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性实践理论视野下博物馆教育工作者与参观者关系的重塑

2018-06-07 09:37黄艳梅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人际关系

黄艳梅

摘 要 20世纪后半叶,美国哲学家、教育家唐纳德·舍恩提出了著名的反思性实践理论,在全球掀起了反思性教育改革的热潮。至今,反思性实践理论已被广泛应用于教师教学、心理咨询、企业管理、建筑设计等领域。在反思性实践理论中,舍恩揭示了专业工作者在专业实践中与当事人形成的传统专业契约关系及其弊端,倡导专业工作者与当事人建立一种基于内在承诺而非身份权威的新人际关系——反思性专业契约关系。它描绘了专业工作者与当事人自由选择信息、有效合作的蓝图。本文将反思性实践理论引入至博物馆教育研究中,同时吸收了舍恩与阿吉里斯的行动理论框架,赋予博物馆教育工作者专业实践背后的行动意义,通过帮助其行为模式由第一型向第二型转化最终来打破参观者与其之间的传统关系僵局,进而促进博物馆教育工作者实现从一般专业工作者向反思性实践者的专业成长。

关键词 反思性实践 博物馆教育工作者 人际关系 反思性专业契约关系

作为非正式教育组成部分的博物馆身兼社会教育和情感传递的双重意义,这就要求它不但需要运用新方法帮助不同学习者了解博物馆的文化内涵,还要求通过向参观者展示不同地域的文物展品,来帮助他们理解其角色意义,并获得一种归属感。博物馆教育工作者作为联结参观者和博物馆之间的纽带,其专业能力将直接影响场馆的运营以及参观者场馆学习的有效性和内在情感。而博物馆教育工作者与参观者的人际关系是场馆中无形的一部分,受个体、环境、角色、规则等制约,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博物馆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实践和参观者的场馆体验,因此研究博物馆教育工作者和参观者的关系是帮助博物馆教育工作者成长为反思性实践者的前提,也是探究如何提高场馆学习有效性的突破口。

1人际关系理论及反思性实践理论中的人际关系

1.1人际关系理论研究的历史渊源

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管理之父”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开始致力于提高工作效率的研究。他认为,人的行为总是理智的,金钱是最主要的激励手段。他的思想只关心生产,不关心组织内的员工。这种“经济人”的假设很快就被推翻。接着,罗伯特·欧文(Robert Owen)首次提出了改善工作环境和了解员工整体状况的必要性。他认为,如果缩短员工的工作时间、支付足够的工资并提供充足的食物和住房,那么企业的利润一定会增加。欧文的想法虽然简单,但在当时却是一个里程碑似的开始,由此,欧文也被称作“真正的人事管理学之父”。

早期的研究虽然已经意识到“人”的重要性,但人际关系的研究被准确提出是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梅奥(George Elton Mayo)等人进行的著名的霍桑试验,提出了著名的“霍桑效应”(Hawthorne effect),即影响生产效率的最重要的因素不是待遇和工作条件,而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在长达九年的霍桑试验研究中,梅奥推翻了以泰勒、勒温为代表的古典管理理论,第一次将管理研究重心从物移至人,赋予了组织管理中的“人”以新的意义,真正揭开了作为组织中的人的行为研究的序幕。在此之后,梅奧被大家称为“人际关系学之父”。

1945年,社会心理学之父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第一次在《Conduct,Knowledge, and Acceptance of New Values》一文中提出了“人际有效性”、“群体氛围”、“行动中研究”,随之提出了群体动力学等著名理论。管理学为人际关系理论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此之后,有关人际关系理论被衍生发展至教育学、哲学等众多领域。

由此可见,人际关系的研究对于专业工作者提高专业热情和工作效率有着不容小觑的影响。因此,场馆学习中,博物馆教育工作者与参观者的关系对场馆学习的研究有着深刻的意义。但人际关系是个体行为发生的因素之一,与个体行为相互影响,不是决定行为的唯一因素。想要探究博物馆教育工作者与参观者交互行为,提高交互的有效性,就无法完全脱离人际关系而谈。

