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动力理论视域下的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建设研究

2018-06-07 08:59王贝贝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工作室高校辅导员

王贝贝

摘 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要建立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高校辅导员队伍,而创建高校辅导员工作室是促进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的有效尝试,并在各高校取得了不错的成果,随着工作室的推广,其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参照群体动力理论,结合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建设现状,对当前工作室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内聚力定心,目标定向,结构定基,领导定头”的四维一体的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建设新路径,从而为改进辅导员工作方式,培养专职辅导员提供新视角。

关键词 群体动力理论 高校辅导员 工作室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1群体动力理论概述及对辅导员工作室建设启示

1.1群体动力理论概述

最早关注到群体效应会对社会产生影响的理论来自于社会心理学家慕柴弗·谢里夫(Muzafer Sherif),他在20世纪三十年代出版的著作《社会规范心理学》中详细论述了人的行为规范形成的具体过程及对社会产生的影响。1950年,所罗门·阿西(Solomon Asch)在其著作中重点论述了“群体压力”理论,这一理论进一步推动了群体动力论的研究。20世纪三十年代德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提出的群体原动力运动为群体动力学理论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其理论的主要关注点在群体中各种潜在的交互作用、群体对个体的影响和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勒温认为“群体的本质就是导致群体成为一个‘动力整体的成员之间的互赖(这种互赖通常由共同目标而创设)。

群体动力理论是德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提出来的,主要论述群体各部分的变化对整个群体的影响。勒温认为,个人行为(B)是在个体内在需要(P)和环境外力(E)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其关系可用函数公式B=f(P,E)阐释。群体组织不只是成员间的集合,更是一个整体系统组织,系统内部任一部分的变化都会引起整体状态的改变。所以,我们不能通过解析某一个体的状况来探析整个群体。根据群体动力学理论,笔者从以下五个方面论述激发群体动力的因素。

1.1.1群體内聚力

群体内聚力是群体的核心力量,主要是群体成员在群体活动中表现出的各种促进力的集合。群体的内聚力越大,群体活动效果也会越好,整个群体就会越优秀。促进群体形成强大内聚力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几个因素:(1)群体成员的责任性行为;(2)价值取向的一致性;(3)成员安全感;(4)成员之间相互的影响。只有这些因素不断向正面发挥作用,群体的内聚力才会逐渐增强发挥作用。

1.1.2个人动机和群体目标

一个群体的组合都会设定一个共同的目标,而这个被所有成员选中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群体的总体行为。群体目标的选择与群体成员的个人动机关系密切,只有当群体目标充分体现成员们强烈的动机需求时,大家才会为为达到这一目标而努力工作。

1.1.3群体结构性

一般来说,一个群体达到3人以上就会出现分工,形成一定的结构。群体结构包括:角色定位、组织规范、群体地位、群体规模等。群体结构的合理性直接影响着群体的工作效率和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影响群体结构合理性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三点:第一,群体分工。分工不同,大家的工作效率也会有很大不同。根据每个人的特点进行科学分工,成员都能发挥其最大才能,群体的工作效率也会大大增强。第二,管理制度。群体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让大家在“制度”下有条不紊地工作,是群体结构合理的要素之一。第三,群体环境。群体的工作环境、工作气氛、工作条件都对其内部结构有很大的影响。

1.2群体动力学理论对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建设启示

群体动力学理论也被称之为“场”理论,强调群体动力的产生是个人特性与“场”(环境的影响)相互作用的最终结果。不同的“场性”产生不同的群体效应。这就给我们高校辅导员工作室的建设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根据群体动力理论的观点,个体行为(B)是个人内在需要(P)和外在环境(E)相互作用的最终结果。具体来说,在个体内在需要一定的情况下,环境(场)是自变量,个体行为是因变量,环境(场)的变化会影响个体行为。群体环境如群体目标、领导方式、群体标准等都会对个人行为有重大影响。所以,加强辅导员工作室建设会带动辅导员个体更快地成长,通过这种群体建设更为有效地提高辅导员的科研水平、工作业务能力。

2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建设现实困境

随着各省名师辅导员工作室的成功试点,很多高校都在逐步实施辅导员工作室计划,试图将工作室的思路普及化。但由于在开展的初级阶段,辅导员工作室的建设出现了一些问题。

2.1群体意识淡薄,认识片面

辅导员工作室成员作为一个共同集体的成员,要对整个工作室有群体意识,对工作室有个正确全面的认识,但由于辅导员工作室仍处于萌芽期,大部分的辅导员对其并不是十分了解。即使已建成工作室,仍对工作室的目的、意义、实施计划等知之甚少。很多辅导员认为工作室就是大家集中在一起共同完成一些科研项目,是一个科研基地;还有不少人认为工作室是辅导员培训学习的集中地。辅导员对工作室的群体意识不足,严重制约着工作室的深化拓展。

2.2群体目标模糊,研究不精

在辅导员研究室建设初期,很多研究室并没有确定明确的研究目标,而是以负责人研究专长或者内部某个成员的研究课题为重点进行阶段性研究,在完成课题之后又转向新的研究方向,这导致了研究室研究涉猎全而不精的局面。这种情况也正是当前辅导员工作现状,既负责日常学生管理、学生就业创业,还要兼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辅导等,这种“全能型”辅导员极其让人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职业茫然。研究目标的模糊阻碍着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专业化发展之路。

