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媒”“融媒”环境下新闻传播本科教育改革初探

2018-06-11 04:44吴敏苏郑锦强
教育传媒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本科教育新闻传播创新

吴敏苏 郑锦强

【内容摘要】近年来,我国的新闻传播院系正在努力调整本科教育的培养策略,以适应媒介环境发生的变化,培养符合业界需求的人才。本文梳理国内各新闻传播院系现行培养方案中的创新做法和探索,结合具体案例,并对未来发展方向做出展望。

【关键词】新闻传播;本科教育;改革;创新

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趋势下,传播者、传播工具等传播要素都发生了本质性变化,当前形势下的新闻传播已不再是过去单向的传播模式和舆论格局,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是传播者。这就要求我们重新观察当前的媒介环境、重新探究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规律、重新思考新闻传播工作者的基本条件和要求,进而重新反思新闻传播教育的本质和方向。

一、经验性与规范性:“众媒” “融媒”环境下的新闻传播教育新要求

媒介环境是媒介与社会在过去长期的信息传播和人际互动中逐步形成的。媒介并不是完全中性的,媒介环境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无形的巨大的影响力。媒介环境学认为,传播技术并不是单纯地加入到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而是会对社会和人类文化产生巨大影响。传播者生活在一种环境中,这种环境根本影响了人们互动的性质,从根本上影响了被传输或交换的信息的意义。①

当下的媒介生态正发生两个深刻的变化:一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众媒”时代。传统的以组织机构为主体、单向的、垄断性的大众传播格局正被以个人和组织为主体、双向的、开放性的“众媒”②传播格局所替代。由于互联网的赋权,一切个人和组织被自由连接,成为传播中的结点,前所未有地具有生产和分发信息的能力,堪称“媒体”;二是不同媒介之间的边界正变得模糊,呈现“融媒”趋势。从物理属性上来说,文字、声音、图片、影像等被越发综合地利用。从载体上看,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越发演化为一体化的新闻传媒集团。

在“众媒”“融媒”环境下,媒体的竞争往往就是新媒体人才的竞争。谁拥有新媒体专业核心人才,谁就在信息传播领域占据有利地位。在这种情况下,高校要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新闻传播工作者,其新闻传播教育就不得不更新理念、更新教材、更新课堂。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柳斌杰曾指出,我们应当彻底摆脱“解经释典”的经院主义、教条主义的新闻教育体系,彻底摆脱“技术至上”的实用主义、自然主义的西方新闻传播教育体系,而要开拓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新闻理论和实践经验为基础的中国特色新闻学教育体系。

新闻传播院校是为媒体提供高质量从业者的重要来源地,在“众媒” “融媒”时代,传统的新闻传播教育已显现出不适应时代发展的弊端,在信息更加多元、复杂、无序且行业竞争激烈的当下,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一是传统新闻教育重点观照理论、历史、实务三方面,更多侧重史论,而与现实实践脱节,这使得毕业生进入媒体后多需“回炉重造”;二是媒体对复合型和专业型人才的强烈需求与新闻院校培养的偏重于“文科人才”供给之间供求脱节,“众媒”和“融媒”时代社会热点的转换更加频繁快速,要求从业者能够快速适应多种情境及拥有多样的知识储备;三是新媒体对信息技术的依赖日渐增强,内容与技术的结合形式更加多样化,但“内容为王”的传统新闻教育未能与多样化的新闻实现形式有机结合,新闻院校毕业生对内容与技术的结合能力掌握不足。

正因此,有学者认为,以传播学的“经验性理论”来改造和升级新闻学的“规范性理论”,是新闻传播教育内容改革的有益路径。新闻学“规范性理论”中关乎真实、客观、准确的“专业主义”圭臬需要坚守,新闻业的独立性和公共性需要去维系,但传播学“经验性理论”中认知现实规律、把握传播特点等知识体系在新闻传播教育中亟待强化。只有这样,培养的学生才有可能既有对“规范”的守望,又有对“经验”之掌握。其实,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变化,不仅是一种传播工具的变化,更是一种传播理念的变化,一种更接近大众传播本质的变化。

