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电影《湄公河行动》叙事策略浅析

2018-06-21 08:23邓若铭
文学教育 2018年6期
关键词:主旋律塑造叙事

内容摘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主旋律电影因为“无聊的说教”等印象并不卖座,直至近几年才有了与商业化结合的些许观念。文章对《湄公河行动》好莱坞“三段式”叙事模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的基础上,介绍其独特的动作电影类型特点,及立体化人物塑造过程的正反面角色分析,得出它在原有的题材基础上,赋予了叙事新的灵魂,再结合大量视听语言的巧妙运用,成为探索新型主旋律电影的良好标本。

关键词:《湄公河行动》 主旋律 叙事 塑造

电影《湄公河行动》由台湾导演林超贤编剧并执导,影片以2011年发生的“10·5湄公河惨案”为基础,加以改编并创作,讲述了在破获此大案中以禁毒局局长郁平、云南省厅禁毒总队队长高刚及长期卧底在金三角特区的缉毒警察方新武(化名奇夫)为代表的浴血奋战的故事。“湄公河惨案”主犯糯卡及另外六人被缉拿并押送回国,而方新武及忠犬啸天则永远地长眠在那片土地。

从电影类型学角度看,《湄公河行动》是一部主旋律电影,并堪称“票房黑马”,融合了好莱坞商业电影元素,并在影片自身内涵与电影口碑市场上均获得了名利双收。可以说是摆脱了缘由主旋律电影的叙事单一化、人物刻板化的新型主旋律电影的成功之作,成为新世纪商业类型主旋律电影的典范。

一.视听语言的“新颖化”

这里的“新颖化”,是相对于传统主旋律类型电影而言的,具有独特的动作电影类型特点。大景别摄影、大量的航拍镜头、枪战、野战、河道战的场景以及快速剪辑等手法的使用,成为观众感官上加速剧情发展的利器。这样的将典型商业类型电影拍摄手法融入原本人们心中刻板无聊的主旋律影片后,令本片有了好莱坞大片的既视感。

除动作类型电影的主要特点外,毒品、性交易、贪腐行賄等犯罪电影符号也在本片中大放异彩,开场半小时就是毒品交易与线人逃亡的惊险场面,两股毒枭势力一明一暗推动剧情逐渐明朗化与复杂化。再者,影片大部分都由前锋作战人员行动场面勾勒剧情,突破了原有主旋律电影所谓“标准配置”的多开会多讨论画面,说教意味明显被淡化后,观众们得以“慧眼识珠”。

二.好莱坞“三段式”叙事模式

纵观整部影片,能够非常清晰且明显地发现这部商业电影也同样遵循了好莱坞“三段式”的叙事“套路”。首先是从正片开始到中老缅泰四国成立联合专案组并在前期活动中捣毁部分制毒窝点的近20分钟时间内为情节建置阶段。在此阶段内,影片迅速交代了中心主题及足够的前期铺垫,并承上启下地开启了第二部分。

“对抗”阶段时间较长,由救岩多帕、助逃线人巩猜、引出沙先生、占蓬、皮尔并在中央广场设下鸿门宴并爆发枪战、杀死占蓬活捉拿突及四国联合行动指挥所被自杀式袭击等几次拉锯战般的情节组成,在初期较为紧张的两次行动后,叙事节奏放缓,并环环相扣,使得拿突、占蓬这两位虚构人物在叙事中起到了明显的推进作用,并为人物性格的完善提供助力。在第二阶段中,一开始便交代了反方势力的骨干部分,在随后的剧情推进中逐步延伸人物关系网。

在指挥所被自杀式袭击后,行动组迅速制定方案,深入密林之中,先后与毒枭糯卡及其势力、宋哥及神秘幕后人物“Boss”展开激战。最终结局方新武及缉毒犬犬啸天牺牲,糯卡被押送回国。

1.明显的情节点设定

不难看出影片的情节段落十分明显,每一幕之间有看似与之无关却有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场景或人物行为进行连接。如第二幕与第三幕连接点,导演巧妙地设置了高刚与方新武自拍合影并发送给自己女儿的小情节。这一情节起到了柔化两位主角身上过于硬性的个人英雄主义气概的作用,也让观众们更加理解缉毒警的付出,在后面的人物介绍部分将详细概述。

另外,在转折点的编排上,中央商场的枪战成为亮点,主角团队失去成员郭旭,糯卡大儿子拿突被维安队带走,活捉三号人物依达,并通过对依达的严刑拷问得知湄公河惨案真相。但随即糯卡进行报复,用娃娃兵对指挥所进行自杀式袭击,局长郁平重伤入院。这种得失有略的安排成功贴合了“惨案”的基础,告诉观众“主角光环”也并不是时刻发挥作用的。

2.基于事实的合理扩充

这也是《湄公河行动》叙事上成功的一点。影片稳扎稳打地以“10·5湄公河惨案”为剧情基础并进行不失逻辑且充满看点的细节扩充,因此,观众产生的并不是看不懂、看不进去或茫然懵懂的距离感而是如同亲身体验的参与感和经历感。以事实为基础改编的电影,最大优势便是打破了屏幕内外的时空界限,且更容易让观众接纳主人公和剧情发展。

3.因果环形叙事手法

开头便交代大宏观叙事下湄公河惨案发生——调查出策划者为糯卡——追击凶手押送回国这一显而易见的大主线。因此,在第二幕“对抗”环节中,从救出岩多帕但污点证人不幸身亡开始切入,很快外援通过对岩多帕的调查引出幕后一环——麻黄草贩子张大安、出面人皮尔及糯卡的代理人沙先生,其后开始策划如何请君入瓮,在“演戏”过程中占蓬出现。他与方新武女友的往事顺理成章地为方新武日后在可杀他却放下枪时制造了有理有据的冲突。大大小小的因果在另一方面又为人物塑造提供刻刀,将原本主旋律电影中伟光正的片面人物雕刻成有血有肉有功有过的立体形象。