1.2反思性实践理论中的人际使用理论

20世纪80年代初,实证科学与科技理性主导了美国,舍恩的反思性实践理论像一支由内部所发展出来的解构力量,广泛地影响了教育、心理、社会工作与其他人文社科的专业教育实践。舍恩在《反思性实践者》、《实践理论》等多本著作中,都提及到了人际使用理论。他认为在专业情境中,缺乏对专业工作者与其当事人关系的清晰界定,会令服务提供者低估自己作为专业工作者的角色,而反思性实践理论能够帮助行为双方形成或重塑良好的人际关系。当事人(client)是指类似于病人、学生等专业服务接受者的统称,一般不具有职位权威,且与专业工作者不可互换职务。

舍恩汲取法学中“契约关系”的思想,把专业工作者与其服务对象作为研究对象,把人际关系做了新的划分,分为了传统专业契约关系和反思性专业契约关系。传统专业契约关系和反思性专业契约关系都包含具有法律效力的正式契约关系,也包含基于彼此内在承诺的非正式契约关系。

以传统的实践认识论来看,博物馆教育工作者与参观者的关系可以说是一个契约关系,在一组共同的规范下,约束着彼此互动的模式。诸如医生与病人、律师与当事人此类的关系是一种正式契约关系医生治疗病人,有治愈和死亡两种结果,律师和当事人也有打赢或打输官司这样明确的结果,并且他们的专业实践有清晰的责任归属和法律的评断。场馆中博物馆教育工作者和参观者的关系更像是学校里的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并不会有教师因没有把学生教到成绩名列前茅就要被追究法律责任,博物馆教育工作者和参观者是属于一种非正式契约关系。双方以在场馆中的学习活动为内在承诺,保持互动,但缺乏一定的责任归属和法律评断,因此,博物馆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实践还有许多自由的空间,博物馆教育实践也是一门教育的艺术。

2现实中,博物馆教育实践的人际关系之现实与挑战

在博物馆教育功能不断延展和社会劳动分工不断细化的过程中,博物馆教育工作者也从一般的博物馆工作人员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种专门职业 。理论上,博物馆教育工作者应成为身负传播科学知识、推动社会文化发展使命的专业工作者。但是目前,博物馆教育工作者并未同律师、医生、心理咨询师等其他专业工作者一样,凭借其具备能够对社会产生重要意义的特别知识在社会中拥有特殊地位或特权。

传统关系中,博物馆教育工作者通过同组规范约束参观者行为互动模式,双方的行为互动是基于内在承诺而非法律效力的非正式规范进行的,而这种关系保留了教师对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对教师言听计从之传统课堂中师生关系的刻板印象。博物馆教育工作者关于结构化环境的知识,理解环境语言的能力,参与其中的协调能力共同构成了他们的技术能力和对外行的权威,但由于规范空泛以致责任归属模糊,博物馆教育工作者和参观者之间的关系仍保留许多自由空间。博物馆教育工作者自身乃至参观者及整个社会场域,对其专业角色的定位仍停留在“讲解员”层面上。

较之于参观者,游客在参观顺序或参观方式上较为自由,参观动机也大相径庭。大部分的游客将参观博物馆作为一种娱乐休闲的方式,是应对日常压力及严峻现实时得以喘息的机会,而参观者的参观动机并非因展品陈设产生,也不是由参观过程中体验到的愉悦感产生的,他们把博物馆视为建构自我价值的场所,参观博物馆即是一种“自我充电”的方式。在学习结果上,游客的满意主要来源于获得了优质的专业服务,但参观者为提升自我认知和能检验博物馆教育工作者能力的判断而感到满意。

讲解员与游客之间的传统契约关系成为了博物馆教育工作者与参观者在博物馆情境中的真实映射。这种关系破坏了博物馆教育工作者专业身份认同,如果没有得到良性改善,在恶性循环下不断被强化,博物馆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和有效性也将大打折扣。如何让博物馆教育工作者摆脱“讲解员”的自我定位,获得正确的身份认同,首要任务就是改变讲解员和游客这样的传统关系。

3博物馆教育工作者实现关系转变的路径与方略

3.1信奉理论与使用理论

20世纪50年代,舍恩与同事阿吉里斯(Chris Argyris)基于勒温群体动力学(Group Dynamics)创立了一套实践理论,致力于理解和分析人类行为的特点,描述人类行动理论的概念框架。实践理论侧重关于“行”的理论,即使用理论,强调提供和获取可靠的信息,创造产生内在承诺的情境,使行为者与受其行动影响的各方做出自由明达的选择。随后20年,舍恩将研究重心从“行”的问题衍生到专业实践领域中,著名的反思性实践理论由此诞生。

