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实践探索

2018-06-07 15:55赵彩霞,刘汶德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8年8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全过程人才培养

赵彩霞,刘汶德

[摘 要]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及发展的必经之路。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切合企业实际用人需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高职会计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亟需由培养传统核算型财务会计人才向服务管理型管理会计人才转变,行业产业对专业人才的转型需求直接影响着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定位,如此以来,会计信息管理专业进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要求日趋紧迫。本文以高职会计信息管理专业为例,为专业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出一条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包括人才培养前期、中期乃至后期的产教融合新路径。

[关键词]产教融合;全过程;人才培养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8.08.099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8)08-0-02

0 引 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发办[2017]95号),明确提出“构建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发展格局”。强调指出:“深化产教融合的主要目标是逐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健全多元化的办学体制,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用10年左右时间,形成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不断完善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解决人才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的重大结构性矛盾,不断增加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贡献。”这样就从国家层面对深化产教融合做出制度安排。

1 高职会计信息管理专业产教融合的紧迫性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是高职院校提高办学质量、推进内涵建设的必由之路,对于高职会计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更是如此。

高职会计信息管理专业是一个新兴的跨学科专业,同时要求学生掌握会计学相关技能以及信息管理数据分析技能,是由传统的会计电算化专业发展而来的。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要求不同的专业设置及专业培养目标与之适应,而从会计电算化到会计信息管理背后的推动力是时代变革引发的人才新需求。可见,当前社会发展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再局限于对企业经济业务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及报告的会计核算工作。这部分工作目前已经可以被财务机器人所替代,或者通过集团化财务共享中心集中实现,这部分工作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大大减少。今后,会计人员岗位工作将逐渐转向帮助公司管理层进行辅助决策,通过预算、决策、控制及评价工作参与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同时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为企业进行经营业务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

人工智能时代会计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满足企业财务转型需求、熟练掌握信息数据分析工具的初级管理会计人才”。面对当前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以及财务机器人的不断更新换代,高职会计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不能固守在传统会计核算及账务处理技能,而需要向服务管理型的管理会计转型。管理会计实践是非常丰富和多样化的,不同行业企业可以应用适合自身的、不同的管理会计工具,并结合自身的商业模式特点灵活选用适宜的管理会计实践方法。因此,为了更好地满足财务转型时期企业对高职会计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新需求,使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掌握最新的企业管理会计实践技能和信息处理手段,会计信息管理专业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需求更为迫切。

2 高职会计信息管理专业深化产教融合实践的对策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于2013年成立“财务信息管理专业”,并开始首届招生。随着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发布,学院将专业名称更新为“会计信息管理专业”。专业自成立以来,积极探索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在会计信息管理专业建设上秉承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育人理念,积极探索财务转型时期的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逐渐走出了一条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产教融合运行模式,不断践行人才培养前期、中期乃至后期的产教融合新路径,真正将产教融合落到实处。产教深度融合模式培养人才的过程如图1所示。

2.1 专业人才培养前期

这段时期指的是在学生正式进入学校学习之前的阶段。为对学生进校后的课程学习做好充分准备,在学生进校之前就应当制定满足专业岗位任务需求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营造满足实践教学要求的校内外实训环境。这期间,专业岗位任务及对人才能力素质需求必须通过扎实的产业行业调研来完成,真正对接企业用人的实际需求,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计。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也需要召开专家指导委员会,广泛征求行业企业人士对专业人才培养课程设计的意见及建议,充分审视最新职业领域对人才的新需求,做到人才培养前端的产教融合。此外,校企双方可以共同开发核心课程资源,校企共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以及安排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实践与学习等,通过深入的产教融合,提升会计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

2.2 专业人才培养中期

这段时期指的是学生在校进行课程学习的阶段,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时期。一方面,学校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高仿真乃至真实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认知,引进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平台,让学生在对接专业真实企业岗位任务环境下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做到“工学结合”。另一方面,在实践教学环节,学校要将行业产业的优秀企业兼职教师及优质资源引入学校,为学生开展生动、真实的企业实践体验,将鲜活的企业实践案例引入课堂,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奠定基础。

2.3 专业人才培养后期

这段时期指的是學生完成在校课程学习,走向实习岗位的阶段,主要通过学生顶岗实习,让学生在毕业之前针对专业岗位任务进行充分的锻炼和提高,为正式就业奠定基础。在这期间,学生实习单位的指导教师要对学生的业务实践技能进行指导,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以及发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实习过程中,不断培养自身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此外,校企共同开展学生职业能力提升以及多口径的人才培养质量考核评价,进一步检验人才培养质量,落实教学实施效果。

3 高职会计信息管理专业产教融合的着力点

3.1 校企共同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依据“工学结合”的教学设计理念,学校需要开展充分的产业行业调研,明确具体岗位任务及能力要求,进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在这个过程中,每年进行不少于10次的产业行业调研,召开1次专家指导委员会,根据调研情况及专家反馈建议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此外,校企要共同修订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方案,确保人才培养体系和教学目标满足企业财务转型对人才的需求。

3.2 校企共建专业人才培养基地

提升会计信息管理人才的实践技能,需要通过不断完善良好的校内外实践教学条件来实现。校企双方需要共建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基地,探索更有效的实训教学方式及手段,引进覆盖管理会计规划、预算、预测、决策及考核等职能,以及展现整体业务流程的管理会计实践教学平台,强化学生对企业业务流程认知。

3.3 搭建产学研服务平台,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

学校要组织专业教师协同校企合作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学习、培训、研讨等研究活动。同时,校企双方要搭建产学研服务平台,充分发掘高校教师的研究能力,解决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社会实践。

3.4 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

会计信息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对专任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要求较高。同时,作为未来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导向,管理会计职能更多体现在支撑业务、管理风险、决策支持上,这就要求对公司详细运作模式、经营业务流程、生产工艺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进而采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对企业经营中出现的问题和风险进行分析与改进。因此,在管理会计师资队伍培养上,有必要安排会计专业教师参加相关管理会计技能提升培训,了解产业行业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与企业共同制订教师进企业的实践方案,组织多种形式的教师进企业实践。

4 结 语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财务机器人不断更新换代。如何认清时代变化,紧贴产业发展脚步,审时度势加快高职会计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转型,积极培育企业财务转型需求的管理会计人才,是摆在每一位专业教师面前的重要命题。学校只有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才能顺利完成时代赋予历史使命。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斌,邹击权,刘晓梅.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逻辑起点与应然之态[J].中国高教研究,2017(11).

[2]陈云涛.文化浸染:產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新语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4).

[3]孙善学.产教融合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2).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全过程人才培养
全过程人民民主与全过程民主立法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让创新贯穿深化医改的全过程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全过程造价管理模式下的工程造价控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