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循环流水养殖草鱼技术初探

2018-06-13 08:00孙成
水产养殖 2018年6期
关键词:养殖区草鱼鱼种

孙成

(怀远县水产技术推广中心,安徽 怀远 233400)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淡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也日益紧张,再加上渔业资源衰退,养殖水域生态环境逐渐恶化,资源消耗量增加,养殖成本日益上升,极大地限制了渔民增收、渔业增效。传统的池塘养殖模式面临很大挑战,如何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增加土地产出率已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技术由美国大豆协会引进国内,该项养殖技术将池塘“开放式养殖”提升为池塘低碳高效循环流水“生态式圈养”模式。在国内经过多年的大力推广,该技术从江苏到国内多个省份都得到开展和运用。2017年,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水产技术推广中心引入该模式,笔者参与了草鱼养殖生产试验,现对试验结果作如下总结。

1 养殖系统基本条件

1.1 池塘改造

试验地点选在安徽省蚌埠市淝河乡红星村安徽绿源渔业科技有限公司(全国渔业休闲示范基地),交通便利水域环境较好。对原有30×667 m2的休闲垂钓池塘进行改造,为防止影响水体的有效循环,池塘池底面确保基本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在池塘中部沿流水槽堆起一道缓冲土墙,设置动力推水设施,以保证流水槽排出的水得到充分的水质生态净化,同时进行清塘消毒处理。

1.2 水槽建设

在池塘中南部东西方向建设流水养殖设施,功能区包括推水增氧区、养殖区、集污区三部分。统一采用砖砌墙体,池底部用钢筋混泥土进行浇筑,试验点建成3条规格相同的流水槽,从南往北依次编号为 1#、2#、3#,流水槽规格为 28 m×5 m×2.8 m,流水槽水位经常保持在1.8 m左右,推水增氧区为1 m×5 m×1.8 m,养殖区为25 m×5 m×1.8 m,集污区池底部比养殖区池底部低0.2 m,规格为2 m×5 m×2 m,实际养殖水面面积为375 m2,养殖水体体积为675 m3。

1.3 配套设施

推水增氧区配备3套气推增氧装置,每个流水槽上游安装1套。每套设备由3 kW的鼓风机与纳米管相连接组成,以保持养殖区高溶氧的状态。集污区放置吸污泵,清理鱼的粪便残饵。在推水增氧区和集污区后分别设置拦鱼栅栏,防止鱼逃逸。

2 鱼种放养

2.1 清塘消毒

排干池水,曝晒池底7~10 d。在鱼种放养前半个月左右,用60~80 kg/667 m2生石灰溶水后趁热全池泼洒,对池塘进行消毒,以杀死野杂鱼、螺等部分虫体及中间寄主。同时辅以碾碎后的茶籽饼,在水温25℃左右浸泡一昼夜后全池泼洒。

2.2 鱼种放养

该试验选取当地草鱼放养,减少运输和应激反应,提高成活率。草鱼投放前,为防止草鱼在逆流顶水时撞伤,在流水槽养殖区进水端挂防撞网。2017年5月28日,选取2龄草鱼,平均规格0.6 kg/尾,3万尾,总重量18 000 kg。在1#流水槽内放养10 800尾,总重量6 480 kg;在2#流水槽内放养9 800尾,总重量5 880 kg;在3#流水槽内放养9 400尾,总重量5 640 kg(详见表1)。净化区除种植水生植物外,还搭配放养不同规格的鲢鳙鱼,来净化水质。

3 生产管理

3.1 饲料投喂

6月2日,草鱼稳定后开始投喂膨化浮性饲料。坚持“四定原则”,投喂地点在养殖区的上游,每日8:00、10:00、14:00、18:00 投喂 4 次,每日投喂总量为草鱼重量的3%左右,并根据草鱼摄食情况随时调整,投饲量采用90%饱食投饲法。同时根据草鱼体质量的不断增加调整饲料粒径,净化区不投喂饲料。

