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标签改变高职生的自我评价

2018-06-06 09:30毛烨婷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自我评价赏识教育高职学生

毛烨婷

摘 要 贴标签是一种认知过程上的简化,提高了认知效率。身份标签会改变大众对被标定者的他人评价,同时也会改变被标定者的自我评价。对标定者的他人评价容易上升到对其道德人格的批判,标定者的自我评价会导致被标定者的自我实现预言。高职院校学生身份特殊性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推崇赏识教育,切勿随意给学生贴标签,创造平等和谐的育人环境;还要引导学生探寻自身的闪光点,合理应对被贴上的身份标签。

关键词 高职学生 身份标签 他人评价 自我评价 赏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对于高职学生而言,他们中大多人都是带着差生的身份标签走进大学。在大学教育过程中如果教师还是唯成绩论,很多学生又再次沦为差生、问题学生。在与高职学生交流过程中,很多同学说道,其实他们来大学,学习成绩不是主要的,目前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最担心的就是来自他人的评价。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的思维还停留在自身所接受的高等教育上,用自己接受到的教育理念来要求现在的学生,尤其是青年教师,殊不知这样的教育方式并不适合现在的学生,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人才。如果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没有转变思维模式,还是以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好坏,难免会给学生贴上形形色色的身份标签。身份标签会改变学生的自我评价,李宇等人(2014)在总结前人关于社会知觉的研究成果时梳理出社会知觉的思维维度:他人知觉、人际知觉,群际知觉和社会决策知觉,前三种社会知觉在归类其实可以分为他人评价和自我评价两种知觉过程。根据身份标签理论,身份标签不仅会改变对学生的他人评价,还会改变学生对自我的评价,从而产生认知、情绪和行为上的一系列变化。

标签理论(Labeling Theory)最先出现在犯罪学领域,其基本假设是被社会贴标签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犯罪行为不是来源于犯罪行为本身,而是由于人们对犯罪行为和犯罪者的标定,改变了犯罪者的自我概念,犯罪人对标签内容产生认同和内化,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英国学者R.C.Rist首次尝试将标签理论应用到教育教学领域,他认为,教师会根据自己的期望给学生贴标签,学生又会根据这些标签来形成自我概念,这类似于自我实现预言过程。后来教育领域的标签理论多集中在学生被贴上标签后会对其行为产生怎样的影响,现有的文献可以总结获得一致性的结论:负性身份标签会造成学生边缘化,在学校中形成不同的学生层级,如“优等生”、“中间生”、“差生”最终会影响学生正确的自我概念形成;再被贴标签的过程中,学生也会潜移默化的接受周围他人对自己的评价,通过镜像自我形成自我概念,标签具有导向作用,使学生产生个人社会角色意识认同,从而向着被标定的方向发展。当然,正性的身份标签,如“好學生”、“学生干部”等,会促使学生按照“好学生”的标准要求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最终成为标签所要求的个体。虽然研究者已经很明白标签会对学生产生的可能影响,并且也呼吁教育工作者不要随意给学生贴标签,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并且认识到正性标签的积极作用。但是有三个问题需要明确并加以解决:负性身份标签是如何有如此巨大破坏作用的?被标定后学生心理上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高职身份本身就是一个标签,如何在教育过程中如何处理交织在一起的身份标签以及如何应对负性的身份标签呢?

1负性身份标签的破坏作用

负性身份标签发挥作用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改变他人评价和改变自我评价。标签化是一种认知上的简化,人们首先会根据标签对个体进行评价。有关身份突显性的研究发现,当个体意识到自己的特定身份时,个体往往会在这个身份框架内感知周围的世界,意味着被贴标签后,标签会改变个体的自我概念,个体的认知、情绪和行为都会受到标签的影响。

1.1负性身份标签会上升到对标定者道德性的评价

Rosenberg等学者(1968)最早对社会知觉内容维度进行了探索。后来主要是Fiske等(2002)研究者开展了一系列关于社会认知内容模型的研究,最著名的是提出了刻板印象内容模型(Stereotype Content Model,SCM),它通过热情和能力两个维度区分对不同群体的刻板印象,意味着社会大众对他人的评价主要从对他人的热情和能力两个维度进行。新近的研究指出在社会知觉过程中热情维度还可以划分为道德和社交性两个子维度,并且在自我知觉和社会知觉过程中,道德维度占据主导地位。在印象形成过程中,首先会考虑到评价对象的道德水平,其次才是社交能力和道德水平。一旦出现负性的身份标签,人们对其评价就会自动先对其道德水平进行评价,并且会产生晕轮效应,如经常会听到有人评价高职学生说他们是一群不好好学习的人,这明显具有道德水平的批判。

1.2身份标签会改变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是社会知觉的一种形式,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以自我为知觉的对象视个体自我概念形成过程。根据符号互动理论,个体的自我概念通过两种途径形成:我们如何看待自己以及我们认为别人如何看待自己。来自他人的实际评价并不能直接影响自我概念,而是反思自我评价间接影响自我概念。Becker(1996)认为被标签化的个体会产生两种主要影响:形成难以磨灭的身份烙印,这种身份标签还会超过其他任何身份,重塑个人自我形象。客观的身份标签在转化为主观的标签时才会产生实质的效用。这个过程类似自我实现预言,被标定者会形成标签图式,图式越强大越发达,我们越会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与这些图式相符的信息和特征上。很多标签如差生、问题学生等图式都是在学习过程中渐渐形成的,慢慢积累导致。

