确了。”

“我去敦煌看壁画,一进那个石窟就特别激动,真的是热血沸腾,不想走,也舍不得走。我去卢浮宫看雕塑和油画,也是一样,看到大师的作品,心里太感动了。那种愉悦,是没法用语言来表达的。”

“像一个艺术家生活。”

“对。我记得有个艺术家说过一句话,我年轻的时候抄写在本子上。他说,如果这社会上所有的人,像艺术家一样对待自己的工作,这世界就太平了。他不想别的了,就想这个。每个人都像艺术家那样,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就没有纷争了。”

一个人对生命有所悟,她的作品才会有更高的价值。窥破世情,依旧保持者孩童般的纯真;历经坎坷,依旧满怀激情地活着。这是艺术家的生活态度,也是她的人生态度。

猜你喜欢
艺术家艺术设计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纸的艺术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设计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