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螺蛳壳”里做道场

2018-06-07 09:37孙振楚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14期
关键词:线索悬念细节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进步,微课悄然兴起,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通过微课来突破教学瓶颈,提高教学效率,成了越来越多一线教师的选择。那么如何才能制作一节精彩又实用的历史微课呢?本文结合《联邦制》的制作经历,谈谈微课设计的几种实用技巧。

【关键词】悬念 线索 细节

【中图分类号】G434;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4-0050-02

短小精悍是微课的突出特点,然而短小只是它的外在形式,精悍才是它的内在要求。如何在短短几分钟之内,又没有学生在场互动的情况下,完成一节“精悍”的微课,其难度有如螺蛳壳里做道场。下面结合微课《联邦制》的制作经历,谈谈微课设计的几种实用技巧。

第一,选题直击历史学习的“痛点”。历史学习的“痛点”就是重点、难点、易错点、关键点。通过微课突破这些“痛点”,让历史学习变得豁然开朗,才能彰显历史微课的价值。要直击“痛点”, 选题就不能贪多求快,不能过宽、过大。例如岳麓版必修一第九课《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这一课,如果我们把微课主题就设定为《美国的新体制》,就极有可能把它变成一节“压缩饼干型”的微课,因为美国新体制覆盖了独立战争、邦联制、联邦宪法、联邦制、三权分立、民主共和、南北战争、两党制等诸多知识点,它实际上是一节正课的内容,如果把这么多内容压缩为10分钟之内的微课,就必然导致赶时间、节奏过快、讲解不明、学习者跟不上,效果极差。事实上,我们完全可以在这几个知识点中选取其中一个来制作微课,例如可以选取很多学生存在诸多误解的“联邦制”这个知识点制作微课。

第二,微课导入要有“卖点”。“卖点”就是兴奋点。如何制造“卖点”,一开始便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我的策略是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强、求知心切的特点,适时地设置悬念。例如《联邦制》这节微课导入部分,我便设計了一个富有悬念的情景——“奇怪的国家”: 在很多中国人看来,美国是一个奇怪的国家。拥有众多著名的私立大学和州立大学,竟然没有一所国立大学。一个国家竟然同时存在五十种不同的汽车牌照和五十一种不同的警徽。美国为什么会发生这些怪事呢?”。设置这一悬念既可“凝神”、 又能“起兴”,还能 “点题”,可谓一箭三雕。

第三,围绕核心目标,精选史料。微课一般不会超过十分钟,这就决定了微课在选取的史料方面比常规课堂还要苛刻。如果选取的史料不能够服务核心目标,必然会降低课堂效率。在准备《联邦制》这节微课的过程中,笔者便差点犯下这样的错误。在“制宪会议的争斗与妥协”这一教学环节,曾想引入“佛吉尼亚方案”、“新泽西方案”、“康涅狄格妥协案”。但后来发现了问题,虽然佛吉尼亚方案和新泽西方案分别代表国权主义者和州权主义者的观点,但两个方案争论的焦点却是大州与小州议会席位的分配。显然引入这三个方案的史料对完成本节课的核心目标并不能起到实质的作用。

第四,关注线索与关注细节相结合。有线索没细节的课堂容易沉闷乏味;有细节没线索的课堂容易支离破碎。历史细节就像一颗颗的珍珠,把珍珠用线索串起来就成了珍珠项链。微课要是能够戴上这样的“珍珠项链”,必会光彩照人。《联邦制》这节微课,笔者围绕“联邦制的来龙去脉”这根主线,把教学结构设计为“联邦制从何而来”、“联邦制新在何处”、“联邦制往何处去”三部分,并在这三部分各设置了一个重要的细节。在“联邦制从何而来”这部分,我利用“无征税权的邦联政府每年的财政收入不足五十万美元,还不足以支付北非海盗提出的66万美元的赎金”这一细节,帮助学生理解邦联政府的无能以及加强中央权力的必要性;在“联邦制新在何处”这部分,我借助宪法条文“宪法列举的权力归中央,宪法未列举的权力归州和人民”这一细节,引导学生比较联邦制与中央集权制、邦联制的不同之处,体会它的创新之处;在“联邦制往何处去”这部分,我利用“蓄奴州与联邦政府、联邦法院与罗斯福对联邦宪法的不同解读”这一细节,帮助学生从法理的角度理解南北战争、罗斯福新政对联邦制发展的影响。

第五,结课时记得给微课画上“眼睛”。如果说微课的导入、阐述、分析环节是“画龙”,那么结课环节无疑便是“点睛”。“点睛”就要求做到瓜熟蒂落、一针见血,绝不能拖泥带水,画蛇添足。例如在《联邦制》结课时,我是这样给微课画上眼睛的—— “然而时至今日,联邦政府的权力到底应该加强还是削弱,依旧争议不断。也许争议正是联邦制得以不断发展完善的动力吧”。

如果说常规课堂是大餐的话,微课堂就是快餐。大餐大气丰盛,快餐快捷便利。如何在快捷便利的基础上做得营养又美味,还有待我们继续共同探讨。

注:孙振楚制作的微课《联邦制》在2014年东莞市第一届高中历史微课比赛中获得第一名。

猜你喜欢
线索悬念细节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巧在开篇设悬念
普京记者会留下最大悬念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细节取胜
《我是歌手》的悬念构建与悬念表现
起伏跌宕 曲径通幽——“悬念”在高考作文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