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写人记事记叙文的文章结构分析

2018-06-21 08:23王莹
文学教育 2018年6期
关键词:线索

内容摘要: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主要内容是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一类文章体裁。记叙文在初中阶段语文现代文阅读与教学占有很大比重,无论在应试还是日常的文本阅读中都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其中写人记事记叙文在初中语文教材所占分量很大,而对写人记事记叙文的文章结构分析不仅对教师的记叙文教学有所帮助,还有利于初中生对文章整体思路的把握,以及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于写人记事记叙文的文章结构分析将从记叙线索的寻找,文章记叙顺序的确定,文章层次结构的切分三方面入手,以初中部编版语文教材中写人叙事记叙文为例进行探究。

关键词:写人记事记叙文 线索 文章结构 记叙顺序

一.记叙线索的寻找

(一)线索的定义

线索是将一篇文章中将各部分材料串联起来的一条主线,是贯穿了全文的情节脉络,也是文章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出的情感变化。线索在全文在就像针线,将文章中人、事、景、物等各个部分串联起来使之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普遍来讲每篇文章大多由一条线索贯穿全文,但也有的是由多条线索串联形成完整文章的。如:主线和副线,明线和暗线等。如果说花样繁多的各种素材是一粒粒纽扣,那么线索即为将其串联钩织的一根线。

(二)常见的线索:

1.事物线:以某物品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组织材料的是事物线。如:《猫》

2.事件线:以某一事件的发展经过作为线索来贯穿全文的是事件线。如:《散步》《藤野先生》

3.人物线:以某时某地人物的各种活动或其情感变化来贯穿全文的是人物线。如:《背影》《阿长与山海经》

4.时间空间线:以某一时间点或者某一地点为线索。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三)找线索的方法

1.看标题(文章标题可能就揭示了文章线索,或者标题包含了线索的因素)

例如:郑振铎的《猫》,这篇课文就以“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开篇,表明养猫的几次结局,抛出线索,总领全文;文章最后以“我家永不养猫”收尾,此篇文章中“貓”既作为标题也贯穿了全文。“猫”在文章中有着了穿针引线效果,把三个故事串连成一个整体,表达作者内心的痛苦和愧疚,使整个文章浑然天成,天衣无缝。

2.反复出现的词或事物

例如:《散步》文章紧紧围绕散步这一中心事件——“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写了事情的起因:由于母亲年事已高身体不好,正好要母亲多走走以作锻炼。经过:散步过程中产生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分歧。结果:母亲顺从孙儿,走小路。

分析:文章用生活中常见的平凡小事——散步,来写家庭生活。作者没有反复提及“散步”这个词,行文却全程在写“散步”。“散步”这一事件不仅是文章的中心,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凝聚亲情的一条纽带。

3.文中议论或抒情的语句

例如:《白杨礼赞》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作为抒情线索,文章开宗明义,点题“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全篇文章以“我赞美白杨树”这一抒情句贯穿全文,围绕这一线索行文,全篇脉络清晰,一线串珠,层层递进。

4.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例如:《秋天的怀念》全文明线写三次看花,暗线以“我”对几次看花的不同情感变化来表达“我”对母爱漠视的愧疚,对母亲的怀念与爱。

第一次,母亲要带“我”去看花,“我”不答应,由于身体的残疾,“我”对母爱漠视,对母亲发泄情绪。第二次,母亲要带“我”去,“我”答应了,而母亲不能同去了。母亲出门后,突然病情恶化逝世,我们又没能看到花。第三次,“我”和妹妹一起去。“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明线是看花,实际上每次提到看花都对应了“我”的不同情感,由最开始脾气暴戾,漠视母亲的关爱,到母亲病后“我”态度的转变,心疼母亲,答应母亲北海看花,最后未能成行的遗憾,最后和妹妹看花,想到了母亲,怀念母亲,对母亲的爱。

