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电影中的反乌托邦多元叙事主题

2018-06-08 09:28杨群秀
戏剧之家 2018年5期
关键词:科幻电影

杨群秀

【摘 要】受西方乌托邦文学传统的影响,科幻电影自诞生之日起就带有浓厚的乌托邦色彩。一个多世纪以来,科幻电影紧随西方文学的脚步,同时又立足于历史与现实,对科技文明进行全方位的反思,逐渐从早期的乐观主义走向悲观主义。反乌托邦电影成为科幻电影的主旋律,这是科幻电影成熟的标志,也是其价值所在。现代科幻电影的反乌托邦叙事主题是多元的,主要包括对科技的反思、对极权社会的揭露和生态主义关怀等方面。

【关键词】科幻电影;反乌托邦;多元叙事主题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5-0011-03

科幻電影的出现要归功于西方的乌托邦文学传统,世界上第一部科幻电影《月球之旅》(1902)就是改编自法国作家威尔斯的《从地球到月球》(1865)和英国作家赫伯特的《第一个到达月球的人》(1901)。早期的科幻电影充满了冒险精神和乐观主义。至20世纪上半叶,工业技术的发展加剧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矛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经济大萧条、二战以及冷战等因素让这个时代动荡不安,人们深感未来社会和世界的不可捉摸,普遍对人性怀着悲观主义,丑陋、堕落和梦魇般的未来世界在文学作品中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出来,乌托邦文学开始走向反乌托邦。科幻电影始终与之保持着同一步伐,反乌托邦主题也开始出现在大屏幕里,1927年的《大都会》是早期反乌托邦电影的第一座高峰。二战后,反乌托邦电影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其关注的对象不仅有科学技术带来的威胁、更有对现实的政治、军事、环境、个人和公共生活的反思。反乌托邦科幻电影“从科学泛滥的角度,批判了人类对科学的过度依赖而造成的异化结果”[1],科技是反乌托邦电影存在的基石,是其他问题产生的客观原因之一。反乌托邦电影叙事主题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即对科技主义的反思、对极权社会的揭露和生态主义关怀。这三种叙事主题往往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一、对科技主义的反思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能实现人的愿望,造福人类;另一方面它又能煽起人类邪恶的天性,沦为个人或利益集团追求欲望的工具,并成为灾难的制造者。正如罗素所说:“整个善恶观念显然与欲望有某种联系。”[2]反乌托邦电影在科学探索背后展开了人性探索,深入到人本性的最深处寻找根源。早期的反科技电影以“科学怪人”或“疯狂科学家”为主题,其原型源于玛丽·雪莱的哥特式科幻作品《弗兰肯斯坦》。1927年,科学怪人首次出现在德国导演弗里茨·朗的胶片电影《大都会》中,影片中的洛特旺拥有不可思议的科学才能,他制造的机器为那个“异托邦”城市带来了活力;另一方面他又沦为个人权利欲望和复仇野心的奴隶,他模仿女主人公玛丽亚的面目制作出一个机器人,煽动工人暴乱,捣毁机器世界,最终导致统治阶级水淹工人居住的地下城。正如这个叫玛丽的机器人叫嚣的一样“让我们看着这个世界毁灭吧”,导演以犀利的眼光看到了蒸汽时代机器对人的摧残和迫害,机器控制着人类,并将人分为两个固化的阶层,虽然他通过善良的富家子弟弗莱德来调停工人与统治阶层的矛盾,但这只是暂时的,因为以逐利为目的的资本家不可能改变其剥削的本质,也不可能捣毁机器世界,因为科技是他们逐利的主要工具。这部产自默片尾声的经典电影,凭借其超前的视觉艺术、宏伟的叙事场面、夸张的表现方式和启示性的宗教隐喻成为反乌托邦电影史上的第一座丰碑,影响着后来的科幻电影。随着好莱坞制片厂制度的出现和发展,美国科幻电影逐渐成为世界电影中心,20世纪三四十年代,好莱坞出品了大量恐怖、悲观和浪漫色彩的疯狂科学家主题电影,包括以弗兰肯斯坦为原型的《科学怪人》系列、《化身博士》和《飞侠哥顿》系列等等,这些电影继承和发展了好莱坞独特的叙事模式,注重特效和情节,但无一例外都隐含着反科技理性的寓意。

