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察冀边区的青年抗日先锋队

2018-06-08 03:42陶诗秀
文史月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先锋队冀中民兵

陶诗秀

青年抗日先锋队的创建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以30万兵力由北向南沿交通线推进,妄图速战速决,灭亡中国。华北一些重要城市相继失守,散兵流匪趁机作恶,汉奸到处造谣,搅得人心惶惶。

在华北战场一片混乱之际,聂荣臻等率一一五师开赴晋东北,自1937年秋冬至1938年底,相继创建了北岳、冀中、平西、平北、冀东抗日根据地。随着根据地的开辟,八路军、工作团于所到之处,袭击敌占城市,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实行减租减息,改善人民生活,推行合理负担,发动组织群众支援抗日前线。在各级党组织领导下,华北人民先后建立了战地动员委员会(半政权性质的组织),组织了农民、工人、妇女、青年抗日救国会。青年抗日先锋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建立起来的。

1938年6月7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加强战区青年工作的指示,指出战区青年工作的中心任务是建立青年半武装及武装组织。同月,彭真、黄敬同志在晋察冀省委组织会议上,布置了建立青年抗日先锋队的工作。

6月16日至18日,晋察冀边区第一次青年代表大会在五台石嘴召开,选举齐一丁为晋察冀边区青救会主任、许世平为青抗先部部长。1939年下半年,在阜平东庄成立了晋察冀边区青年抗日先锋队总队部,许世平同志为青抗先总队长。当时,北岳区的阜平、五台、平山、定襄、孟县、繁峙、灵丘、曲阳、来源、蔚县、唐县、完县、定县、行唐、灵寿等县都组建了青年抗日先锋队。冀中大部分县的青救会、青抗先也先后建立起来。到1940年,仅北岳、冀中两区即有青救会会员60万人、青抗先队员30万人。

临战前的训练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使我方有了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广阔战场。日本侵略者没有料到在其后方受到八路军等人民抗日武装的频繁袭击,因而对晋察冀根据地恨之入骨。

1938年秋,日军开始施行“南取广州、中攻武汉、北围五台”的作战计划。自9月20日起,日军依靠四周铁路,以5万兵力对五台山和冀西山区大举围攻。1940年,日军又集中了5个师团、6个混成旅,连同伪军共7万兵力对北岳区展开规模空前的大扫荡。次年秋,敌人再次集中优势兵力对以阜平为腹地的北岳区进行了所谓“铁壁包围战”、“铁脚闪击战”,企图一举消灭我晋察冀边区的指挥机关和主力部队。1942年,敌人对冀中根据地进行了更加残酷的大扫荡,同时对边沿地区进行“蚕食”和开展“强化治安运动”。敌人所到之处,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许多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惨遭杀害。

1940年4月6日拂晓,汉奸张学孟带着500多敌人包围了望都一区柳陀村,把2000余村民用枪逼到一座大桥边。张学孟从人群中拉出59名青年,带到了望都县城。敌人用钢针刺进青年妇女的乳头,用碎玻璃瓶子在青年们的肚子上搅拧,对他们进行惨无人道的摧残。但这些青年咬紧牙关,没有一人屈服,没有一人供出村里的党员和干部。最后,敌人把他们押到城南张家庄村边的麻家坟,把他们捆在树上,扒光衣服,用刺刀穿、用开水浇、用麻绳绞、用钢针刺心……青年们高喊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汉奸卖国贼”、“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一个个倒在血泊中。当年所流传的《柳陀惨案之歌》,记录了这一页中国青年英勇斗争的历史。歌词写道:

好一个柳陀村,好一个抗日的人民!不管他多大的痛苦,杀不了抗日的心。就在那四月六日夜,敌人包围了柳陀村,捉去了干部和群眾,男男女女一大群。又是烙铁烙,又是钢针刺心,没有一个人屈服,没有一个人变心。要做个真正的人,就要拥护八路军。敌人的毒刑狠,他们的口更紧,你能使河水倒流,也奈何不了他们!