表1 草鱼鱼种放养记录

3.2 水质调控

3.2.1 水位 定期补充因蒸发与渗漏引起的水量损耗,流水槽水位保持在1.8 m左右,7、8月高温天气,适当的提高水位。

3.2.2 增氧 定期开启增氧机,增加流水槽水体溶氧含量,促进水体中氨氮的转化。到养殖后期增加启动增氧机的频次,保证养殖区溶氧充足。

3.2.3 消毒 7、8月使用硫酸铜和敌百虫等进行杀虫处理,适当泼洒微生态制剂,改善水体生态环境,提高健康水平。

3.2.4 透明度 养殖期间流水槽水体透明度保持在 30~40 cm。

3.3 病害防治

病害防治主要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7、8月高温天气是草鱼疾病多发时间,该阶段疾病的预防最为关键。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预防烂鳃病、出血病和肠炎病等疾病的发生,提高草鱼的抗病能力。同时外塘也泼洒消毒剂,抑制细菌和寄生虫的繁殖。

3.4 日常管理

3.4.1 巡塘 试验期间,做到早、中、晚定时巡塘,观察草鱼摄食、活动状况及水质变化情况。观察是否存在缺氧浮头现象,若有浮头预兆或天气闷热的情况则减少投饲量,开启增氧机。发生极端天气时,增加巡塘的时间和频次。

3.4.2 吸污 每日收集废弃物2次,早晚投喂后1 h左右,开启吸污泵装置,一般每次吸污时间5 min,具体视吸出来的废弃物状况而定。也可以在集污区来回吸污2次,以便达到废弃物的有效收集。

3.4.3 生产记录 做好生产记录,对试验鱼种进行打样称重,以便试验结束时计算收益情况。

4 试验结果

4.1 养殖产量

到2017年11月26日,经过183 d的养殖后,开始收获统计。结果表明1#流水槽的草鱼平均规格为2.36 kg/尾,产量为23 651.9 kg;2#流水槽的草鱼平均规格为2.53 kg/尾,产量为23 329.1 kg;3#流水槽的草鱼平均规格为2.64 kg/尾,产量为23 474.9 kg。总产量为70 455.9 kg,平均产量为2 348.5 kg/667 m2。3个流水槽草鱼的成活率平均达到93.8%,饲料系数平均为1.53,流水槽平均载鱼量为104.4 kg/m3,详见表 2。

表2 草鱼收获情况记录表

4.2 经济效益

试验的生产投入主要包括鱼种、饲料、电费、工资、渔药等,合计693 005元,折合平均成本为23 100元/667 m2,其中饲料成本为402 005元,占成本比例为58.0%,苗种成本占比31.2%。成本费用不包含试验开展前期的循环流水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费用。

2017年草鱼市场行情较好,单价13元/kg左右,获得总产出为915 926.7元,折合平均产值为30 531元/667 m2,总利润为222 922元,折合净利润为7 431元/667 m2,详见表3。

5 讨论与结论

该试验选取2龄草鱼养殖,利用该系统养殖后能够维持93.8%左右的成活率,成活率较高。在试验过程中未发生过一次病害,在提高产量、改善品质、节约成本等方面的优势很明显。结果表明饵料系数平均为1.53,相对稍高,可能因为试验前期推水效果较明显时,使得部分膨化饲料流出池外,从而降低饵料利用率。

表3 产出情况记录表

3#流水槽草鱼收获时的规格为2.64 kg/尾,稍大于2#流水槽2.53 kg/尾,大于1#流水槽2.36 kg/尾,在相同生产管理条件下,可能由于流水槽中放养密度有关联,在下一步试验中将继续开展针对性研究。

池塘循环流水养殖实现了小水体养鱼和大水体养水,高效与低碳有效结合,实现养殖水体污水零排放,减少养殖水体的面源污染问题。同时也实现养殖工程化管理,单位面积效益7 431元/667 m2,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和前景。

怀远县属于皖北水产大县,池塘循环流水养殖系统的推广和应用对该县水产养殖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而生产成本中,饵料费用和电费占比非常大,在今后的研究中要逐步突破降低饵料系数、降低电能等关键技术环节,逐步形成比较成熟的低碳高效池塘循环流水养殖草鱼技术。

猜你喜欢
养殖区草鱼鱼种
见证!草鱼再次崛起
广东省养殖水域滩涂规划
草鱼出血病的研究进展及免疫防治
江苏近海紫菜养殖区的空间扩张模式研究
长荡湖围网养殖区长时序时空演变遥感监测
池塘鱼种如何正确投放
四种常用渔药对异育银鲫“中科5号”鱼种急性毒性研究
草鱼价格上涨,饲料、苗种、养殖、流通接下来会如何变化?草鱼要雄起了吗?
秦皇岛筏式养殖对水动力和污染物输运的影响
屋檐下的小草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