21世纪,随着电脑和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及普及化,许多科学幻想成为事实,人工智能也成为可能,并应用到生活中,科幻电影对技术的反思转向个人和公共生活领域。在世纪之交出现了黑客帝国和机器人系列电影,虽然表现方式不同,但都提出同一个问题:未来的世界是人掌控机器,还是机器掌控人?《黑客帝国》将故事设置在22世纪:人类生活在一个由人工智能设置并控制的虚拟世界(Matrix)却不自知,少数人觉醒到这一事实并走上了反抗机器的道路,但最终连反抗也是程序的安排。在一个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人类的位置极有可能被机器替代,这颠倒的世界引人深思:科技发展的最终结果是否已经背离了人类创造科技的初衷。《机械公敌》(2004)是一部认真思考技术发展失控问题的电影。当机器人能全面胜任现实生活中的人的各种角色时,它们不知不觉有了自己的思想,并逐渐摆脱人类的控制。设想机器人若不具备人的道德和情感,由他们统治的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呢?即使机器人有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那么人类又该如何和他们共处呢,人和机器的关系又该如何定义?这部电影的内涵引人深思,但可以肯定的是由机器主宰的世界一定不是人们向往的乌托邦世界。

二、对极权社会的揭露

二战后政治主题的科幻电影透露出消极悲观的色彩:早期的西方文学作品中描绘的自由平等的乌托邦世界已成为美丽的泡影,未来的世界将走向反面—— 极权社会,等待人们的极有可能是一个专制残暴的世界,在那里,思想被控制、行动被监视、言论被监听,被禁锢的个人要么成了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要么彻底被专政和极权洗脑,自由和文明成为古老的神话。这种对未来极权政治的担忧一方面来自于二战时期法西斯在西方的独裁统治和极权专制,一方面是前苏联时期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极权主义是一种政治模式,“极权主义”(totalitarianism)1925年才出现,是法西斯主义的发明。Totalitarianism其词根total即总体的、全面的意思,墨索里尼曾用“总体国家”(totalitarian state)来表达他的蓝图,所谓的全面控制不仅包含在经济生活领域,也包含对个人生活和思想情感的全面控制,科技在这里是重要的控制工具和手段[3]。

电影《1984》(1956)改编自乔治·奥威尔的同名小说,这部小说是“反乌托邦三部曲”之一,另外两部小说是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1931)和扎米亚京的《我们》(1924)。电影中展现的是一个物质极度贫乏,精神被高度控制的极权社会,全体人民的一言一行处于完全的监控之下,就连思想也被监控,人们被要求无条件崇拜从未现身过的“老大哥”,任何反抗的念头都会被思想警察发现,并受到严酷的惩罚。温斯顿是少数清醒者之一,他想要按照自己的真实意志生活,但却被警察发现,在酷刑的折磨下,温斯顿的自我意识和思想被彻底征服,变成了一个“老大哥”和“大洋国”的忠实拥护者。影片中的“老大哥”在公共媒体宣称:“这是我们的土地,一片和平而富足的土地,充满了和谐与希望”。但諷刺的是,统治阶级所承诺的美好乌托邦世界其实是欺骗和虚伪,相反他们把这里的人民领上一条残酷的生活之路。

另外一部根据美国著名科幻作家雷·布莱伯利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华氏451度》(1966)从另外一个角度揭露了未来社会反文明的本质。华氏451度恰好是书的着火点,这让故事和消防员联系起来。消防队员盖伊·蒙泰哥生活在一个禁书的世界,书是一种危险品,一旦被发现都要被烧毁,消防员的任务是烧书而不是灭火,这让这部电影带有强烈的反讽意味。这个虚拟出来的世界被一面墙壁大小的屏幕统治着,这个屏幕可以妨碍任何形式的阅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象征着思想和进步,烧书其实就是阻止人类自由思考和获得真理的行为。与此相似的电影还有《撕裂的末日》(2002),影片中统治者销毁一切艺术和文艺作品,并辅以药物注射来消除人的情感,因为情感被认为是引起战争的主要原因。随后的电影《V字仇杀队》(2005)中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不惜制造各种公共灾难,而后又以救世主的形象化解这些危机以骗取民众的信任,以便固化他们的思想,维护其独裁统治。

正如哈耶克所说:“事实上,一切独裁极权统治,无不以或多或少的程度利用此说(新自由)以掩饰现实的丑陋和严酷,且把大众的注意力引向理想的未来,而忍受目前的蹂躏。”[4]在反极权的电影中我们总是能看到独裁者通过技术和宣传欺骗、蒙蔽大众,使他们相信自己所处的世界是乌托邦世界,实际上却是反乌托邦世界。极权主义是现代性的产物,以往的任何极权都不太可能大规模控制某个城市或地区的人们的思想和活动,但随着科技和媒体技术的发达,这种统治却成为可能,从这个意义上看科技成为助纣为虐的工具。

三、生态主义关怀

近三十年来,生态乌托邦电影呈现上升趋势,它们从不同角度关注环境问题,包括水、空气、核辐射、物种灭绝、全球变暖、能源短缺、自然灾害等等。科幻电影通过环境问题来探讨人和自然的关系,工业和技术的发展给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了无法弥补的伤害,人类的自大和贪婪是根本原因。所以在生态主义看来,人类应对自然心怀敬畏,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意识的觉醒总伴随着焦虑不安和对未来生存环境的恐惧,于是电影成了释放这种焦虑和表现这种恐惧的最好方式,它将一个个可能发生的、最糟糕的反乌托邦世界呈现在观众面前,造成视觉和心理上的双重冲击,使人们在享受毁灭之美的同时又不得不担忧现实的生存环境,所以这类电影也被称为“生态启示录电影”。

