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泥黑猪的致富传奇
——徽县产业扶贫侧记

2018-06-06 02:43
甘肃农业 2018年8期
关键词:火石黑猪养殖

1月26日,中央电视台7套《每日农经》栏目播出聚焦徽县“党支部+”产业扶贫模式的节目《走出大山的青泥黑猪》后,“青泥黑猪”不仅成为了人们口耳相传的优质产品,“青泥黑猪”更成为淘宝热搜词,网店三天访问量突破20万人次,生猪价格突破每公斤30元,销售火爆、效益明显。北京、天津、河北、广东、江苏等地客商来电洽谈合作事宜,新的营销方式和各级媒体的宣传,引爆了一个产业,使“青泥黑猪”成为徽县农业产业的一个亮点。打开微信朋友圈、微博、今日头条等社交软件,与青泥黑猪相关的文章呈霸屏之势,养在深闺的黑猪一下就“火”了。那么,在短短的时间内,这种上了央视的“青泥黑猪”究竟是凭借怎样的魅力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热力不减、热度不灭的?这种独具特性的黑猪又是如何从静谧的乡村中走到大众面前的?近日,《甘肃农业》记者赶往“青泥黑猪”的故乡——徽县大河店镇火石村,进一步探寻“青泥黑猪”爆火之谜。

古老的黑猪

徽县隶属于甘肃省陇南市,素有“陇上小江南”美誉,气候温润,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植被茂盛,物产丰饶。境内发现的14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证明早在8000多年前人类就在此辛勤劳动和繁衍生息,同时期猪已被人类驯化、饲养。遗存在县内各处的唐、宋、清时代的石槽、猪圈遗迹,佐证了徽县养猪历史的悠久和延续。徽县历史上养殖的是一种黑猪,主要散养在村庄周边的荒坡和山林之间,由于黑猪常在青泥中拱食、打滚,有食青泥的习性,当地人将这种黑猪叫“青泥黑猪”。

而在徽县,专门养殖这种“青泥黑猪”的马鞍梁原生态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袁碧刚用手指着山下一片草地对记者说,“为啥我们的黑猪这么好吃呢,就是因为它们不像许多白猪那样,从生下来就被养在圈里。天气好的时候,我们就让它们漫山遍野地跑,每天每头猪都要奔跑几公里,它们过得自由,肉也长得精壮了,以纯杂粮和野外觅食为主,喝的清甜山泉水,这就是为啥一般来说白猪用饲料养殖、激素催肥、生长周期普遍只需要160天左右,而我们的‘青泥黑猪’养殖周期却长达400天以上。”

好东西经得起等待。正是因为“青泥黑猪”的独特散养方式和生活习性,加之青泥中富含多种有机物质和硒、钾、铁、锌、钙等十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所以其肉质细腻营养价值丰富,有着味道鲜美,汤汁浓郁,绕齿留香的独特风味。

“我们的黑猪历史悠久,村上的许多农户都曾散养过,大部分卖掉,留下一头过年了吃,称得上是全家人的‘年猪’,那滋味,真是让人回味无穷。但是现在,养我们‘青泥黑猪’的人却越来越少了,因为投资成本高,投入期长,挣不上钱,为了生活,大家都不想养了。”采访过程中,村上有位农户这样说道。

好品质是好产品的基本保证。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快”成为了产品生产的普遍特性,也正是因为“快”,导致了一些产品出现粗制滥造、品质不佳的现象。而现在,在日新月异的商品市场中,人们越来越注重产品的品质。对于养殖业来说,一些古老的、传统的养殖方法就成为了产品生产的优势,它不仅能够保持产品的优质属性,还能赋予该产品以历史悠久的品牌故事优势。因此,消费者追求好品质的市场需求,就成为了“青泥黑猪”得以走入大众眼中的催化剂。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谁的品质好,谁的产品就能够得到发展,谁的故事讲得好,谁的产品就能够得到更广泛的推广。用好品质保证好产品,用好产品讲好品牌故事,用品牌故事推出好产业,古老而传统的黑猪养殖方式为“青泥黑猪”赋予了新的历史和机遇。

“党支部+”模式

位于秦巴山区的甘肃徽县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唐代诗人李白描述的蜀道艰难,说得就是徽县。大河店镇火石村距离县城13公里,辖3个村民小组、61户、22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4户64人。耕地面积1277亩,人均5.6亩,林多、地多、粮食多。但是,多年以来,群众收入主要依靠种粮卖粮,未形成优势产业,群众增收致富比较困难,村级集体经济空心化,贫困的代际传递现象严重,贫穷成了村里响当当的招牌。

“为什么说在此之前,附近村民发展比较困难呢?一个原因是我们的老百姓生产规模不够,基本上都是一家一户的生产,看今年这个蔬菜种得好,我们就种蔬菜,明年那个粮食卖得上价钱,就种粮食,一年从生产到售卖下来,挣的钱刨去本钱,剩下的也就基本只够日常生活,过得还是‘靠天吃饭’的日子,这还是挣下钱的,还有赔钱的呢。”火石村支部书记马永强这样对我们说道,“再一个是什么问题呢,有文化的农民子女都去外面打工了,家里务农的老百姓大多数文化程度不高,不会搞技术,他们不知道怎么规避生产风险,干什么都是跟风走,最后啥也干不成。在这种时候,我们需要啥,就需要一个值得信任的引导者,帮助老百姓们脱贫致富。”