2.3群体结构混乱,缺乏监管

当前很多的辅导员工作室只做了简单的分工,大家分头负责自己的工作,没有一个系统结构,很难形成一个整体,更谈不上与学生的互动联系。工作室工作缺乏科学的监管制度,工作室之间更无法形成合作竞争的态势。高校辅导员工作室需要建立完善的群体结构和监管制度才能有效地推进高校辅导员工作室的快速发展和建设。

3群体动力理论视域下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建设新路径

当前,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建设处于初级阶段,无论是在理论、机制、还是实施策略上都不成熟,这需要进行不断的完善和创新。参照群体动力理论的思路,结合辅导员工作室的当前实际状况,笔者提出了“内聚力定心,目标定向,结构定基,领导定头”的四维一体的工作室建设新路径。

3.1内聚力定心:强化群体成员归属感

根据群体动力学理论,群体内聚力的强弱主要受群体内部合作氛围和外部压力的共同影响。其中内部合作氛围主要包括成员间的默契度、兴趣的契合度以及成员的安全感等。提高一个群体的内聚力就是要协调好群体内部各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和协作关系,积极鼓励成员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使得成员对工作室抱有积极的态度,营造一个协调合作的氛围。创建一个成功的工作室,首先在成员选择上,要根据专业背景,研究兴趣以及需求动机组建一个相互吸引、相互认可的团队。在这样的团队中,成员间更能够相互帮助,想和理解。其次,要充分了解各成员的需求,满足辅导员的动机需要。在日常的工作中要深入了解团队里辅导员的工作需求、晋升愿望等,在其工作晋升、职称评选上提供帮助。最后,定期召开召开工作会议,形成学习共同体。在工作会议上共同探讨工作典型案例,分享工作经验,并申请定期专业培训,形成学习共同体。同时,学习共同体也可在教研、科研方面发挥优势。可针对工作室的研究专题共同备课,进行专题讨论,乃至建设研究专题的精品化课程;也可针对辅导员工作的研究课题建立科研团队,实现课题研究的深入化和精细化。

3.2目标定向:设定优质的辅导员专题工作室

群体目标是团队发展的方向和动力,制定科学的目标是衡量一个优秀团队的重要指标之一。而科学的目标具有以下四种功能:(1)引发功能;(2)导向功能;(3)激励功能;(4)聚合功能。若能使得群体目标的各项功能都得到发挥,必然对建立一个优质的辅导员工作室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辅导员工作室要制定科学的目标就要设定专题工作室,可以根据自身工作的实际情况和内容设置学风建设工作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就业创业工作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室、党风建设工作室等。具体来说,可分为以学生为中心和以辅导员为中心两个角度来设置工作室。以学生为中心建立工作室,将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习惯和学习方面,建立学生教育、学生活动、学风建设等系列的工作室,这样将辅导员的工作分得更为细致化、专业化,集中在一个专题深入地进行研究;以辅导员队伍为研究重点,建立以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理论研究、日常管理等专题工作室。根据工作室的专题设立群体大目标以后,再将大目标细化为业务目标、科研目标、学习目标等小目标,以激发群体成员的积极性。

3.3结构定基:建立上级督导-工作室团队-学生组织的三级结构

群体结构的变量有正式领导、角色、地位、群体规模、群体构成等,根据这些变量,我们可以将辅导员工作室建立为上级督导-工作室团队-学生组织的三级结构。第一级上级督导,是指辅导员工作室应建立完善的监督制度,学生工作处应选派有丰富经验的专家担任辅导员工作室的督导,专家督导应在辅导员工作室相对应的专题研究领域有较高的理论研究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要建立辅导员工作室考核制度,定期向上级汇报工作室的研究进展和工作情况。第二级工作室团队,团队成员构成分为老中青三个年龄层次,并要有明确的分工。分工要根据每个成员的特点而定,有的人理论基础比较扎实,可以专注于理论研究;有的人实践经验比较丰富,可以处理日常管理事务。除此之外,工作室团队要定期进行专题方向的针对性学习,這种培训学习不应是零散的讲座形式,而是要进行系统连贯的讲课学习,这样才能实现专业化的深度培养。第三级学生组织,辅导员工作室的研究基本对位于学生,将工作室的项目面向学生,既能避免纸上谈兵式的研究,又能真正服务于学生。工作室需建立一支与工作室专题研究匹配的学生组织,通常是学生会相关部分的学生。学生会组织通常是组织严明、训练有素的学生团队,选择他们既能保障工作的顺利对接,又可以将学生专业能力与辅导员工作密切结合。

参考文献

[1] Johnson,D.W.&R.T.Johnson;&HE.J.olubec.Circles; of Learning:Cooperation in the Classroom[M].2nd edition. Interaction Book Company,1993.

[2] 李凡.高校辅导员工作室运行机制的实践探索[J].高校辅导员,2014(05):41-43.

[3] 陆俊雄.辅导员工作室——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有效载体[J].思想政治教育,2013(02):65-67.

[4]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光明日报,2004-10-15.

[5] 巢新冬.群体动力理论视阈下高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3(03):17-21.

猜你喜欢
工作室高校辅导员
发展视域下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探析
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地方本科院校设计类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探究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