在新聞传播教育过程中,课堂应该传播什么内容?学生应该掌握什么知识和技能?“经验性”+“规范性”的模式可以成为新的尝试,复合教育和融媒实践渐成趋势,而不再是单单的新闻传播理论的学习和新闻采访技能的培养。近年来,我国的新闻传播院系正在努力调整本科教育的培养策略,以适应媒介环境发生的变化,培养符合业界需求的人才。

二、复合教育与融媒实践:各新闻传播院系现行培养方案中的创新做法和探索

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开展的2012年学科评估中,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在新闻传播学学科的排名位居前列。③这五所院校在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上拥有较为完整、科学的体系,也往往是创新的发源地,对于其他院校具有较强的借鉴作用。因此,本文对现行新闻传播本科教育改革的讨论将基于这五所院校。需要先指出的是,以下分析参照的是《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2015级本科培养方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本科生培养方案2015》《复旦大学2015级新闻传播学类专业“2+2”培养方案》《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3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3级本科培养方案》。主要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学生实践和考评制度四方面进行分析。

(一)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在新闻传播教育中起着提纲挈领、指引方向的作用。设立哪些课程,哪些为必修、哪些为选修,体现了新闻传播院系的价值取向和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要求。五所院校为适应媒介环境变化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 推进复合教育,服务“众媒”传播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目前把复合人才的培养作为院系的重大目标来开展。该院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包括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传播学四个专业)实行的是“2+2”培养模式。在培养的第一阶段,即第一、二学年,学生需要在经济学、社会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汉语言文学、法学、国际政治、政治学与行政学、行政管理这八个方向中选择一个方向,按所选方向的培养方案进行学习。根据方向的不同,需要修足的学分在21-29之间。在第二阶段,即第三、四学年,学生分流至新闻传播学各具体专业并按其培养方案进行学习。根据专业的不同,需要修足的学分在73-81之间。其对学生第二学科的学习提出了颇为专业的要求。以经济学方向为例,提供了高等数学、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等课程,与经济学专业学生在低年级阶段所学的课程并无特别大的差异。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则从2011年起,与学校其他院系合作开办实验班,联合培养具有双重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学生修完学分合格可获得主修和副修学位。目前,该院已与法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分别建立了新法班、新国班,与财政金融学、信息科学的联合培养也已提上日程。④

2. 继续推进通识教育,为“复合教育”打基础

五所高校的新闻传播院系在培养方案中都有较高的通识教育学分要求,具体如下:

说明:五所高校对通识教育课程的定义不同,导致同一课程(比如体育课)在有些高校被列为通识教育课程,在有些高校则不是。

为了统一标准,在比较时,把军事理论与军训、英语、数学、计算机等全校公共课及部分通识属性明显的院系公共课均列为通识教育课程。因此,此处在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培养方案所规定的“基础教育课程”的56个学分之外加上“军事理论与军训”的3学分;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培养方案所规定的25个通识教育学分之外,加上“基础技能(大学英语、公共数学、计算机教学)”的24学分、“素质拓展(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国防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公共艺术教育)”的10学分,以及由学院开办的四门通识属性较强的学科基础课(社会学概论、经济学基础、政治学概论、法学概论)的8学分;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培养方案所规定的60个通识课学分之外加上“军事理论与技能训练”的3学分。

可以看到,五所高校的新闻传播院系的通识教育课程比重皆占到了三四成,在实行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上存有共识。他们基本上都是依托全校性的通识教育体系,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还在此之外开设了四门通识属性显著的院系级学科基础课;除中国传媒大学外,其他四所高校的通识教育体系在思政、体育等公共必修课以外都设有多个课程板块,提供大量的课程供学生选修,学生修足各板块相应的学分即可。比如,在武汉大学的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思政、体育等必修课之外是选修课,共分七大板块,每个板块有相应的最低学分要求:

复旦大学同样在思政、专项教育等公共必修课以外,设置了七大模块的通识课,而与武汉大学的新闻与传播学院做法不同的是,其要求学生每模块最多选读2学分。尽管要求迥异,两校的目标却是一致的: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学习不同学科的课程,拓展知识面。

中国人民大学和清华大学新闻学科的通识课程同样有板块划分,让学生在不同板块中选修课程。而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的通识教育课程(培养计划中称为“基础教育课程”)则全部为必修课,作为规模较小的传媒特色型大学,其在开设通识课上显然不及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有优势,学生相对缺乏自主选择的空间。

3. 加强学科基础理论学习,改革部分课程以服务“众媒”“融媒”传播

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培养计划中,新闻理论、传播理论、公共关系学概论、广告学概论、中国新闻传播史、外国新闻传播史、新闻实务基础等课程被列为学科基础课,要求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广播电视四个专业的学生修读。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培养计划中也把这方面的课程列为必修,包括:新闻传播学引论、新闻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传播学原理、传播研究方法;中国新闻传播史、外国新闻传播史;初级新闻采写、高级新闻采写、新闻摄影。

在五大新闻传播学院的培养方案中,都有要求全体本科生修读的“融媒”性质的课程,据不完全统计,包括表5所示的必修课。

说明:各院还开辟了一些前沿选修课程,如中国人民大学的“视觉报道”“新媒体营销传播”,复旦大学的“微视听传播”等。

中国传媒大学于2014年秋季在全校不同专业的大二学生中选拔学生成立了数据新闻实验班,并于2015年秋季新增新聞学专业数据新闻报道方向。根据培养计划,数据新闻方向的学生需要掌握三个维度的能力:新闻传播学基础知识、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可视化能力。该专业目前已开设了“舆情分析与社会计算” “可视化软件工具与应用” “用户体验和交互设计” “网页抓取与数据处理技术”等前沿课程。

(二)教学方法

课程体系的建立确定了培养目标,而目标的实现则有赖于科学的教学方法。在“众媒” “融媒”时代,五所新闻院校主要从以下方面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

1. 注重团队教学、协作教学

在这方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更为前沿。除了单门课程的团队授课,还建立了基于几门业务课的全媒体实验平台。⑤平台的建立背景是,“媒融”背景下很多业务课都有全媒体应用要求,而不同教师、不同课程所选案例和要求不尽相同,使得学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作业。有了现行的全媒体实验平台,教师们通过商议采用同样的案例或要求,各业务课被打通,学生们在使用多媒体平台时,便能在一个任务下练习多项新闻实务。

2. 推行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中案例的典型性、具体性决定了教师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来挑选、准备案例,一个较为可行的提高效率的做法是建立新闻传播院系全院系的案例库。根据喻国明教授在2015年接受《中国传媒科技》采访时介绍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从六年前就开始建设新闻传播案例库,包含各种各样的写作模式、版面案例、经营案例、伦理案例、法制案例等,目前已有几万条。人大新闻学院的案例库不仅提供给教师备课,而且开放给学生查阅,为学生自主学习或写作论文时查阅资料提供便利。这种做法可为广大的新闻传播院系所借鉴。

(三)学生实践

在新闻传播教学中,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密苏里方法”较为有名。该方法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甚至要求学生边上课边到媒体工作。在国内,这种理念被部分吸收,表现在新闻传播院系的培养体系中设置有一定比例的实践学分要求,如表6所示。

说明:为了尽可能保持标准的统一,在统计时,剔除了中国传媒大学实践学分里的“军事理论与军训”(3学分)、“毕业论文(设计或创作)”(8学分);剔除了中国人民大学实践学分里的“毕业论文/设计”(4学分);剔除了武汉大学实践学分里的“毕业论文或设计”(4学分);剔除了清华大学实践学分里的“军事理论与技能训练”(3学分)。

在做法上,五大新闻院校主要从以下方面为学生的实践创设条件:

1. 打造校内融媒体实践平台

中国传媒大学的中传电视台是其中的代表。中传电视台由原甘肃电视台台长乔保平担任台长,目前拥有办公室、教学部、总编室、新闻部、新媒体部、节目部、研发部、技术部,架构与业界媒体机构无异。在专业教师和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学生们制作新闻、专题、访谈、综艺、新媒体等多种形态的电视节目,多次获得中国高校电视奖。在融媒体时代,中传电视台的节目除了在校园内的屏幕可以观看到外,还可在中传网络电视台、视友网、微信、微博上看到。由新媒体部负责的“中传新闻”微信公众号拥有上万粉丝,稳居中国高校媒体微信影响力榜单前十名。此外,电视台还编辑出版了纸质内部刊物《编播》。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打造的“清新传媒”全媒体实践平台拥有清新时报工作坊、清新视界工作坊和清新网工作坊,涵盖内部报纸、电视、App、微信等多种媒介。学生们在工作坊里按标准流程操作,有时间和工作量限制。无论是收获的成就感还是感受到的压力,都与真正的新闻工作者接近。该院副院长陈昌凤教授将其称为“以学生自主实践为导引的教学模式”“浸入式实践平台”。⑦

2. 拓展校外实践的边界

传统上,新闻传播院系常要求或建议学生在媒体单位进行专业实习,目前新闻传播院系在为学生创设媒体实践平台方面也探索出了一些新的模式,比如始于复旦大学的“产学研”联动的“部校共建新闻传播学院”模式目前已被全国数十所院校采用。

在“众媒”时代,由于信息传播所涵盖的领域在空前扩大,有必要对到媒体实习这一主导概念作出修正。在这方面,各新闻传播院系近些年来正作出探索,比如,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在中国电信视讯运营中心设立教学实习基地⑧;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在泰州市海陵区人民政府⑨和海航旅业控股集团⑩设立教学实习基地;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四川省甘孜州海螺沟景区管理局建立实践实习基地,等等。

(四)考评制度

在“众媒”“融媒”时代,媒介环境的变化促使新闻传播学科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发生变化。考评制度作为教学的最后一环,也必须作出调整:

1. 在呈现方式上应允许有更多媒介形式的作品出现

在毕业考评上,应摒弃以毕业论文为唯一的呈现形式,允许各种设计、创作替代。在这一方面,五所新闻传播院系正在逐步推进:

2. 评分制上的改进

从2015年秋季开始,清华大学废除了百分制,代之以A至F十二级的等级制,并允许学生每学期在专业必修课和核心通识课之外任选一门课,按通不通过结课,以鼓励学生挑战有难度的课程。这些做法有利于学生从分数驱动型学习向兴趣和知识驱动型学习转变,但要在全国高校中借鉴推广开来,估计还需一段时间。

三、延伸课堂与注重交互:新闻传播学教育创新未来展望

作为培养新闻传播人才的学术阵地,新闻传播院系应该因时循势而变,在课程体系的设计、教学方法的更新、学生实践的拓展和学生学习的考评方面作出调整。过去,新闻传播院系常常在理论和实践上领先于业界,但现今媒介生态的剧烈演化则打破了这一局面。无论是作为科研者还是教学者,我们都应该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关注业界的发展,增强危机意识,更加审时度势。建议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注重内容与技术的结合。有学者认为,技术类课程在新闻传播学科的培养体系中应占据较小的比重,技术设计应主要交由设计、软件等专业的学生。但是,以人文主义教育和内容为王理念为核心的传统新闻传播教育已经受到来自技术的冲击,不能一味地排斥技术,建议在专业细分、课程设置方面,应增加一些技术占比较大的专业及课程计划,文理复合型人才有助于弥补技术鸿沟造成的断层。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进行的数字化课程改革走在了前列,在坚持其传统优势的同时,该校努力传授内容和技术,让学生实现两条腿走路。主要是设立各种新媒体研究中心。一是成立了Tow数据新闻中心(Tow Center of Digital Journalism),重点关注技术发展对新闻业以及新闻消费者的影响,围绕这些议题,组织各方面人员(新闻记者、新闻组织和媒介政策制定者)进行讨论,并开发相应的教学方法和课程。2013年9月开始,该中心与校内其他学院合办“计算与新闻”训练营,招收本科毕业生,培养他们基本的编程、数据库等数字应用能力,以便为新闻学院“计算机和新闻双硕士学位”发现和培养合适的生源。二是在2012年哥大建院100周年时,成立了布朗媒介创新研究院(Brown Institute for Media Innovation),由斯坦福工程學院和哥大新闻学院合办,主要提供教师和资金,孵化有利于未来新闻业的各种技术创新。