5月16日上午,他们英勇地牺牲了,晋察冀会永远记住这59个人。

大汉奸张学孟在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抓获。当年10月,在唐县城东召开了望都、唐县两县的万人大会(因张在唐县亦有血债),由望都县县长王进仁当场宣判罪大恶极的张学孟死刑,就地枪决,为死难者报了仇。

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晋察冀边区人民被敌人杀死37万余人,被敌人抓壮丁50余万人(其中绝大多数是青年)。敌人的残酷屠杀不仅没有吓倒边区青年,反而更加激起了他们的斗志。青年抗日先锋队和边区军民一道投入了激烈的反扫荡、反围攻、反蚕食的斗争。

青年抗日先锋队组织起来的时候,武器大多是大刀片、红缨枪、土枪、土炮,而且不少是自己造的。为了使每人都有一件武器,青年抗日先锋队动员大家收集碎铜、碎铁,组织起打铁合作社,生起火炉,打造大刀、长矛和土枪,打铁之声当时到处可以听到。随着斗争的日益开展,青年抗日先锋队积极配合主力作战,并从主力部队那里得到了不少缴获的战利品,加上队员们也不时亲自从敌人手中缴来武器,从而使青抗先的装备得到更新,队伍逐渐壮大起来。

青抗先队员的训练在初建时多是以村为单位的。在沙滩或打谷场上,一队队青抗先队员迈着整齐的步伐,唱着队歌,扛着鲜红的队旗认真地进行操练。大家从“稍息”、“立正”学起,练习卧倒、刺枪、劈刀,以及向山头冲锋等。

每逢“五四”青年节,青抗先都举行以区为单位的大检阅。1939年和l940年的夏季,还举行了青抗先大露营的活动,露营的时间十天半月不等,主要是把队员集中起来,进行较大规模的集体训练。训练时,队员们头戴草帽,身背背包,手持武器,在密林中、在山岗上、在河流边,学打伏击、察敌情、送信件、扛担架。大家在一起,讲青抗先的任务,讲抗战的故事,唱救亡的歌曲和青抗先队歌;有时青抗先还和当地驻军联欢,请部队干部上军事课,演练夜行军和摸敌营。在集训中,队员们学会了射击、埋地雷,营地距敌人据点很近的队员,则真正参加了实战。

青春在战火中闪光

青年抗日先锋队最初参加战斗时,大多是与民兵一起帮助主力部队了解敌情、侦察地形以及送饭、送水、运伤员等,有时也担负为部队作向导,组织村民转移,实行坚壁清野,掩护群众抢收的任务。青抗先就是由配合部队作战到独立进行游击战,由参加小战斗到大规模参战,而逐渐锻炼发展成为边区对敌斗争不可缺少的一支有生力量。当年,青抗先采取的重要对敌斗争形式之一是破击战。

1939年,敌人实行“强化治安”、推行“囚笼政策”,强迫群众修公路、挖壕沟、筑围墙、建炮楼,企图分割、封锁我抗日军民,达到逐步消灭抗日力量的目的。如敌人对冀中平原扫荡以后,在约6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建碉堡1753个,挖封锁沟8373公里,修铁路1539公里、公路15166公里,并且将交通线近旁的房屋、高杆农作物等尽数平毁。在这种情况下,青抗先带头对敌展开以捣毁敌人交通线和通讯网为主要目标的破击战,在这场破铁路、割电线、炸桥梁的特殊战斗中大显身手。

当年,冀中献县的几名青抗先队员,将自制炸药装入箩筐,在火药上插支引燃的香,箩筐上绑好纵横交叉的长竿,趁夜色放入河中,让其顺流飘向敌人守卫的商家村桥。当箩筐飘近桥边,长竿即被桥墩所阻,待香一经燃尽,筐内炸药突然爆炸,转眼之间便毁掉了这座桥。守桥的敌人惊慌失措,怎么也搞不清桥是怎么被炸的。

冀中区青年爆破能手李寿江,在当青抗先队长期间买了把虎头钳,专门用来破坏敌人公路上的电线。他在地里干活看到公路上没有敌人时,就飞身上路,爬上电杆,剪断电话线,把线一圈圈地缠在自己身上,背到田间,扔进井里。敌人派电话兵刚刚修复,他又伺机割断,弄得敌人无可奈何。一年下来,他把割来的几斤电线交到区政府,受到上级的表扬,群众都热情地称他为“铁丝大王”。又一年,他带领一个青年破线组,既割线又锯电杆,有时卡断新电线。换上非金属线,使敌人找不到电话不通的原因。有时,他们还把电线头埋在公路上与地雷连接,使敌人多次被炸。就这样,敌人修,我们破,直到日本投降,安国至定县公路上的电话线也没有通过几天。