科幻电影对生态的反思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全球气候变化、能源短缺、污染。这三个现象导致了各种生存危机和地球灾难的出现。首先,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最早反映在电影《未来水世界》(2005)里,影片中由于气候变暖南极冰川融化,海洋平面上升,地球的大片陆地被海水淹没,剩下的人类世代生活在浮岛上,陆地如同伊甸园般只存在神话故事里,陆地文明深埋在海洋深处,成了远古时期的遗址。今天的文明已失落,人类却并没有抵达梦想中的乌托邦,反而陷入深渊。最具代表性的电影当属2005年的《后天》,气候变化导致冰河世纪瞬间来临,让人防不胜防,就是这种没有心理准备下的突发状况才会对观影者的心灵造成巨大的震撼。这部电影成功地让全球影迷及其他领域的人士自觉思考环境问题,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其次,关于能源问题的经典电影当属2009年创下票房纪录的、史诗般的《阿凡达》。故事发生在2154年,地球资源也被耗光殆尽,科学家将目光投向遥远的潘多拉星球,因为那里有丰富而宝贵的“U”矿石,能帮助地球人度过能源匮乏的难关,但对于这个被掠夺的星球来说却是浩劫。男主角杰克由最初的入侵者转变成反抗者,他联合其他星球部落将人类驱逐出潘多拉星球,最终守住了那片美丽神奇的土地。电影情节虽然老套,但是电脑特效制作出来的潘多拉奇异美丽的风光对观众来说绝对是一场视觉上的盛宴,这个异域星球也许就是人类幻想中的乌托邦。这部电影警示人们能源耗尽是地球人无法逃避的问题,非正义的掠夺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在人们能想到用以替代的新能源之前,也许减少能源耗损,回归自然才是出路。最后,环境污染主题的电影是生态电影中最常见的,包括水源污染、采矿污染、核污染、空气污染、空间污染等。2013年的科幻电影《极乐空间》里,地球生态遭受毁灭性的破坏,已经不适合人类居住,权贵阶级迁移到空中的极乐世界,剩下的穷人则在地球上苟延残喘。遭受严重核辐射的麦克斯想方设法想要去极乐空间治愈自己的疾病,等待他的是两个世界之间的对抗和战争。2006年的《汉江怪物》则模仿美国电影模式,创造出因水污染而变异的吃人怪物。不管什么样的污染题材的电影,里面都蕴含着一条真理,即所有的恶果都是人类私欲和自大造成的,也必然承担起这些后果。

生态科幻电影反映出西方文化传统中两种对立的心态:回归自然与征服自然。[5]人类把自然看成索取和利用的对象,这决定了电影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紧张的、疏离的、对立的,也造成了人类征服和掠夺自然的思想、文化、经济、科技、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模式。同时,生态电影也向世界发出“生存还是死亡”的警告,毕竟迄今为止地球才是人类唯一栖息的家园,若失去了家园,人类该何去何从?

四、结语

20至21世纪的反乌托邦科幻电影的流行说明西方电影经历了一个从美妙幻想到幻灭的过程,但也可以把它看作是乌托邦的进一步发展。无论是乌托邦还是反乌托邦电影都离不开科技的发展,高科技的特效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感官体验,这是最直接的审美体验,但值得注意的是科技只是科幻电影叙事的外在框架和背景,电影的核心应该是隐含其中的人文关怀和现实关注,即电影的叙事视角的深度与广度。所以一部优秀的科幻电影应该两者兼顾,既有艺术欣赏价值,又有思想内涵;既能带给观众视听觉上的享受,又能洗涤人心,让人类反省自身,警惕未来困境,只有这样,科幻电影的价值才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刘丽霞.反乌托邦文学的后现代价值取向[J].学术交流,2014(04).

[2]罗素.宗教与科学[M].徐奕春,林国夫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40.

[3]朱龙春.父权意识的铭写——反乌托邦电影及其性别意识形态分析[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16.

[4]哈耶克.到奴役之路[M].殷海光译.桂冠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0:16.

[5]李小青.永恒的追求与探索——英国乌托邦文学的嬗变[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164.

猜你喜欢
科幻电影
科幻电影里的液化机器人要来啦?
科幻电影“俗套”中暗含的立场与前提
科幻电影:人类对未来的幻想与忧思
意聊
科幻电影五问
《流浪地球》能否开启中国科幻电影元年?
不就一部科幻电影吗,为何要等十九年?
多个世界与自我——论西方科幻电影的两个叙述之维
华语科幻电影中的“伦理性”想象
浅析科幻电影《星际穿越》字幕翻译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