第二,重视团队教学。“众媒”“融媒”背景下,有些课程并非依靠一位教师便可开展。“众媒”意味着新闻传播涉及到了更多的专业领域,而一位教师不可能同时拥有每一行业的专业知识;“融媒”意味着多种媒介相互交织,而每位教师往往有自己更精通的媒介和不甚了解的媒介。因此,对于“众媒”和“融媒”属性突出的课程,在新闻传播教学中宜进行团队教学。

事实上,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很早便开始了团队教学的实践,其“融合新闻报道”课由视觉专家、广播电视专家、报道专家和互联网专家四组教员组成。而在国内,“媒介融合” “跨媒体传播”等课程的教学也应由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共同开展。

另外,还可以创新新闻传播教育新模式,尝试“学校+媒体”“教师+记者等”合作教学。虽然国内有一批高校已经开始加强“校媒”合作,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前沿讲座”、复旦大学“复旦新闻大讲堂”等,都是邀请了业界精英走上讲台传授经验。但讲课接触面窄、学生的参与度低、课堂的实践性弱等问题也影响到这种合作模式的效果。怎样从多平台、多领域、多方式的角度提高综合教学质量,将始终是新闻传播学教育的一个研究命题。

第三,开展案例教学。运用案例教学法时,教师不再是单向地输出知识,而是提供案例材料,力图真实地营造一个存在问题的情境,与学生进行双向互动,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案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这些都是新闻传播学科需要着力培养的能力。案例教学起源于19世纪的哈佛法学院,后来逐渐被工商管理、医学、教育管理等学科采用。

在国内,上文提到,中国人民大学从2005年就开始创建新闻传播学案例库,这是全国首个新闻传播学案例库。接着,复旦大学从2011年开始了专硕教育的案例库建设,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也加强了互动营销案例库和新媒体产品案例库建设。这对新闻传播学教育来说,还远远不够,具有国际视野的新闻传播视野和新媒体案例,还需不断充实更新。具有全国统一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闻传播学案例库平台建设,对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来说愈发重要。

第四,利用新媒介延伸课堂边界、增加教学交互性。借由QQ群、微信、微博等社交网络平台,教师和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连接,课堂的边界被延伸,教学交互性得到提升。教师在利用新媒介拓展课程边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基于传统课堂外的新媒介的交流应当是补充性且非强制性的;二是教师应有意识地通过新媒介平台促发学生结合课堂知识就热点问题作出思考。教师每两次授课之间存在一个间隔期,通常是一周,在此期间往往有很多与授课内容相关的新闻事件或传播现象发生,教师可将其作为开放性话题在新媒体平台上抛出,供学生自由讨论;三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分享精神。基于同一课程而建立的微信群、QQ群,实质上便是社群,要鼓励学生在此分享让其“眼前一亮”的与课程相关的内容,让社群成为聚合有效信息的平台。

第五,加强“创业新闻”教育,鼓励学生打造自媒体。教师可鼓励学有余力、拥有某些方面才能的学生打造自媒体。如:“两微一端”(微信公众号、微博、今日头条)、播客(喜马拉雅、荔枝FM等)、专栏等,具备条件的甚至可以自行开发App。鉴于“复合教育”、有所专长的培养理念,鼓励学生在垂直细分领域打造自媒体,并重视内容的深耕。打造自媒体还潜藏着自媒体创业的可能,“创业新闻”将会在新媒体时代越来越多,“创业型记者”也将是新闻传播学子的一大就业方向,而这与教育部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方向是一致的。