面对这些限制徽县农村发展的窘境,徽县经过多年摸索,多方调研,根据当地实际和各方政策,探索出了一条新的产业扶贫模式。对于为什么要用产业扶贫?帮扶火石村的县委组织部副部长鱼敬轩是这样说的:“精准扶贫工作一直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于如何扶贫,我们说了不算,得老百姓说了算,扶贫不能一味输血,更重要的是造血功能,真正让老百姓通过自己的努力挣到钱,并且找到脱贫的方法,才是我们扶贫的真正目的。”无疑,发展产业,并且让老百姓参与其中,用自己的双手致富,才是帮助他们脱贫的最佳办法。

“劣势变优势、优势变产业、产业变产品、产品变商品、商品变经济收入”的发展思路,在与群众不断交流的过程中渐渐清晰。发展青泥黑猪产业,无疑是火石村的正确选择。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当把想法讲给村民听得时候,竟然很少有人响应。问题的关键在哪里?

没有资金支撑,缺少市场意识,缺乏专业技能,没有销售渠道,屡建屡败的合作社让群众失去了信心,这都成为制约火石村发展黑猪产业的症结。

面对现实,帮扶单位徽县县委组织部创造性地提出了“党支部领导的集体+个体的混合经济”模式,通过“支部引领、村集体持股、群众入股、贫困户配股”的办法,组建了马鞍梁原生态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在党支部的领导下,村集体控股合作社,以电商来带动农户脱贫和发展。这种模式的好处在哪儿呢?这正回答了马永强所说的“需要一个值得信任的引导者”的需求。

“过去村上也成立了许多合作社,都有一个什么特点呢,就是‘前期热火朝天,后期消火灭烟’,说好的共同发展,赚了钱就全成理事长和个别股东的了,没赚上钱却要大家伙一起承担损失。还有一些为了套补贴、借贷款而成立的空壳合作社。因此,我们的老百姓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合作社不信任的。”袁碧刚说。

“如何消除他们的顾虑,我们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就是找一个值得信赖的带头人进行牵头,那么这个人是谁?通过走访调研,群众更愿意相信基层党组织,而不愿意相信能人、大户、个人,因为党组织追求的目标是带领群众共同富裕,而能人大户追求的是经济效益最大化,只有我们党能够取得老百姓的一直信任。我们想,这应该是能够消除老百姓顾虑的好办法。”帮扶干部周顺文说。

在“党支部领导的集体+个体的混合经济”模式下,有效地把村级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民个体链接起来,农业产业发展需要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合作组织发展需要农民参与、农民参与需要村级组织工作、村级组织工作需要运行经费等问题的系统解决,真正形成了一个既相互促进又互不干扰的利益共同体。同时,通过党支部领导、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明确了合作社与村集体双方的产权关系、资产处置,让合作社管理更规范。党支部在保持合作社的稳定性和先进性上起决定性的作用,而村集体持股的股金产生的红利除分配给贫困户外剩下的全部作为村集体积累,解决了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级组织“无钱办事”的问题,有力地增强了村级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于是,“党支部领导的集体+个体的混合经济”模式不仅能够助力合作社发展,更成为了社员大展身手的守护神。形成了产业跟着市场走,市场跟着需求走,群众跟着合作社走,合作社跟着党支部走的良好格局。

“三合三分”平衡发展

合作社建起来了,生态猪也养起来了,资金完备,社员们终于可以红红火火发展,撸起袖子干出一番事业了。但是合作社的管理,又成为了一大难题。

办合作社,最怕又走回老路子,在发展的过程中,各方出手干预,基层干部指手画脚,最后又形成了社内贫富差距明显,大户能够“发家致富”,普通村民社员只能“维持原样”的情况。为此,徽县在火石村探索出了人力资源资金合二为一、领导经营监督三权分置的“三合三分”的合作社运营机制。

“三合”,即整合了人力(党组织、帮扶工作队、致富能人、党员群众)、贫困村发展产业的资金(社会资金、帮扶资金、集体资金、农户资金)和资源(自然资源、社会资源、政策资源)。“三分”,即党支部的领导权与合作社的经营管理权分离,合作社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建立,领导合作社的发展方向,但是不参与合作社经营管理等具体事宜;监事会的监督权与理事会的经营权分离,理事会负责经营管理等具体事务,监事会负责监督合作社的经营管理,并提出意见建议;合作社资金管理全与资金使用权分离,合作社资金有镇农经站代管,使用资金要先通过股东大会、公示栏、发放账务清单等进行公示。

“在合作社建设和管理过程中探索出的“三分三合”科学机制,始终让党支部在保持合作社的稳定性和先进性上起决定性的作用,彻底打消了群众的疑虑,确保了合作社公开、公平、公正运行。”县委派驻火石村第一书记王长辉说。

