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风依旧保平堡

2018-06-08 03:42刘媛
文史月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保平太宗李世民

刘媛

保平堡是明大同镇的军事堡垒之一,属阳和道新平路。根据《三云筹俎考》记载,保平堡为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土筑,隆庆六年(1572年)包砖,周长1里3分有奇,高3丈5尺。保平堡和附近的桦门堡、平远堡、新平堡、瓦窑口堡,由于地处一道早期修筑的长城之外,统称为“墙外五堡”,五个堡垒相互策应相互依托,构成了第一道防线。其后又在这五堡之北、之西沿着山势修筑了另外一道长城,构成了第二道防线。保平堡作为明朝的军营,曾经屯兵321名,由守备带领,守护7里5分的边墙、边墩18座、火路墩11座。《宣大山西三镇图说》记载,保平堡“内平胡墩极冲,通大虏。边外腰大山等处,酋首五路台吉等部落驻牧。本堡建在山后,嘉靖三十七年虏由此入犯,势甚危急,赖有新平、平远应援,幸无大害。惩前儆后,戒备何可一日不严慎哉?”可见驻守在这里的将士曾经为保家卫国日夜悬心,更面对过刀光血影惊心动魄的恶战,但是如今这一切喧嚣都彻底消失,后人只能凭借着故纸堆里的记载,站在寂静的遗址前想象了。

保平堡建在海拔1255米的山坡高处,朝东仅开一门,瓮城、月城遗迹明显,墙体早已经全部坍塌。堡墙的包砖都被剥落掉了,土夯墙也有大段破损,但整体仍然坚持当年的规整。砖券堡门洞大致完好,其上石质匾额尚存,刻有硕大的繁体“镇云”两字。

今天的保平堡空寂一片,当年的居民全部迁移走了。《天镇县村镇简志》记载,“堡内建庙12处,有龙王庙、奶奶庙、罗汉庙、佛殿、观音庙、城隍庙、真武庙、玉皇阁,城门上及城外有关帝庙等。堡西砖塔一座,堡东门外有房舍、窑。”由此可见,保平堡曾是一处保障完善的城堡,但是如今里面已经全无人烟,小块的空地上被种了马铃薯,残垣断壁也都坍塌,到处都是残破的石器以及残瓦、碎砖。但站到高处,就会发现这里视线非常宽展,堡墙陡立,马道通达,边墙蜿蜒,烽燧突兀,周围梯田层叠,天高地阔,长空中不时有鹰隼掠过,一派山河苍茫壮观景象。

护墩是保平堡至今独有的风景。保平堡四周修有护墩,通往远处长墙的马道边也有护墩,都是土夯而成。几百年过去了,岁月在改变了它的作用之后,进而又开始改变它的形状,可是它们依然挺立着。其中堡外东北角的一个望墩的形状很有意思,无论是耸立的姿势、顶头的模样、稍靠上侧面位置的环沟,都酷似一茎勃起的雄壮男根在顶天立地着。长城的每个部分,因了最初赋予它的军事责任,而一直呈现出一种坚硬与强悍的姿态,可以说长城本身就是一种阳刚的图腾,岁月如此雕琢保平堡一个护墩的形状,且如此地惟妙惟肖,就是佐证。

保平堡原住着一个村子几百口的人,但许多年来,他们一直生活在严重缺水的状态中,靠传统人畜到杏园窑沟的河里汲水。新中国成立后为解决吃水困难,政府想了不少办法。20世纪60年代初配备了水泵引河水上山,不久废弃。70年代又建二级扬水站,把河水提到堡东蓄水池,供人畜饮用。后来也废弃了,村民们仍然到沟内驮拉运水。80年代,政府将该村落整体搬迁,村落“逐水而居”,整体海拔由1245米的坡顶降落到了海拔1185米的河沟漫滩上。

保平堡附近还有一个空无一人的长城军堡遗址叫桦门堡,修在了海拔1736米的山顶上,该堡 “设在山坪,列垒而居,势甚孤危,然自立此堡,戍守有人,斥堠接警,虏不敢南下而牧,故款后增设,亦扼险之要地也。边外兀慎朝台吉等下守口夷在发放牌插沟、明暗倘不浪羊羔素等部落在旧榆林县各处住牧,若虏犯瓦窑,此必由之道,防御之计更宜慎矣。”据《读史方舆纪要》载,此堡为明万历九年(1581年)设,万历十九年(1591年)增修,周不及一里,有砖券城门,宽9米,高约6米。在此驻有操守,带领着兵士297名,分守长城9里,边墩18座,火路墩3座。明大同镇的城堡绝大部分都曾包砖,绝大部分在上世纪中期被拆掉了包砖挪作他用,而桦门堡是几乎唯一“零件齐全”的例外,门与墙齐全,包砖都在,基础石都在。尽管四百多年的风雨使城墙部分坍塌,甚至部分包砖整体坍塌,成堆的整砖中长满了杂草,但是好歹都还在原地待着。