从国外新闻院校的创新经验来看,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创办了多个自办媒体:VOX杂志、MOJO广告公司(全美最有影响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广告机构)、KOMU-TV8(美国高校中唯一一家商业电视台,同时作为NBC和CNN的附属电视台)、KBIA 91.3 FM电台(全美最成功的公共广播之一)、Columbia Missourian报社(社区报纸《哥伦比亚-密苏里报》)、AdZou媒体策划公司、Global Journalist杂志社、Missouri Digital News中心共8家媒体。主要记者、编辑人员均为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学生,服务对象既有密苏里大学的学生、当地社区,也有部分商业机构。

在美国南加州大学安南伯格传播与新闻学院,学生也通过自办媒体开展有效的专业实践。该学院学生自办媒体主要有:Annenberg Radio News、Annenberg TV News (ATVN)、Daily Trojan、Impact(一份电视新闻杂志)、Intersections:The South LA Report(服务于北洛杉矶社区的新闻网站)、KXSC电台、Neon Tommy新闻中心。以上自办媒体均创办了媒体网站,并在社交网站Twitter或 Facebook上进行推广。这些都对我国创新新闻传播教育提供了有益借鉴。

注释:

①陈力丹、毛湛文:《媒介环境学在中国接受的过程和社会语境》,《现代传播》2013年第10期,第35-40页。

②注:“众媒”的概念最早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新媒体研究中心主任彭兰在2015年腾讯网媒体高峰论坛上提出,生产主体的“众”是其核心特征之一。http://tech.qq.com/a/20151112/059864.htm,腾讯网,2015年11月12日 。

③参见http://www.cdgdc.edu.cn/xwyyjsjyxx/xxsbdxz/index.shtml,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④《中国人民大学将实施“三跨”创新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2015-10/25/c_1116931490.htm,2015年10月25日。

⑤⑥刘胜男:《变革时代,传媒教育需要更强大的“定力”——专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教授》,《中国传媒科技》2015年第3期。

⑦袁舒婕、宫雪:《将新闻实践搬上版面》,《中国新闻出版报》2014年6月24日第5版。

⑧张茜茜:《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将培养高层次政府新闻发言人》,http://gov.eastday.com/node2/fdxwxy/mtjr/node856/userobject1ai101729.html,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网,2011年3月29日。

⑨《海陵區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共建教学见习基地》,江南时报网,http://www.jntimes.cn/jiangnan/tz/2014/0417/133266.shtml,2014年4月18日。

⑩《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与海航旅业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人大新闻网,http://news.ruc.edu.cn/archives/17733,2011年6月21日。

《清华大学新闻学院与四川省甘孜州海螺沟景区管理局共同建立实践实习基地》,清华大学新闻网,http://news.tsinghua.edu.cn/publish/news/4209/2015/20150821144505199424083/20150821144505199424083_.html,2015年8月21日。

许路阳:《清华新生将告别“百分制”》,《新京报》2015年5月16日第A10版。

邓建国:《传统与变革:数字时代老牌新闻学院的变与不变——以哥大新闻学院的课程改革为例》,《新闻大学》2014年第6期,第109-115页。

李淼、白雪:《美国融合新闻教育正当红 对准媒介变革中融合趋势》,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15-11/04/c_134781110.htm,新华网,2015年11月4日。

郑素侠:《媒介融合下美国新闻传播教育变革的经验与启示》,《编辑之友》2012年第9期。

猜你喜欢
本科教育新闻传播创新
甘肃省本科教育供给与产业结构的对接性研究
当传播遇上新技术,媒体人需怎样的新闻坚守?
运用科技手段提升传播力
新闻传播专业硕士产学对接路径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