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习惯,终身以之

2018-06-08 08:06方雪英
小学教学研究 2018年5期
关键词:笔者习惯读书

方雪英

【关键词】良好习惯 听 说 读 写 终身以之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身以之。”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促进学生人格的和谐发展,使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空间。那么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如何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笔者认为可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进行习惯的养成。

一、听

(一)认真倾听

认真倾听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语文课堂,是师生语文思维碰撞的平台。在教学课堂上,笔者仔细观察发现,有一部分学生注意力是高度集中的,老师讲到哪里他们的脑子就转到哪里,这部分学生,课堂听讲的效率是极高的,当同学发言时,他们认真听取,适当记录,适时发问,质疑问难;还有一部分学生会出现交头接耳,东张西望,答非所问的现象,这些学生不管课下有多努力,给人感觉反而越学越辛苦,越补越糟糕。两部分学生形成对比鲜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笔者认为,归其根本,是学生听课习惯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第一要素就是在课堂上认真倾听,正确理解,提高课堂实效,而非心不在焉,天马行空,事倍功半。

(二)会听善思

语文学习,不仅仅是认真听讲,而且要抓住要点,会听讲,善思考。课堂学习是学生与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这个对话过程离不开个体之间的听、说、读、写。有关资料研究证明,人的知识的获得,约有20%来源于“听”,“听”约占人的语言活动的45%,几乎与“说、读、写”的总和相等。故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和应对、表达能力尤显重要。会听不仅仅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道德修养。课堂上,如果你一言、我一语,说的同学满怀激情,而听的同学却心不在焉,这样不会听的学生即使和老师面对面,讲起话来也是牛唇不对马嘴,缺乏针对性,致使语文能力的提高成了空喊口号。

怎样培养学生会听?笔者从三方面进行引领:一是静心。课堂上笔者引领学生耐心倾听,要在同学、老师交流时,保持安静,不打断,不插话,从别人的发言中思考自己是如何想的,为什么会这样,这样对吗。二是冥想。要让学生明确每一次发言的主题与要求,让学生听得清楚,以便有针对性地思考与回答,不能左耳进右耳出,要在每次倾听时,都开动脑筋,质疑问难,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及时记录整理。三是参悟。提出问题后,教师给学生足够思考问题的时间,要有等的耐心,不急于让学生表态,耐着性子,让学生们从不同角度全方位思考,争取总结出全面到位的完美答案。

二、说

(一)口齿清楚、语意连贯

课堂上,笔者经常发现,如果让学生就某一话题进行讨论,他们或三言两语草草了事,或词不达意,信心不足,或语序颠倒,语意不连贯……可见很多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欠缺。如果让他们写下来,你就会看到洋洋洒洒成段成篇的文字跃然纸上。笔者反思了自己的课堂,深深地意识到还是平常缺乏说的训练。课堂上,即使老师妙语连珠,学生只是一味被动听讲,语文素养哪有提高的希望呢?只有师生互动,生生讨论交流,勤于思考,才思敏捷,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养成说话口齿清楚、语意连贯的习惯,会说,才善写,这才是语文学习又一重要策略。

(二)有话可说,说得精彩

语文课堂的学习,是说的课堂。这个“说”是学生的说,是学生作为主角,展示、表达、论辩的课堂。怎样让语文课堂有话可说,说得精彩呢?语文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笔者尽力做到以下五点:一是允许出错。在课堂答问、与老师谈话时,说走了嘴,老师不嗔怪,不讽刺挖苦。二是允许补充。如果突然想到一些原先没认识到的问题,或是听别人发言后,觉得有感而发,可以举手要求补充发言。三是允许修正。如果发言含混,教师可让他补充得明确一些。对自己讲错的话,如果发现有漏洞或有毛病,可以公开修正自己的发言。四是允许质疑。允许学生对教师讲授的任何问题质疑问难,欢迎对其他学生的见解提出质疑,展开辩论,也允许别人对自己的质疑进行申辩。五是允许保留。如对教师或同学的见解持不同意见,则允许他保留,直至想通为止。学生想说、会说、敢说,才会说得精彩,语文课堂才会迸发出生命的活力。

三、读

(一)好读博览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培养学生好读书的兴趣非常重要。爱读书的孩子,一定爱语文学习。而培养好读书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过多阅读要求的提出,效果往往会适得其反,学生会觉得阅读成了负担。实践中,笔者提倡学生读杂书,而且内容越杂越好,只要是感兴趣的书籍都可以阅读,当然思想健康是前提。学生在阅读时,汲取知识的体验和感受是不同的,在学生阅读时,不提过多的要求,在语文课前,或者读书交流课上,交流读书心得和收获,并适时鼓励学生多读书,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即可。

