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一点”而动全篇

2018-06-16 06:07杨静莉
关键词:支点中心文本

杨静莉

摘 要:语文教学设计中,适时地运用支点突破,统筹全篇,能够优化课堂。本文通过研究教学设计中支点的案例,主要来寻求教学设计中牵“一点”而动全篇的策略。

关键词:教学支点;意义;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10-043-2

“教学支点”,是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设计时,根据教学目标,确立的文本与阅读教学之间的“突破点”。教师将这一“突破点”串起整堂课,使教学环节围绕重点环环相扣,达到教学目的。这个“突破口”,就叫做教学支点。

好的教学支点一定是教师研读教材后的提炼,它可以统率整堂课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深入文本、深度思考,可以激发学生民主参与、发散思维,可以撬起整个语文课堂。

一、牵一“字”而动全篇

一篇文章成百上千字,能从这么多字数中提炼出一个“字”或一个“词”来统领全文,直奔中心,是需要教师的功底的。找准找好支点,那么整个课堂也能沸腾起来。如苏教版第9册的《林冲棒打洪教头》这一篇课文,篇幅长达3页,字数将近千字,著名的于永正先生在教学设计中,只用了两个课时,通过三个教学环节——第一,读课文,思考林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第二,再读课文,让学生读出一个“字”——“让”;第三,深读课文,读出“礼让、忍让、谦让、宽让”,将课文环环相扣起来,整个教学自然流畅。这个“让”字,体现了人物品质,又把这几个故事紧紧相连,于老师牵一“让”而动全篇,在文本深处走了个来回。简单高效的课堂,深藏于教师的功力。借鉴于老师的支点教学,以苏教版三年级课文《哪吒闹海》一文为例,我们在研读文本后,也可以牵出一“闹”字,从“为什么闹”,“闹怎样”,“闹结果”三个环节将课堂串联起来,一个“闹”字,可以热闹课堂,闹活课堂。

同样,关键词也可以成为理解语言的突破口。如在《大作家的小老师》一文中,有一个词是“自夸”。我们可以从“自夸”入手,研读文本,解读教材,由“自夸”一词,引发萧伯纳的“自省”:“一个人不论取得多大成就,都不能自夸。對任何人,都应该平等相待,永远谦虚。”从而引出“自信”,小老师内心深处的真正的“自信”。这便是牵“一词”而动全篇。

那么,“字词”从哪里来?我认为可以从题目中来。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和窗户,素来都有“画龙点睛”之说,从标题中找“字词”是支点突破的一大途径之一。字词也可以从文章中找,更有智慧的是要用自己的火眼金睛来概括和提炼,找到一个好的字词。牵一“字词”而动全篇,需要教师扎实的教学功底。

二、牵一“句”而动全篇

有时候,单靠一个“字词”是撬不动课堂的,这时候,可能支点是个句子。

1.中心句为支点,牵一“句”而动全篇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本都有中心句,中心句不但概括文章内容,揭示文章中心,而且还是作者写作手法的妙笔,更是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好的支点。如《詹天佑》一文中,学生能顺利找到“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句中心句,全篇从中心句着手,解读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就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每篇课文的“中心句”能让整篇文章主题明确,脉络清晰,牵“中心句”的教学,有利于学生思维更加有条理,有利于我们课堂的有效和高效。

2.过渡句为支点,牵一“句”而动全篇

过渡句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文章思路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阅读教学中突出过渡句的教学,能帮助学生弄清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的结构。如课文《秦兵马俑》中有一句过渡句“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它既总结了上文,又开启下文,像一座桥梁。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可以牵出这句“过渡句”,从“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和“类型众多”两方面开始学习,自然衔接,学生对课文的结构也更加清晰、明了,更轻松地把握文本。

3.内涵句为支点,牵一“句”而动全篇

何为内涵句,即为含义深刻的句子。抓住含义深刻的词句,解读文本,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如在《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篇文章中,有一句话是这样的:“我舍不得这两棵树。”这是两棵怎样的树呢?为什么“我”会舍不得这两棵树呢?“我”和树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由这句句子,引申出很多的问题,进而由树及人,试着用“我舍不得这两棵树……”续写这样的句型来表达。通过这句句子的运用,引发学生深入文本,深度思考,理解表达的时候掌握了课文内容和中心,学习了表达方式,完成了教学目标。

4.疑问句为支点,牵一“句”而动全篇

疑能得教益,问题往往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开启学生学习的大门。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可以充分利用“置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扎入文本阅读。如《爱因斯坦的小女孩》一文中,“女孩直纳闷:这个连衣服也不会穿的人,怎么能是最‘最伟大的人呢?”这句话出现在了课文里,那么我们可以抓住它,从而设置问题:“爱因斯坦到底是不是最伟大的人呢?”这一问句正好也与课后练习题“讨论一下,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说说理由。”相契合。教师在教学时牵出这一“问句”,组织教学,一定也能沸腾课堂。

三、牵一“段”而动全篇

老师需要有一双慧眼,在文本中,找到支点,统领全文。阅读教学中,千万不能出现“胡子眉毛一把抓”、“各种项目一齐上”、“从头到尾逐段教”的局面。面面俱到的结果,常常是面面不到。除了“字词句”,抓住课文的关键段落,引导学生理解透彻,往往对理解整篇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也有很大的帮助,是一种耗时少、收效大的做法。

有些课文的结尾出人意料,有些课文结尾意味深长,有些课文结尾暗含主旨……这时候,我们不妨可以从最后一段着手,以“结尾段”而动全篇。在苏教版课文第十二册《烟台的海》中,文章以“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世世代代的烟台人上演着威武雄壮的活剧。”这一段结尾。如何理解这一段话呢?为什么说是一幅画?怎样理解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是一部威武雄壮的活剧呢?通过朗读最后一段,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文,去欣赏烟台的海的四季美,去探究烟台人民的生活,去完成课文的教学。

一些别具匠心的段落也可以撬动语文课堂。如《我和祖父的园子》这一课,文中写了很多事情,唯独把谷子当作狗尾巴草割掉的时候,文章中以说话句独立成段,这是为什么呢?教学设计中,要考虑到说话段的意义,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粮食在那个时代是多么珍贵的食物,而面对作者萧红浪费粮食的行为,祖父还是笑着和她对话,这是满满的爱和宽容。通过这一对话段的朗读感悟,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思想感情,走进祖父的园子,走进萧红的童年。

进入中高年级之后,课文篇幅越来越长,内容越来越多。如果教师能在文本的字里行间找到一个支点,牵“一点”而动全篇,完成整堂课的教学,一定是件事半功倍的事情。

猜你喜欢
支点中心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假如给你一个支点
让“预习单”成为撬动教与学的支点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熔岩灯
磁悬浮初探
先定中心后搭配
站在世界中心感受 Thinkpad T40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