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古典诗词谈民族文化

2018-06-11 09:57安然
东方教育 2018年10期
关键词:民族文化古诗词基因

摘要:古诗就是中华文化的基因。中国古典诗歌与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同步关系,用历朝历代的诗歌串联,可以分析出传统文化的内涵。诗歌是中国传统艺术中最能够集中体现民族文化精神的艺术形式,诗歌可以抒情,可以体现语言的美感,是想象的、音乐的艺术,也是一种文化的重要载体。

关键词:古诗词;民族文化;基因

古典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精品,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凝结体。所以曾经有人把中国传统文化直接叫做"诗的文化"。可以说,所有古典文明的精华都包容、凝结在古典诗词作品里。 從远古的原始图腾,到奴隶社会的刀耕火种,到封建时期的农牧文明。这些文明,无不在诗词的发展史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长久以来,诗歌、散文、戏曲、小说,像四道江河,并排浩浩荡荡地奔流在中国大地。其中,诗歌是我国文学发展过程中产生最早的样式之一,又是文学中得到最充分发展的体裁。起初,《诗经》《楚辞》并称,一富写实精神,一带浪漫气息,构成了诗歌历史长河的两大源头;历经汉魏风骨、齐梁声律,至唐,在集大成的基础上,超迈前贤,成诗歌之盛世,蔚为壮观;其后的宋诗,虽不似唐诗的典雅丰腴、意气浩然,然亦瘦劲冷峭、精细澄澈;与此同时,唐宋词以她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宋诗争奇斗妍;元明清三代,以戏曲和小说为主,诗词成就虽不及唐宋,但就具体诗人而言,也还有一些好的作品可供后人欣赏。两千多年来,古典诗词所体现的进步的思想性和卓越的艺术性,无疑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人文精神的灵魂。诗在不同民族的精神生活中所占比重也是不同的。世界上许多民族的诗歌,长期处于原始的、自然的发展阶段,真正高度发达的诗歌艺术,是以高度发展的文化为基础的。举其大端,如礼乐文明的崇尚、山水审美活动的兴盛、文官制度与科举考试,无不是促进诗歌艺术长期的繁荣并高度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的诗歌,早期的成绩就十分辉煌,有《诗经》、楚辞、汉乐府诗三大系统,作为后来文人诗歌的源头与母体。魏晋时期,进入高度自觉的文人诗发展的时期,此后一直到近代,以文人为主体的诗歌体系,一直在连续发展,其历史之长,诗人之多,诗歌对整个社会文化影响之深,的确是举世罕见的。这样博大精深的古典诗词艺术,其审美价值之高,自然无需论证。文化与文学的历史既然是无法割断的,那么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诗词艺术在当代人精神生活中的重要性,自然也是毋庸争议的。诗歌具有着与生俱来的亲和力。小说散文写得再好,毕竟不利于传诵,因为它们的篇幅相对较长。而诗词却不同。它的短小精悍,它的朗朗上口,它的雅俗共赏,都可以使它轻捷地活跃在文化传播的前沿。更重要的是,作为一门古老优秀的语言文化艺术,它在促使文化繁荣和提升民族精神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从文化的历史使命来看,诗词也同其他文体一样,曾经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高适岑参的边塞诗,岳飞的《满江红》等诗词,无一不是战斗的鼓点,冲锋的号角。我们能否认它的价值吗?而且,在和平年代的今天,它仍然可以不分场合地游走于我们的唇齿之间,增添交流的情趣和品位。它长时间的存在已经昭示了它作为精神产物的特殊魅力。 古典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之一,儒家文化的精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无不蕴含其中。她正如陈年老酒愈陈愈香,虽经时代风雨的侵蚀,却愈加香气四溢,灿烂照人。学生们在诵读古诗的过程中,自会受到民族人文精神的熏陶感召,在完善自身人格修养、提升文化品味的同时,必将自觉地承担起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推动社会进步的历史重任。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序》中写,“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中国文化的演进过程和诗歌的关系密不可分,苏东坡说,“无事不可入于诗”。中国是一个诗意的国度,这道题要答的话是个大坑,先分析诗歌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比如儒道佛文化;然后看中国文化史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的诗歌特点;从中国文化形成和早期诗歌,然后到文化的转型和诗的独立,到唐诗的繁荣,宋代的思辨之诗,最后到诗歌延伸到现在文化中,在现代文化中的体现~“心之精微,发而为文;文之神妙,咏而为诗。”内心的感情,思想,以诗歌为载体,我们说心之观,则思。文化其实就是“人化”,诗歌作为思想的载体,自然就有其独特的魅力。古典诗歌更是有其特有的感召力和神秘感。从传统文化内涵来看,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后来的魏晋玄学,宋明理学,传统文化中有那么多的文化观点,其中对诗歌影响最大的还是所谓“三家并存”:儒、道、佛。概括来说,对诗歌影响最大的,儒家是“礼”,道家是“真”,佛家是“空”。就儒家来说,孔子讲求“复仁”,用对人的教化,围绕对人“君子人格”的培养,开展文化活动。赋礼仪道德于日常举止之中,三十而立就是这个意思。中国自古以来咏松咏竹也受到这影响,“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你可以回想一下,你读到的歌有多少是针对君子道德人格的。比如“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借松柏的刚劲,来表达自己内心志向的坚贞。孔鲤趋而过庭的故事,可以了解一下“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一立”。

世界上无论哪个民族,哪种语言,都有他们的诗歌,但不同的民族,诗歌的发展的程度是不一样的。诗在不同民族的精神生活中所占比重也是不同的。世界上许多民族的诗歌,长期处于原始的、自然的发展阶段,真正高度发达的诗歌艺术,是以高度发展的文化为基础的。当然,文化的发展也不一定必然促进诗歌的发展,其中必须有适宜诗歌生长的土壤。这样看来我国古代的文化,其适宜于诗歌发展的因素,是极其丰富的。我国几千年来官方一直是用文言文,文言文讲究的言简意赅,与诗歌的要求气质相吻合。体现传统文化思想著作文章多亦诗亦词。二者一般不可偏废。中华文化的基因,根据偶尔读的传统经典管窥蠡测,联想小学时代的共产观爱国观国际观二者本质要求应该都是相同,内圣外王,幼尔学壮而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仁者爱人等真的适合一个人发展吗?但是耳濡目染了太多以致于我不敢去怀疑,过多强调宏大理想修身观,以致于接触社会后的落差导致知识分子人格的分裂。或者从大范围来看话更适合社会治理需要吧,曾公说唯读书可改变气质。传统的东西接触太多慢慢就内化成自我行为的方式了。从小时候娃娃开始学起,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个人塑造不可谓不大,如果能有像西方那样个人有选择而不是强制接受儒家未尝不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啊。 台湾传统文化保存较好很大程度在于基础教育的到位,话说百年前韩国朝鲜官文用的也是大汉文嘛,但是纯粹从一个国人角度来看,了解自己脚下这片土地的历史和文化还是应该的。

参考文献:

[1]古典诗词言语教学的文化观照,沈茂生,《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5.

[2]古典诗歌意象的叠加与民族文化传统的积淀,阎志芬,《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3]中国古典诗歌的文化精神,白石涛、刘啸《文艺研究》,1987(1).

作者简介:安然,女,1990年7月,民族:蒙古,内蒙古通辽人,硕士学位,西南民族大学,研究方向:美术学。

猜你喜欢
民族文化古诗词基因
藏在地图里的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本期主题:莲
修改基因吉凶未卜
猜诗词
基因事件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
论仡佬族作家王华小说中的乡村镜像与民间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