(二)阅读积累

杜甫有句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张志公也说:“古今中外,善于写作的人,没有一个不是肚子里装着几百篇好文章的。”这些话都说明了积累的重要。怎么积累呢?除了好读书之外,还要多读书,善于有计划、有目的地阅读。笔者利用《中华诗词大会》展播活动,激发学生热爱古典诗词的浓厚兴趣。在班级开展诗词比赛,飞花令比赛,开阔了学生背诵诗词的寬度。笔者引导学生多读古人写的诗词歌赋,多读今人写的优美诗文,多读中外精美的小说,还要多读报刊上的时文。在读的同时,要多记,记下精彩的段落和句子,记下名言警句,积少成多,集腋成裘。

(三)边读边思

宋人朱熹曾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涌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这话的意思是说:认真读书要做到三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然而我们很多学生只是用口去读,绝非用心去读,所以掩卷茫然,不知所云。教育实践证明,读书是获取知识的最佳途径,运用多种感官读书则是提高阅读效率的科学方法。

在读书时,笔者要求学生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因为在读书过程中,必然会发现疑难之处,所以就需要学生运用自学符号在书上圈、点、勾、画、批、注。这一过程就是找出难点,扫清障碍的过程;就是深入思考、反复玩味的过程;就是初步领会、有所发现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将阅读带入崭新的境界,学生才能“悟其情,感其理”。

(四)读写结合

语文学习中读写结合是学习与实践的结合。一是可以启发指导学生通过模仿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如仿写,依照文本的写作方法,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进一步体会文本内容,同时达到训练作文的目的,顺利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二是阅读教学中引导体会文本的表达方法,学以致用。

在读写结合训练中,笔者启发学生向文本借“语言”,以提高学生活用语言的能力。一方面引导他们通过品读感悟、摘记积累等方式进行内化,一方面及时给学生创设活用语言的情境,让他们在语言运用的实践中逐步提高语言驾驭能力。读是写的基础,而写则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领悟表达方法。在阅读过程中,笔者有效地设计了写的训练,如续写、补白、改写、扩写等,不为写而写,让写的形式灵活多样,不断提高学生写的能力。

四、写

(一)规范写字,指导得法,持之以恒

中国汉字是世界优秀文化,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认真、规范地书写汉字,使学生养成基本而良好的汉字书写习惯。

1.“八字”口诀和“三指执笔”规范写字

笔者在指导学生书写时,对于坐姿提出“八字”口诀:头正、肩平、腰直、脚稳,要求学生身体每一部位准确到位。对于执笔提出了“三指执笔”法,即大拇指、食指面对面把笔执住,中指的指甲侧面抵住笔杆,大拇指、食指与笔杆形成两个自然的三角,无名指和小指自然弯曲于掌心。

2.指导得法写“靓”字

在练习写字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汉字的结构特点,掌握基本笔画的运笔规律,结合多元化的评价策略,训练学生,持之以恒,从摹写、临写到默写,练就一手漂亮的汉字。

(二)勤观察、勤思考、勤练笔

学习语文,还要会读善写。好文者必是勤于笔耕者。“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意在告诉学生无论课内课外,无论看书听课,都要勤于动笔。课堂上,边读边动笔圈画,可以用旁注、用线段或者符号把自己特别感兴趣的词句标注出来。读课外书时,亦可以批注,在自己的课外书的空白处,一开始是简单批一个词,如“精彩”“太妙了”“不对”之类,以后可以批注完整的一句话,再往后,可以用几句话,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如果兴趣浓时,可以用专门的本子记下自己的所感所悟,画下自己的点滴心情。总之,一定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在写的方面,充分利用文本内容,随机进行小练笔。在课余养成写日记、记随笔的习惯,及时把所见所闻和感想记录下来,哪怕非常粗略、非常简单,都要记录,并定时对学生的记录进行检查、交流、评比,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勤于动笔的习惯。

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教育,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学生要是各种好习惯都养成了,教师的教育目的就达到了。任何习惯的养成都有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筆者相信,只要师生共同努力,一定会让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受益匪浅,乃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参考文献】

朱岩.学习习惯与素质教育——兼论叶圣陶关于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思想[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1997(2).

猜你喜欢
笔者习惯读书
习惯
上课好习惯
老师,别走……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好习惯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