标签之所以会产生破坏作用,首先是标签会改变他人评价和自我评价,其次标签会导致群体集群行为,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学生的互动过程中,被标定为“好”或“坏”的学生往往会形成自己的小群体,在这个群体中,他们的行为受到所在群体成员的导向和认同,并使这些行为得到强化,形成一种群体行为模式。

2负性身份标签化的后效

社会大众会根据负性身份标签对个体进行道德评价,个体也會内化和认同负性的身份标签。被标签化会对个体产生怎么样影响呢?杨秀飞(2016)在硕士论文研究三中3个平行实验探索了负性身份标签对刑满释放人员的影响。“有前科”、“刑满释放人员”等标签对这个群体来说就是一种不可磨灭的身份标签,按照标签理论,前科作为犯罪标签,容易引发再犯罪行为。“有前科”的标签导致刑释人员(群体)存在自卑心理,在社会互动过程中更多考虑他人是如何看待自己,在意别人的评价,对与犯罪等有关的信息容易产生注意偏向,行为和言语均小心翼翼生怕再犯错。为了寻求社会认同,被标签化的刑释人员还容易形成犯罪团体,带来更严重的社会危害。

负性的身份标签会导致焦虑、抑郁的情绪后效,认知上损害被标签者的社会公平感并对负性的身份信息产生注意偏向,行为上产生同化效应,向着负性的身份标签方向发展。情绪、认知和行为上的后效最终会改变被标定者的自我概念,造成二级破坏后果。由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结论推广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3高职学生如何处理负性的身份标签

高职学生本身就是一个身份标签,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配备普遍低于普通学校,许多地方把职业院校放在中招、高招最后批次录取;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虽高,但就业质量不高,待遇偏低,在择业、升学、报考公务员等方面存在诸多政策限制和歧视。由于人们对于职业教育的认知不够,甚至存在明显偏见与歧视。要想不受这个身份标签的束缚,首先,要做到的是接受这个身份标签,高职教育本来就有别于其他高等教育形式,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高职生未来面向的是专业技能型岗位;其次,做好自己。高职生面临的不仅是“高职生”这一共性的身份标签,还面临一些个性的身份标签,针对负性的身份标签,要认识标签的破坏作用,以及对自己的可能影响,还要防患于未然,尽量避免被贴上标签。

有关自我肯定(self-affirmation)的研究发现,经过自我肯定的个体能更加客观公正地处理威胁自我认同和群体认同的信息,促进个体成长,自我肯定主要是通过增强人们的心理资源来实现防御保护作用的。身份标签对高职学生来说是一种威胁信息,接受这种标签会造成自我同一性混乱,尤其是刚进入大学的高职学生,这一时期面临的最重要的心理任务就是完成自我同一性。排斥这种身份标签的话同样会损耗个体的认知资源,所以可以通过自我肯定来获得足够多的心理资源来抵御身份标签的不良后果。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增加群际接触,减少群际偏见的主要方式是与外群体在最佳的条件下进行接触,群际接触会增加群际信任,高职生被贴上身份标签大多是由于人们对高职教育本身认识不足,不了解高职教育的价值。

4对教育工作者的启示

合理利用正性的身份标签,有助于帮助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认同内化负性的身份标签会给学生带来焦虑、抑郁的情绪体验,导致学生产生不公感,还会带来攻击性行为,所以教育工作者再教育过程中,首先,切勿随意给学生贴标签,不要以学业成绩给学生进行分类;其次,开展赏识教育,倡导“育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因材施教,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个体差异,创造公平、公正的教育生态环境;最后,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自我评价,客观地看待自己及别人的评价,增强受挫能力,肯定自身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延,郭文力.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比较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25(05):133-134.

[2] 李宇,王沛,孙连荣. 中国人社会认知研究的沿革、趋势与理论建构[J].心理科学进展, 2014, 22(11):1691-1707.

[3] 薛博文.标签理论对班级边缘群体的分析与启示[J].课程教学研究, 2015(05):63-65.

[4] 李肖璇.标签理论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启示[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 2(02):7-8.

[5] 马向真.社会标签理论对学生“问题行为”的解读与启示[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41(06):126-129.

[6] 吴小勇,杨红升,程蕾等.身份凸显性:启动自我的开关[J].心理科学进展, 2011, 19(05):712-722.

[7] 杨秀飞,舒敏,李伟强.道德评价在社会知觉过程中的主导作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6(09):4-7.

[8] 岳彩镇,黄希庭,彭玉等. 投射自我研究述评[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34(06):16-21.

[9] 杨秀飞.即将刑满释放人员元刻板印象的激活与后效[D].宁波:宁波大学(待刊出),2016.

[10] 侯秀丽.社会标签理论视角下高校贫困生思想贫困解读[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3):33-37.

[11] 石伟,刘杰.自我肯定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 2009, 17(06):1287-1294.

[12] 辛素飞,明朗,辛自强. 群际信任的增进:社会认同与群际接触的方法[J].心理科学进展, 2013, 21(02):290-299.

[13] 曹丽颖.标签理论视角下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 2015(06):116-118.

猜你喜欢
自我评价赏识教育高职学生
军人习得性无助的表现及成因分析
幼儿游戏中评价的三层阶梯
给“赏识教育”踩刹车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途径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