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康复新征程

2018-06-21 11:17吴佳男
中国医院院长 2018年9期
关键词:医疗机构医学康复

文/本刊记者 吴佳男

更新理念,重塑定位,康复医院的新时代已然来临。

“让人理解康复,可用盲人摸象故事说明。摸到耳朵说这是耳朵,摸到尾巴说这是尾巴,这固然不错,但理解都过于片面。”

“康复医学是促进功能改善的医学,但不应局限于肢体和神经等功能的改善,包括脏器在内所有器官的功能恢复都属于康复范畴。”

4月19日,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行政楼某会议室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院长席家宁、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院长周明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副院长公维军等先后向记者表述了各自眼中的康复医学。

4月20日,主题为“大康复、大健康、新时代、新征程”的第四届中国康复论坛在上海光大会展中心举办。“大康复和大健康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康复医学到了孕育的新时代,推动康复事业和产业发展已成为康复人的新征程。”身兼中国康复医疗机构联盟主席的席家宁在开幕式上表示。

理念亟待更新

本次论坛由中国康复医疗机构联盟(以下简称“联盟”)主办,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承办,是联盟成立以来主办的第四次大型学术论坛。

开幕式上,席家宁、中国医师协会康复医师分会王茂斌教授、中国康复医学会副会长燕铁斌、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康复科主任郑洁皎等专家,分别就当下康复医学潮流、神经重症康复前景、ICF康复组合的临床应用等作了主旨发言。20日下午及其后两天中的8个分论坛上,与会专家与听众围绕神经康复、中西医结合康复、心肺康复、康复机构管理等内容展开了深入交流。

4月20日,第四届中国康复论坛在上海举办。

谈及当初成立联盟,席家宁感慨颇多。

老龄化时代来临,政策鼓励康复。自2012年《“十二五”时期康复医疗工作指导意见》发布以来,三级康复医院加速提质增量,二级综合医院迅速向康复转型,民营康复医疗机构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综合医院康复科建设仍未跟上,转型医院经营经验不足,民营康复机构监管机制缺失。”席家宁分析,中国康复事业起步较慢,综合医院康复科多年照搬西方模式,缺少适合中国本土的运营经验;政策推动之下,近几年,仓促上马的康复医院亦缺乏实战派专家指导,步履维艰。

基于这一现实,“抱团取暖”,促进交流,推动更多康复机构转型,成为联盟成立的初衷。

2015年10月18日,由吴阶平医学基金会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共同倡议发起,在北京小汤山康复医院、陕西省康复医院等全国15家康复医疗机构参与之下,联盟宣告成立。

“联盟单位现已达30余家。”公维军告诉记者,联盟成立两年多以来,先后举办了十余次康复技术培训班,为成员单位相关人员提供了交流与学习机会。2017年10月,联盟创建了“CRHA中国康复新技术推广活动月”项目,活动包括康复新技术和新设备推介、康复技术工作坊和康复新技术论坛等内容。

“理论结合实践,深受康复专业人才欢迎。”公维军介绍,联盟创办的学术期刊《中国康复科学》目前已出版四期,成为联盟单位学术探讨与成果展示的新平台。

在席家宁看来,以往联盟多项活动,首要宗旨为推动康复机构和公众正确认识“康复医学”。

席家宁记得,几年前,当他初次提及“康复药学”和“康复影像学”时,很多人表达了惊讶或不屑一顾。“现有的影像学与药学基于临床医学,以治病和救命为主;而康复意义上的这两个学科,应回归人体功能研究。”他解释,康复药学的基石不完全是药物治疗学,还包括药物以外,更多是与药物相结合的声、电、光、磁等手段。“康复影像学也一样。传统的临床医学‘看片子’是找病灶,而我们研究功能,例如关节活动度或肌肉收缩度等。”

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于2017年加入联盟,原因很简单。2016年年底,在昆明举办的一次学术活动上,周明成与席家宁在很多观点上达成了共识。

“冠状动脉支架是治疗还是康复?血透是治疗还是康复?”周明成也认为,社会认知到了回归康复医学本身之时。其中,重要认知之一,便是在临床与康复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

“嫁接”于临床,形成独立的体系,这是席家宁的“中国式”康复医学整合思路。“不能一直在这一分支上做文章,要有全面的教育和培训体系,以及学科整合。”他表示,新型康复教育体系,应是临床医学、解剖学、病理学等学科与康复中的人体功能学的结合,主被动训练、手法治疗和物理因子治疗间形成体系。“这是康复的新征程,尽管开头艰难,但必须前行。”

链条成形之难

本次论坛上,席家宁表示,未来的康复医学发展,应以康复医疗机构为主体,首先在联盟单位间达成共识,之后外延,以此推动更多康复医疗机构理解并积极实践。

“老龄化社会是当下及未来中国社会重要特征之一,医药卫生产业关注点也已从‘疾病’转移到‘健康’上来。因此,联盟将把握政策机遇,继续加强与行业内学会和社会组织的合作,吸纳更多志同道合者进来。”公维军告诉《中国医院院长》,今年下半年,联盟还将举办“中德国际康复论坛”和“中国康复医院院长论坛”等活动,以推动康复医疗机构高级管理者之间的交流与分享。