“三合三分”的管理模式明确了党支部、村委会、合作社的关系和职责,既整合了各方资源,又合理分配了各个部分的职能与责任。在合作社成立之初,就连合作社的理事长袁碧刚也是大家推选出来的。

袁碧刚是个默默无闻、专心干事的人,在采访的过程中,他很少说话,但是需要他介绍情况,他就操着朴实的地方口音细心地逐项为我们讲解。

“你看,这是我们火石村股民的分红名单,这是我们每月各项费用花销的汇总,这是采购费用单……”一项一项地为我们展示合作社的管理情况,清晰透明,花费了几元钱都要记得清清楚楚,每月按时上会公示,让每一个入股的村民都清楚合作社的每一笔花销情况,股民的心是透亮的,干劲自然也十足。

据了解,合作社占地140亩,注册资金89.5万元,股东33人。在合作社建设过程中,县农牧局、林业局支持建成母猪繁育圈舍、散养棚、养殖围网等设施;县委组织部帮助购置繁育母猪10头,为火石村注入资金20万元,给14户贫困户和1户返贫家庭共配股1.5万元,每户1000元,村集体控股18.5万元,群众入股30万元、固定资产折股3.5万元。村集体控股的18.5万元,其中5万元股金产生的红利作为村集体积累,剩余的13.5万元股金所产生的红利平均分配给贫困户,帮助贫困户脱贫后,13.5万元股金按照每户1000元的标准配股给46户非贫困户,剩余8.9万元股金产生的红利,用于返贫人员救助和村上基础设施、老幼家园建设等公益事业。

随着产业扶贫效应的凸显,村集体有了稳定的收入,不但解决了集体积累“空壳”的问题,而且拿出资金对村民进行了奖励。群众脱贫的信心更足了,心也齐了,村民们开始热衷“公益”,修路、挖沟、环境卫生、关爱孤寡残疾……

“公公正正干事,明明白白挣钱”是挂在理事长办公室彩色条幅上写的字,袁碧刚说:“过去我也和比人参股搞过合作社,年底分红的时候大家全都吵红了脸,为着一点蝇头小利耽误了合作社的发展,最后都失败了。我从来没有参与过这样一个合作社,党支部引领,像大人带着小娃娃一样牵着我们成长,社员们也能拧成一股线。正是因为这样公开透明的管理机制,大家心中的小九九都没了,都能够安心投入生产发展中,踏实发展,安心赚钱。”

“社联社”联合共赢

“‘党支部+’产业扶贫模式在试点的马鞍梁原生态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运营得非常好,发展迅速。在下一个阶段,我们不仅要扩大合作社的生产规模,同时也要进一步落实‘社联社’的推广模式。”鱼敬轩为我们介绍。

为了发展的最大化和品牌的最大化,使更多的贫困村、贫困户受益,让政策落到实处,让农民少走弯路,必须趁热打铁,加大宣传推广,扩大辐射面,徽县又探索出了一条“社联社”的道路。

“社联社”,顾名思义,就是合作社联合合作社,各合作社分基地养殖,利用同一种管理模式,在分头经营的模式下,统一品种繁育、养殖标准、质量监测、包装商标、产品价格等等,动员吸纳更多的农户养殖青泥黑猪。

“这样一来,群众就不需要从头开始摸索养殖技术,单独再跑市场、繁育种群,而是直接进入产业链条,有利于扩大产业规模和大品牌效应,形成基地繁育、合作社养殖、集体和群众参与受益的局面。”鱼敬轩表示。

为此,在分红大会现场,袁碧刚和高志军分别于与同在青泥岭上的铁山青泥黑猪合作社、青泥岭树蜜稻坪合作社、阳山梁养殖合作社签订“社联社”协议。根据协议,几个合作社将共同享有青泥黑猪和树蜜品牌,共同发展。

“合作社的组建与发展,对于我来说,应该说是意识观念上的转变。因为在合作社担任理事长,深感自己责任重大,在合作社里,我每天都能有事做,每天都有事业可以忙活,这思想充实,充满了希望,看到了光明,这是一种荣耀和自豪,有种梦想成真的感觉。”袁碧刚开心地对我们说。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公公正正干事,明明白白挣钱”“充满了希望,看到了光明”……在火石村,关于“青泥黑猪”,关于“党支部+”模式,还有许许多多感动人心、催人奋进的故事。在大家的努力下,“青泥黑猪”终于走出了大山,真正把这个产业做大做强,成为惠及全县农民的优势产业,只有与时俱进,撸起袖子加油干,“青泥黑猪”才能真正成为全县农民发家致富的特色产业。

猜你喜欢
火石黑猪养殖
驭蜂少年(11)
青山绿水 健康养殖
开发林下养殖吃上瓢鸡“产业饭”
红螯螯虾的养殖技术
黄颡鱼养殖,不变不通
白火石汆汤
——“石烹”界的活化石
大爱
黑猪
小黑猪
小黑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