5.“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例如:《老王》以作者与老王的交往中生活的片段的描写,以作者与老王交往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贯穿全文。

所闻:“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

所见:“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

所感:老王心好,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虽然他需要钱,但做生意却从不贪,多收钱,他还十分仁义重感情,常常少收钱。在老王最后的生命中,他的身子僵直,样子怕人,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为“我”家送来了鸡蛋和香油,“我”的心里充满着同情和悲酸。以至于老王逝去的多年里,每每思及还深感惭愧。这篇文章就是以“我”同老王的彼此交往为线索,全文一脉相承,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文章结构层次的切分

(一)总分式:适合开头或结尾总结全文。

无论是写人记叙文或是记事记叙文,都围绕着文章想要展现的一个核心来展开。其中核心内容在文章开头的,我们称之为开门见山,是阅读中写作中常见的一种开篇方式,开门见山的点明中心是为总领全文或总起;此外若是将核心内容放在文章结尾作为强调,我们称之为总括。总分式便因此可以分为三种:(1)总——分(2)分——总(3)总——分——总。无论是总起还是总括,总分之间都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分述是一定围绕总述的核心来进行的,而总述是分述的总纲或总结。如《白杨礼赞》第一段就点明文章主旨,直接表达作者对白杨树的热烈赞美喜爱之情,总起全文。

(二)并列式:不同的空间、角度、内容,各层次之间是并列关系,适合两个及以上同层次的素材。不论是要描写某件事的多个方面,还是要用不同的几个事件表现同一主题,都要从多重的内容和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其要描写的人物和表达的主题,这种多重性的内容和多个角度的表写就形成一种并列关系,使文章有层次感和厚重感。

如果是描写一个人物,就要围绕着这个人物的性格进行细节的描写。但是人物的性格是多样的复杂的,分析这样的人物性格,我们就需要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进行分析;如果是围绕某个主题进行分析研究,我们依然可以采用这样的分析方法,即从多个方面多个事件或者内容进行分析来理解所要表达的主题。

(三)递进式:文章的各个层次之间,环环相扣,逐步深入,可以是从现象到本质,或者是从原因到结果等的文章结构叫做递进式结构。这样的层层深入结构会使事件不断引入高潮,使文章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递进式结构要求写者和读者的思维逻辑更加缜密,而这种结构可以使文章想要表现的内容展示的更加灵活,文章结构更加巧妙。

(四)对比式:适合不同的角度进行对比。写人记事记叙文的对比式结构作为并列式的一种特例来看待。只不过并列的内容是对立的两方,比如真假的并列对立、好坏的并列对立、美丑的并列对立、善恶的并列对立、公私的并列对立等等。

(五)顺承式:这种结构是把事情发展的先后或者时间的先后作为顺序来安排文章走向的,这种结构使文章个层次之间过渡自然连贯。

三.记叙顺序的确定

(一)四種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是写记叙文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一般是指按照事件发展的先后时间顺序来进行阐述的。用这种方法进行记叙可以使事件发展的过程和整篇文章的层次结构大致相同,有利于将事件头尾记叙荆楚,文章思路清晰。顺序的记叙方法可分为:一种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进行记叙,我们称之为时间顺序;二是按照地点的不同转换为顺序来进行记叙,我们称这种记叙方式为为地点转换顺序;三是根据事物内在的逻辑联系为顺序来进行记叙,这种顺序我们称之为逻辑顺序,需要严谨的逻辑思维为基础进行阐述。

作用:这种记叙顺序可以使文章叙述思路清晰,脉络分明,文章有条理,中心突出。

2.倒叙:是在一篇文章中先把某一事件的结局或者某个精彩或者突出的片段提前在事件前进行叙述,然后再从头对事情的发展进行叙述,这种根据表达上的需要,先说结局后叙述事件起因经过的叙述顺序就是倒叙。倒叙的优点是使文章更加生动,更加吸引人,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胜。使用倒叙方法应注意的是:在文章开头就叙述了事件结局后,接着进行的事件的起因发展经过叙述后,还应该回归事件的结局来,这样才可以使文章结构完整,首尾相合,逻辑合理。