3.1.1信奉理论(Espoused Theory)

信奉理论顾名思义,内心真实信奉的、指导自己行为的准则。它区别于口是心非,口是心非是指所述的和所想之间的不一致。部分医生就职前会宣誓,以治病救人为职业的最高准则,但实际却是,医生在职场中不但需要确保有限的医疗资源和配置尽可能的公平,应对紧张的医患关系,还需要职称评选与工作绩效的双重压力。上述例子中,前部分对外宣称并真是信奉“以治病救人为职业的最高准则”被称为信奉理论,后半部分的真实行动则是用使用理论来解释。专业工作者在复杂的专业情境中很难完全地执行自己的信奉理论,多数人对此无法察觉,而少部分专业工作者察觉出类似例子所述两难困境时,会表现出对自身及专业的怀疑和焦慮。

3.1.2使用理论(Theories-in-Use)

使用理论被用来解释个体行为背后的意义。舍恩及其同事阿吉里斯通过对大量被试者的观察研究,建立了一套使用理论模型(见图3-2-1)。在个体行动过程中,由主体因素(兴趣、焦虑水平、价值观念等)及环境等客观因素构成的主导变量直接决定了行动策略的选用,同时行动策略的执行又会影响主导变量的变化,行动导致的后果也会对主导变量和行动策略造成影响。我们通常谈论的知和行的问题就是信奉理论与使用理论之间的不一致,而解决知行问题的困难在于我们往往难以察觉信奉理论与使用理论之间的差距。

3.2单路径学习与双路径学习

采用不同使用理论的个体进行学习的方式也不同,可分为单路径学习和双路径学习两种。

3.2.1单路径学习

个体尝试通过行动策略的修正接近或达到目标期望的过程称为单路径学习,例如,博物馆教育工作者对自身职业产生了焦虑,如果他尝试下班后增加锻炼的时间,会友喝茶等行动策略上的改变来消除压制焦虑,这就是单路径学习。单路径的学习可以减少许多不必要的能量消耗。

3.2.2双路径学习

通过对主导变量的改变来接近或达到目标期望的过程称为双路径学习。同样举例,博物馆教育工作者产生了职业焦虑,于是他们组织并开展一个有关博物馆历史或公共教育发展现状的研讨会。在研讨的过程中,博物馆教育工作者们了解了博物馆在社会进程中发生的转变、遇到的艰险和面临的挑战,使他们体会到自身角色背后的历史渊源和深刻意义,最终达到减少或消除职业焦虑的目的。这就是双路径学习。双路径学习中改变程序的主导变量,为整个使用理论系统的变化奠定了基础。

现实生活中,帮助博物馆教育工作者增加双路径学习的可能,建立一种单、双路径学习并存的探究情境,对提高博物馆教育工作者的行为有效性起了重要作用。

图3-2-1:使用理论模型

3.3第一型至第二型使用理论的转变使关系的转变成为可能

3.3.1第一型使用理论和第二型使用理论

20世纪70早期,舍恩和阿吉里斯开始致力于研究行为模式的差异对行为主体人际和学习的影响。为了解释不同个体的行为差异,舍恩区分了第一型和第二型两种使用理论。

第一型使用理论是个体的常态表现,在越困难的情境中,第一型使用理论发生的可能就越高。采用第一型使用理论的个体会尽可能地保持理性,避免生成或表达负面情绪,处于一种输赢状态,比如“我必须通过这次解说让孩子了解这个”,“虽然这个博物馆教育工作者说的我不太赞同,但对方毕竟是专业人士,为了不让他不高兴,我还是不要自寻麻烦”,具有高防御性或顺从的行为表现,在学习上具有自我封闭、单路径学习、不公开验证理论的特点。采用第一型使用理论的博物馆教育工作者处于一个低效行为世界,很难发生或发生低级反思,与反思性实践者的要求相差甚远,同时博物馆教育工作者与参观者之间的传统专业契约关系又进一步强化了低效行为特征,助长了低效的专业实践。