战斗从零星的个人破袭,发展到大规模的集体破袭,各地的青抗先组织都参加了配合部队破坏铁路的任务。曲阳县组建了一个由青抗先和模范队700多人参加的民兵营,县武委会副主任杨涛为营长,县青抗先队长张李明(即张群)为副营长,率领大家配合部队破坏平汉路定县至新乐段的铁路,仅用了半个月就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据统计,仅北岳区青抗先队员到1940年时即破坏敌人公路数万公里,破坏桥梁53座,割电线15825公斤,破坏电杆4250根,扒铁轨5185根。冀中区在百团大战时还组织了民兵35万(包括青抗先队员)配合部队对北宁路、津浦路、平汉路进行了大规模的反复破坏,历时达一个月。九分区的民兵在部队掩护下,三天内就破坏了保定至蠡县、保定至任丘、高阳间的公路,并炸桥6座;六分区的深县、衡水地区也组织民兵、青抗先2.7万人对德石路地段进行了大破坏,破坏铁路30公里,炸断桥梁7座。

开展地道战、地雷战也是冀中人民的一个创举。

在平原地区,人们开始是为了单纯的隐蔽而挖洞藏身,并没有想到利用地道来打击敌人,后来才发展到各家挖通、全村挖通。甚至数村之间挖通,并提高了洞内的防水、防火、防毒等功能,逐渐由被动的隐蔽转移,改变成主动利用地道打击敌人。为此,人们创造了各种巧妙隐蔽的进出口,以及防止敌人入洞的翻板、陷阱等。许多地道还与地面建筑物相连,在有利地形留有射击孔、拉雷孔,与高房工事连成一片,形成了地下地上、村内村外都能打击敌人的战场。

结合利用有利地形广埋地雷,以大量杀伤敌人,是边区人民对敌斗争的又一大进步。开展这一战术较早的有高阳、河间、任丘、定县、清苑、新乐等县,以后晋县、无極、深泽等县也相继开展起来。他们依赖地道、高房工事与地雷爆炸,组成了坚强的战斗堡垒,十分有效地打击了敌人。当时,深泽县的宋庄、白家庄,定县的赵户村都是以少胜多、以弱制强,巧妙杀伤敌人的堡垒村。

地雷战是在1939年冀中区人民反扫荡中首先创造的。安国县的东赵、西寇两村的青抗先首先将地雷埋在公路上,用以炸毁敌人汽车,杀伤敌人,而后经过推广、提高渐次形成了爆炸运动。仅1940年到1941年冀中反扫荡、反抢粮时,就炸死敌人400多名。新乐县有名的爆炸大王李混子还创造了母子雷、化学雷、触发雷等,曾大量地杀伤过敌人。爆炸英雄李勇,更是全边区闻名。李勇是阜平县五丈湾青抗先的队长兼民兵中队长。在1943年秋季反扫荡中,他创造了地雷战同麻雀战相结合的灭敌方法,以三枪击毙三名敌人,两颗地雷炸死炸伤敌人33名,创下了毙伤敌人最多的地雷战战例。晋察冀边区曾通令嘉奖他领导的游击队,中共北岳区党委向五丈湾党支部发了鼓励信,号召全区开展李勇式的爆炸运动,阜平县青救会还授予李勇“模范青年”的光荣称号。

1943年秋,青抗先得知驻曲阳灵山之敌要进山扫荡,娘子神乡的青抗先中队长张登科指挥民兵27人(多是共产党员和青抗先队员),在民兵队部门前布下了地雷阵,取名“口袋阵”,只要敌人一钻进去,就会四面开花。阵势摆好后,由刘胜财、刘振鸣带领几名民兵,向正在附近宋家庄烧杀抢掠的敌人打排子枪,把敌人引过来。敌人进村后,并未找到人,只见民兵队部内桌椅凌乱,误认为民兵没来得及收拾就逃跑了,就大意起来。正当敌人得意之际,在井边饮马的伪军踩响了地雷。只听“轰”的一声巨响,几名伪军就上了西天。日军见此惨状,四散逃窜,又踩响了一连串地雷。一时间,敌人被炸得鬼哭狼嚎,血肉横飞,有的日本兵的大腿飞上了房顶,有30多具尸体倒卧在民兵队部门前。就这样,全村各处埋下的150多颗地雷都发挥了威力,炸死炸伤日军90多人。