如:《背影》一文中文章开头便写道“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一句开宗明义,落笔点题,采用倒叙,讲述了两年前作者终生难忘的那件事。而文章结尾与开头相合“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作用:使文章更加生动,引人入胜,先结局或点睛,给文章设悬,更能引起读者好奇,吸引读者,吸引力更强,与此同时还避免了平铺直叙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乏味。

3.插叙:是指在叙述某件事情时,先中断当时叙述的内容或线索,随之插入一段与主要叙述的情节内容有关联的一部分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之前中断的内容或线索,这种有助于情节的展开和人物形象的刻画的记叙顺序,就是插叙。插叙与倒叙的区别在于:插叙是对事件或线索相关内容的一个小片段,但不属于该阐述内容的一部分,而倒叙的内容是所要叙述的事件中的结局或者精彩部分,是整个事件的部分。

作用: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有时会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晰;突出主题;为下文作铺垫;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更加完整;补充说明了有关文章的具体内容;使文章结构多变,避免了平板的叙述和结构的单调;使结构紧凑;有助于情节的展开,刻画人物性格,补充背景材料,使人物形象生动完整,突出其某个特点,或交代细节,从而升华主题。

4.补叙:在一篇文章中补叙通常是作为中心描述内容核心事件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文章的一个关键出现的。补叙和插叙虽然都有着补充或者交代主要情节内容的作用,但也不尽相同。两者不同在于补叙的叙述文字没有插叙的多且具体,补叙一般来讲没有插叙的情节起伏大,补叙内容与前后文之间不必过渡,因此删掉补叙的内容,文章的前后文仍然连贯通顺。

作用:可以更好地表达主题,完整了文章的结构,有时会起到出乎意料的效果。

(二)判断四种记叙顺序的一般方法

1.顺叙:顺序一般会是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空间地点的不同转换以及程序的逐步推进过程等,这种情况可以从文章中出现的关键词语看出。

2.倒叙:一般是以事件的结局或结果为开头,或者是借由眼前的某个事物来展开回忆进行叙述,一般来讲,在倒叙开始时可以从其开头的一两句内容中看出。进行追述的时候,追述的部分也是按照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或者事物发展的过程来进行叙述的。

3.插叙:插叙一般是作为顺叙和倒叙的一个补充说明出现,而不会出现在文章的开头结尾处,有明显的过渡句是判断插叙的主要方法。

4.补叙:补叙在文章中的位置不确定,篇中篇末都可以,是事件发展的一个补充说明部分,删掉其内容不影响事件的完整。

以写人记事记叙文在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性来讲,不论是语文教师对写人记事记叙文文章线索结构的研究分析还是初中生对写人记事继续文的阅读与写作学习都是不可忽视的。希望通过本文的一些浅薄分析介绍,可以给写人记事记叙文的研究增加一些基础参考。总之,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对初中写人记事记叙文的教与学提供一些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许芳芳.《老王》课例比较研究——以王君、肖培东、黄厚江三位语文特级教师的课堂实录为例[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4.

[2]蓝修芬.教材全解 配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 上册[M].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8

[3]薛丹.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的难点及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12.

[4]范如勤.记叙文写作指导[J].成功(教育版),2008年第9期.

[5]熊春梅.浅谈记叙文的四种叙述类型[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年第31期.

(作者介绍:王莹,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教育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猜你喜欢
线索
以《顺乎世界之潮流》为例谈“历史理解”
记者如何发现新闻线索
关于“教学设计”的几种设计
电影《钢琴师》中音乐设置与剧情关联探究
地方电视民生新闻如何找线索
改变与回归
离伤
“线索”易寻,“意境”难解
牵一发而动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