第二型使用理论(见表1)是一种理想化,但在现实中很少也很难实现的行为模式。它强调行为主体间防御性低并建立内在承诺,享有自由明达的选择,同时能够从情境中提取有效的信息,以开放的态度交流合作。采用第二型使用理论的行为主体以双路径学习为主,敢于公开验证自己的理论,处于一个开放、积极、主动的行为世界。

3.3.2建立第二型使用理论,打破传统契约关系

博物馆教育工作者是参观者与博物馆的唯一联结点,他们凭借掌握的特别知识,以言语或展品、机器为媒介与参观者进行互动,尤其在面对儿童等认知水平较低人群或不具备足够的展品知识时,他们的专业权威被有效地保护。一般参观者不具有检验博物馆专业性的能力,脆弱动荡的传统契约关系让参观者缺乏冒险和独立判断的能力,使其单方面顺从或依赖博物馆教育工作者,从而使博物馆教育工作者错失引导参观者反思、学习的最佳干预时机。

在博物馆中,如果参观者无法投入并对任务情境进行探讨,那潜藏在情境中的知识就失去了意义,这强化了文化机构为博物馆教育工作者提供专业发展的必要以及关注如何对两者的互动构建知识的重要性。因此,想要优化博物馆教育工作者与参观者的关系,就必须对其第一型使用理论的反思,帮助他们建立一个低防御性的第二型使用理论,促进行动中认识(Knowing-in-action)向实践性知识的转化。

有研究表明,在博物馆和学校合作开展的科学课堂中,博物馆教育工作者与教师在上课前,各自分工明确但未向学生交代,最终博物馆教育工作者与教师学生在课程中建立的关系对课余后的学生行为继续保持着影响。博物馆教育工作者与参观者由第一型行为向第二型行为转化的过程正是双方从彼此陌生、自然防备到相互熟悉、最终有效合作的过程。

在传统专业契约关系中,大部分参观者如同儿童一般被照顾,跟随博物馆教育工作者参观展品,听其专业解说,表现出对博物馆教育工作者的服从,认为自己只需要听从博物馆教育工作人员的指示即可。参观者的安全感和滿足感来源于博物馆教育工作者的身份权威以及从中得到的专业服务。博物馆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满足感源于为参观者提供了专业的服务。

在反思性专业契约关系中,参观者并不完全依赖于博物馆教育工作者,他们保持一定的自主权,获得的不仅是专业解答与服务,还有自身逐渐深化的投入和行动。参观者对博物馆教育工作者的尊敬来源于真实情境而非专业身份引发的信任假象,满足感来源于自己对博物馆教育工作者专业性的判断能力,即发现知识、自我认识的过程。此时的博物馆教育工作者与参观者公开检验自己的观点后,彼此体会到成就感,而心理满足感又促使其更愿意公开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在反思性契约关系中,博物馆教育工作者和参观者的互动是一个有效合作、循环上升的过程。

4博物馆教育工作者与参观者关系转变的现实意义

4.1反思性契约关系中发生的高级反思

舍恩的反思性实践理论中所强调的“反思”也是有层级区分的,从低到高依次是设计、对设计的描述、对设计的描述反思,对设计描述反思进行反思四个反思层级。处于传统专业契约关系中的博物馆教育工作者和参观者,学习行为往往仅停留在完成任务情境,反思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高级反思。

在自由的反思性契约关系中,博物馆教育工作者与参观者、材料之间不断进行反思性对话,检验自己专业能力的局限的同时,也增加了对参观者的反思和学习介入的可能。单纯解说的过程变成了更为开放的讨论,双方的防御性降低,博物馆教育工作者更乐意接受公开的验证和帮助他人,也更有利于自身进行高级反思,应对专业实践中的两难困境,探究不同的观点。

4.2关系转变帮助博物馆教育工作者掌握了反思性实践的艺术

伴随着博物馆教育工作者行为上由第一型向第二型使用理论的转变,博物馆教育工作者与参观者的关系也发生了由传统契约关系向反思性契约关系的转变。同时,博物馆教育工作者完成了由低级反思向高级反思的进阶,这也是一名普通的博物馆教育工作者成长为一名专业的反思性实践者的必经之路。