与此同期,到曲阳县韩家峪扫荡的敌人也遭到厄运。日军窜到地里拔白菜,弯腰一提便是一声巨响;进村后一推屋门,便掉下一颗响雷;一搬锅,连锅带人炸个粉碎;铡草喂马去搬铡刀,一下被地雷送上西天;拿绳子到井边打水,又拽响了一颗……气得日本兵高叫:“大大的有雷!”这个地雷阵就是韩家峪青年孟景山布下的。

当时,敌人出来扫荡,处处挨炸。有一次敌人来到阜平城,见到街上放着一面鼓,上写“中队部”三个字,刚要打鼓集合人便被炸死了。敌人用担架去抬死尸,一伸手担架又响了。日军见路边竖着一个草人,上写“小儿长得壮,站在大道旁。鬼子欺侮我,叫他见阎王”,气得怪叫一声“八格牙噜”,举枪便刺,地雷一下又把他送去了阴间。

边区青抗先队员神出鬼没地袭击敌人,他们布下的地雷阵,使敌人每逢出来扫荡都有草木皆兵,“一去不复还”之感。

1942年5月,敌人在冀中安国附近修了12座炮楼。每逢集日,日军总是出来抓人、抢东西,先后杀害了当地群众500多人。忍无可忍的安国青年刘通组织起秘密小队,与敌人展开了斗争。有一天,他把曾杀害过我区长和两名队员的汉奸王××捉住了。为杀一儆百,他们处决了这名汉奸。刘通小队配合部队围攻敌人的炮楼,打死12名敌军,使残敌被迫撤走。刘通小队还曾远征保定城,他们白天秘密隐蔽在城墙下的防空洞里,待深夜潜入敌人侦察所,趁敌人熟睡之际夺走六支步枪,搅得保定的敌人不能安生。

平山的贾玉,是位23岁的青年,在平山县赵家村当游击小队长。1943年反扫荡中,他率领游击小队频繁出击,打死敌人10名、打伤敌人12名。一天,敌人包围了陈家院,贾玉带领队员与敌激战,打死敌人3名射手。而后,贾玉与两名队员又绕到敌人背后,占据了制高点,用火力压制住敌人,迫其后撤,保住了300多名村民的生命安全。

曲阳县韩家峪青抗先小队长孟庆生,在敌人扫荡阜平时,得知敌人汽车25辆要由党城开往阜平。于是,他带领5名队员,各携4枚手榴弹,埋伏在敌人必经的喜峪村西石岸下。待敌人汽车队开到近前时,手榴弹飞向敌人,当即炸毁了两辆汽车,随着第二批手榴弹投出去,又有两辆汽车开了花。事后查明,这次战斗共炸死敌人9名,炸伤敌人16名,并炸毁机枪一挺,有效地阻滯了敌人车队前进,打击了扫荡阜平之敌的气焰。

日本侵略军深深陷入了人民战争的天罗地网。驻冀中深县西蒲疃据点的一名日本兵,名叫田中,他在1941年写的家信中有如下一段话:

“天上是浓浓的浮云,脚下是蔓蔓的野草,北支那的一切都是这样荒凉阴森啊!然而,就在这荒凉阴森的境地中也不允许我们随便浏览。我们没有一个人敢随便行动。前天刚来一位小队长宫术,他不信服支那人的蛮悍,竟敢一人在村外巡逻,结果被村外的支那人可怕地杀死了,前几天维持会的一个中国朋友到街上买东西,也被支那人捆走了。他们蛮悍的支那人时时包围着我们。他们不是八路军就是普通民兵,最耻辱的是他们竟敢伏在道口里向我们大骂,我们反而不敢出来……征服支那已经四年了,可是我们征服的只是一座一方丈大小的碉堡,除此之外每一寸土地都不是安稳的。我不能再往下写了,外边的支那游击小组、青抗先又和我们捣乱来了……”

敌人的这封信,真实地写出了当年活跃在晋察冀边区的青年抗日先锋队的威力。在八年抗战中,青年抗日先锋队为保卫祖国,保卫边区,彻底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作出了很大贡献。他们的英雄业绩,将永远铭记在人们心中。

猜你喜欢
先锋队冀中民兵
大同市文联、市文艺创研中心党员先锋队下沉社区疫情防控
贺河北桃花节
冀中地区发展雪花梨种植促进乡村游
彰显高校师生党员先锋队特性的路径探析
首都机场爆炸者冀中星
试论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
主动适变,积极进取
飒爽英姿女民兵
“民兵”一词的来历
“山东青年”注意民兵建设的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