在席家宁看来,包括“中国康复论坛”在内,以上多个活动举办的另一重要意义,在于推动联盟内外康复医疗机构的“自我规范”和地区康复医疗全链条的打造。“以往出台的标准,对于推动康复医疗机构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但各地方政府和医疗机构执行过程中,须本着‘因地制宜’原则,走出一条新路。”席家宁举例,目前,康复医疗机构尚缺乏统一的质控体系。“综合医院中,质控可沿用临床医学标准,但康复医院里,统一的病历模式都还没有。”他表示,联盟正在制定相应标准。

“康复医疗机构的评审和评价标准也应尽快出台。”周明成表示,综合型医院的评价标准有很多,但不一定适用于康复类医院。康复类医院的评审与综合医院存在“共性”,但也有“个性”区别。“这个标准的出台将是必然。希望各地先出三级或二级标准,国家有关部门再就此出台统一标准,进而推广。”周明成近期正在与上海市医院综合评价(评审)中心交流这一事宜。

“康复医学和康复事业的另一重要意义还在于推动分级诊疗。”周明成认为,未来的康复,不能再走传统老路,确定自身定位尤其重要。康复是“医康养”链条的中间环节,亦可实现疾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作用。

席家宁也强调,参考国外经验,中国康复医疗机构应尽早摒弃按“康复科”构架的单一思维,必须强化“大康复”理念的贯穿。

走新路创大格局

2012年,政策支持之下,上海杨浦区老年医院转型为“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成为全国卫生系统内,首家由综合医院转型康复的医疗机构。

2016年,本刊曾以《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转型记》为题,报道过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转型两年的成果。但彼时,与席家宁遭遇类似,该医院推出的内分泌与肾脏康复中心,也为业界大咖不解。现今,又两年过去,除以上规划渐成,该医院亦在学科和信息化建设、“康联体”打造,以及智能康复技术转化和器械应用等方面有了长足进步。

设立重症康复单元,对接大型综合医院ICU流转患者,是该医院近年亮点举措之一。“第一时间介入并承接急性期手术,能帮助患者实现功能恢复的最佳效果。”周明成表示。

亮点之二,自2014年至今,医院已在医院所属区域完成多个社区康复站点的布局。与联同其他医院创建的“医联体”形式有所差异,此举意在打造更为完善的“康复联合体”。“此类站点原本具有康复功能,但病种和手段较为单一。与医院联动后,更多复杂案例可在综合手段之下得以解决。”

2016年,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达成合作,共同成立了“新华医院-第一康复医院儿童康复医疗联合体”。近日,双方再次合作,于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创建了儿童康复中心。“合作弥补了我院短板,也扩大了新华医院的服务范围,可谓双赢。”周明成表示。

2017年5月16日,同济大学附属康复医院(筹)在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揭牌。在周明成看来,借助这一“东风”,医院有望更快对接外部资源,更快建成具有国际水准、国内领先、上海一流的集教学、科研、医疗和现代化管理于一体的大学附属康复医院。

除与国内顶尖康复医院进行广泛科研交流外,医院还引入了美国南加州大学等地的最新康复成果并迅速转化。此外,医院信息化建设成果显著,现今已打造出一整套成熟的智能管理系统。“系统整合了全院资源,可更方便地制定康复流程及患者管理路径。将来,其还将被赋予‘质控’等功能。”周明成表示。

近年来,在智能康复设备,尤其是康复机器人的引入和使用上,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加大了力度。在引入DIH蝶和科技等企业系列智能康复产品和系统解决方案后,医务人员的诊疗准确性和效率都得到了很大提高。

“引入互联网+技术后,康复管理的模式会发生根本性变化。其整合系统资源、管理团队的效率,远非‘人海战术’可以比拟。”周明成认为,未来的康复医学,须走“产学研用”一体化之路,将更多新型康复科技更快应用于临床。

本次论坛上,蝶和“Hocoma经典用户俱乐部”宣布成立,并与联盟达成战略合作关系。

“康复新征程上,需要新技术和相关产业的促进。”席家宁也认为,康复医疗机构竞争力的提升,离不开企业的支持。为此,联盟未来将陆续引入新型、智能化康复设备制造企业。

不过,他对该类企业提出了一个硬性要求:要有自己的研发基地,同时与康复医疗机构紧密合作。“企业应将此看作长期事业,而非简单的买卖,有了共同目标才能共赢。”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论坛上还举行了蝶和“Hocoma经典用户俱乐部”成立揭牌仪式。该俱乐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016年底,DIH蝶和科技与Hocoma完成了迄今为止、国内康复行业最大规模的战略合并,将Hocoma的康复机器人技术融入蝶和康复整体解决方案,意在助力中国康复行业革新,打通国内不同用户之间的技术交流平台。也正因此,“俱乐部”应运而生。

“不只是引入。我们希望看到更多中国传统康复技术和设备走出去,这符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目标,也是联盟接下来几年的发力方向之一。”

席家宁最后建议,“康复医学是独立的医学体系,需要独立管理。”他希望康复医疗机构及相关产业被纳入国家卫健委,进行集中管理。“这有助于改变很多人仍用临床医学思维评判康复的现状,也能让未来的康复医学发展更为顺畅。”

猜你喜欢
医疗机构医学康复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医生集团为什么不是医疗机构?
医疗机构面临“二孩”生育高峰大考
医学、生命科学类
基层医疗机构到底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