这里绝少人烟,风光极好,尤其突出的是罕见地草木繁盛,生态状况明显好于周边地区,夏天到处郁郁葱葱,花香阵阵,山泉潺潺,草虫唧唧,空气也是格外香甜,为徒步爱好者心中的“秘境”。桦门堡的美名自古有之。《天镇县志》1997版870页有一个词条,名叫“樺岭朝云”,说的就是这里。桦岭位于县城北二郎山北,雨后,时有云霞半山。山腰有三圣祠,山顶筑有桦门堡,且桦山郁郁,故名桦岭。祠后有泉水一池,不涸不盈,相传朝云浮其顶,暮降雨。有“岭云朝起三川望,坐雨夜来百室欢”之誉。

这里还有一个民间传说,是关于唐太宗李世民的。李世民行军到桦门堡附近时,车轮陷入泥潭急需人帮,唐军来到附近村庄连喊数声,过了好大一会儿也叫不出能帮忙的人,只有一少妇开门出来,挺着大肚子斜依门框,目光迟滞,呆立不语,李世民苦笑着随口而出:“真乃瓷魁也!”如今成了当地的歇后语。“瓷”在当地方言中读“子”音,意思是(眉眼、神色)很不灵活,例如骂人的话“瓷眉行眼”,意思是不识眼色、太不灵巧,形容人愚笨拙傻。“魁”等同于“傀儡”,“呆滞”的意思。

太宗李世民率领将士们继续前行,走在前面的侯君集发现一条狼跛着腿跑了过来,正准备搭弓放箭时,被太宗制止住。只见那只狼拖着一条腿目视大队人马,非但不急于逃走,而是蹲在地上,头朝天空嚎叫数声。太宗正纳罕野狼嚎叫是何道理?房玄龄勒马来到太宗近前耳语了一番。说话间,那只受伤的狼已逃得无影无踪了。太宗定睛看了看四周,坚定地说:“无大碍!继续前行!”还按计划行程来到了桦门堡。当太宗登上堡顶极目远望,好一派边塞风光,大雪无垠,朔风扑面,城堡连牵,墩台点缀,顿觉神怡非常。兴之所致,赋诗一首,这就是著名的《饮马长城窟行》:

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

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

迥戍危烽火,层峦引高节。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寒沙连骑迹,朔吹断边声。

胡尘清玉塞,羌笛韵金钲。

绝漠干戈戢,车徒振原隰。

都尉返龙堆,将军旋马邑。

扬麾氛雾静,纪石功名立。

荒裔一征衣,灵台凯歌入。

当时派驻在桦门堡上的将领是张士贵,他得到太宗要来桦门堡的消息,就暗起异心,图谋在宴席间刺杀太宗欲取而代之。这一切都被房玄龄看在眼里,他说李世民遇狼的征兆就是张士贵有反心。这场谋反战事的输赢就因了一匹狼提前警示而大局已定,张士贵自然惨败。

张世贵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史书里的他并不是反面人物。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张士贵在民间的名声不太好,有一个传统剧目叫《薛仁贵征东》,在民间广为传唱,剧中给了张士贵一个很荒谬的结局:张士贵要造反,图谋杀掉李世民自立为帝,但是阴谋失败了,最终被尉迟敬德用鞭打死在午朝门外。其实,真实的张士贵善终于唐高宗显庆初年,死后不但被追赠为荆州都督,还和唐初大功臣秦琼、程咬金、尉迟敬德、李绩、李靖等一样,获得陪葬昭陵(唐太宗墓地)的殊荣。至于张士贵何以从一个大忠大勇的真实李唐战将,在小说中演变成大奸大恶弑主谋位的大奸臣,以及唐太宗《饮马长城窟行》到底是在哪里写的,则有待于史家去考证。许多年来一直到今天,桦门堡、保平堡依然是少为人知的地方。《三云筹俎考》所载明大同镇72城堡遗留到今天,有大同市、朔州市这2个市治,县治有12个,乡治有7个,村治最多,达45个。完全搬空无人的有6个,包括保平堡和桦门堡。天镇是名副其实的“边城”,明大同镇72城堡中天镇就占了8堡一城,有着极为壮美的长城风光。今天的大同长城已经失去了其军事意义,而环绕着晋北地区的边墙和星罗棋布的城堡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仍然有着重要的影响。

猜你喜欢
保平太宗李世民
好人范保平
三张纸条
肱骨良臣魏玄成
皇帝不能玩权术
曹保平被命运选中
以诚相待
太宗纳谏
敢于说真话的王珪
英武太宗亦多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