成为反思性实践者的博物馆教育工作者,能够用研究的视角看待自己的专业实践,在每个专业案例中都展现了一种问题解决的艺术,实现了自我教育的意义。他们能够一个看似简单而自然的方式,回应令参观者混淆的复杂问题;才华通过他对大量信息作出选择性管理的能力、找出一长串的发现和推论的能力,以及他同时以不同方式看待事情却不会干扰探究的流畅性的能力等展露无遗。实践者不仅是通过解决他所设定的新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加上他对意料之外行动后果的评鉴,才得以在重新框定的问题情境中评估他的实验;特别是借由他与情境对话的能力,创造了一个可理解的、和谐一致的构思。

5结语

舍恩毕生致力于研究杜威的教育哲学,无论是反思性实践中对科技理性的批判,还是对科技理性造就的专业教育的质疑,无不渗透着人类渴望打破机构权力与社会机制的枷锁,揭示探索人类意识和行为本质的夙愿。他把教育看作实现其民主社会的唯一途径,他曾这样描述“民主的社会既然否定外部权威的原则,就必须用自愿的倾向和兴趣来替代它;而自愿的倾向和兴趣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形成。”民主主义不仅是一种政府的形式,还是一种联合生活、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人们参与一种有共同利益的事,每个人必须使自己的行动有意义和有方向,这样的人在空间上大量地扩大范围,就等于打破阶级、种族和国家之间的屏障。反思性实践理论中有关建立反思性契约关系的描述体现了人类对稳固友善的人际关系的向往。

本文冀图避免参观者对博物馆教育工作者之传统师生关系的思维定式,消除博物馆教育工作者塑造的身份权威对参观者的干扰。参观者在反思性专业契约关系中,可以保持较低的个人防御,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博物馆教育工作者通过与参观者公开交流,拓宽自己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边界,重新建立基于内在承诺而非专业知识之上的身份权威。在这个过程中,博物馆教育工作者和参观者基于相同的自我认知目标进行交流经验,建立真实情感,使自己的行为有意义有方向,是博物馆实现文化传承、公共教育目的同时,渗透人文关怀的体现,呼应了当今时代教育民主化、社会民主化的主题。

参考文献

[1] Ash,D.&J.Lombana; .Reculturing Museums: Working Toward Diversity in Informal Settings[J].Journal of Museum Education, 2013,38(01): 69–70.

[2] Frankel L. K.&A.Fleisher;& L. Seymour .The human factor in industry[M]. New York: Macmillan Company, 1920.

[3] Roethlisberger, F. J. &W; .J. Dickson .Management and the Worker[M]. Psychology Press, 2003.

[4] Lewin ,K.& P. Grabbe.Conduct, knowledge, and acceptance of new values[J].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1945, 1(03): 53-64.

[5] Schon ,D .A.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How Professionals Thinks in Action[M]. New York: Basic Books, 1983.

[6] 鄭旭东.培育反思性实践者:博物馆教育工作者专业发展的现实与未来[J].现代教育技术,2015, 25(07): 5.

[7] Hughes ,E. C. The study of occupations[J]. Sociology today, 1959(02): 442-458.

[8] Falk,J. H .Identity and the museum visitor experience[M]. CA:Left Coast Press,2009..

[9] Schon, D.A. Educating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Toward a New Design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Professions[M]. New York: Jossey-Bass, 1974,

[10] 阿吉里斯,舍恩.实践理论:提高专业效能[M].邢清清,赵宁宁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11] 阿吉里斯,帕特南,史密斯.行动科学[M].夏林清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12] Allen,L.B&Crowley.Challenging; Beliefs, Practices, and Content: How Museum Educators Change[J].Science Education,2014(01):84-86.

[13] Melber, L.M. Museums and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Science: Balancing educator needs and institutional mission[J]. Science Educator, 2007,16(01): 40.

[14] Tran, L.U. Teaching science in museums:The pedagogy and goals of museum educators[J]. Science Education, 2007, 91(02): 278-297.

[15] 舍恩.培养反映的实践者:专业领域中关于教与学的一项全新设计[M].郝彩虹,张玉荣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16] Schon ,D.A. Educating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Toward a New Design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Professions[M]. New York: Jossey-Bass, 1974.

[17]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人际关系
以“工作坊模式”为武器,提升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水平
情商与销售业绩关系的探讨
从心理咨询师的视角解读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
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耐挫力的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积极性缺失对策研究
微信红包传播中的用户心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