附剧情轴:

(正片开始)

2011年10月5日,湄公河流域行船陆兴8号及黄平号遭遇伏击。(3min)

泰国军方通报案情。(4min30s)

禁毒局局长郁平与郝部长交谈,成立由高刚负责的特别调查组。(6min)

泰国北部清盛码头发现中方船员尸体,中方根据弹道确定泰国军方假报案情。(7min)

根据奇夫情报,案发前有一个毒品交易被黑吃黑,数量九十万颗。(9min)

奇夫讯问知情人,得知主使人岩多帕及幕后毒枭糯卡。(11min)

2011年10月31日,公安部召开会议,借湄公河行动达成逮捕糯卡,成立专案组。(14min)

摧毁部分制毒窝点。(16min)

(第二幕)

糯卡与宋哥交谈,提及重要人物“老板”,毒枭内部产生分歧。(17min)

高刚与方新武见面,初步了解反方势力。(18min)

突击队决定救岩多帕,糯卡集团欲掳走朴扎并杀掉岩多帕,我方与糯卡势力冲突。岩多帕死去,行动失败。(22min)

救线人巩猜,与朴扎势力冲突。(35min)

调查组调查岩多帕,挖出张大安、皮尔及沙先生。(41min)

高刚与方新武开始同皮尔演戏,引出占蓬及其与方新武的纠葛。(43min)

中央商场设鸿门宴,爆发枪战,大师受伤失去右腿。活捉三号人物依达,占蓬及拿突被维安队带走。(57min)

糯卡与宋哥就“老板”的指示爆发矛盾,内部分歧加剧。(75min)

审讯依达,得知惨案真相。(76min)

拿突与占蓬逃出拘留医院,高刚与方新武驱车追逐,方新武杀死占蓬,拿突被羁押。(78min)

指挥所被糯卡手下娃娃兵用炸弹袭击。探望郁平,告知拿突已供出糯卡据点的位置。(84min)

高刚与方新武给女儿发了合影。(87min)

(第三幕)

先后与糯卡及宋哥展开丛林枪战与河道激战,方新武及哮天牺牲,活捉糯卡。(88min—116min)

糯卡被羁押回国。(116min)

幸存警员悼念啸天。(117min)

(结尾)

三.立体化人物塑造

进入新世纪后,电影美学研究与运用呈现百花齐放的多元化态势。在此基础上,电影中的人物塑造开始逐渐摆脱片面化与类型化,向个性化、立体化方向进军。传统的千篇一律的高高在上完美无缺的领袖人物形象占比逐渐下降,越来越多的主旋律电影主角由“扁平人物”转为“圆形人物”。

1.正面势力

高刚与方新武是本片中正面势力的两大领军人物。前者是缉毒总队队长,因常年在外生死攸关,遂与妻子离婚,女儿发来的视频在海外执行任务时只能心酸收看。后者原为缉毒警,因女友吸毒并受毒贩控制而自杀受到刺激,因此对毒贩占蓬心怀仇恨,来到金三角进行卧底,常年为我方提供大量情报。

两者在影片中展现出的个人特点在某种程度上可称作我国广大缉毒警的缩影,英勇神武,不畏艰险。影片中各种各样的行为打破了以往影片中对正义群体近乎神化的刻画,他们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他们也有软肋与脆弱的时候。虽然在片中不可逃脱了沾染了好莱坞式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如第二幕一开场高刚便从多位亡命徒中硬抢下岩多帕,但他们仍是对圆形人物形象刻画的突破性探索。

另有野牛突击队众人,这些角色在影片中的占比使得高刚与方新武两位主角的光环效应并不夺人眼球,如片中方新武那句“你们这个对里集结了各路神佛”所言,每一位骨干在片中皆各显神通。二郎“通天眼”负责监控、快译通精通泰语、大师谨慎、哪吒机敏、小冰巾帼不让须眉甚至啸天都能帮助几位主角安放炸弹。

2.反派势力

反派势力的人物形象在片中为了衬托主角,对其本身实力有了部分削弱。笔者认为,糯卡在片中的塑造有些过于弱化,作为继坤沙后的金三角另一大毒枭,糯卡的原型人物糯康自然是残暴的,但并不像片中这般无脑且狂妄自大硬要与背后的支撑反水,在最后关头一定要进入自己的地下金庫装满一袋子钱才肯逃跑的行为颇有失去理智之感。但两场大型枪战也反映了毒枭枪械硬件能力的强大,猛攻下丝毫不见颓势。

宋哥与所谓的一直未露面但隐约操控整个全局的“Boss”则是是最大的幕后黑手,而这一幕后黑手指向的是谁影片对此进行了隐喻,我们不得而知。

作为商业电影,《湄公河行动》在叙事角度可以理解为复线叙事。除主线外,方新武、方新武女友及占蓬成为次情节线索之一,毒枭内部势力的争斗也成为与主情节线索对抗的另一次情节线索。前一条在影片后半段得以解决,后一条则在结局时一同交代完毕(或许是另一种悬念)。

整体而言,《湄公河行动》的叙事并不复杂,在两个小时的时间内引导观众在自己脑海中逐渐自我完成情节,建构大量的枪战动作成为影片最大的卖点,也因此在当年上映时能迅速反超同档期其他电影,成为2016年的票房黑马之一。传播媒介的发展与受众意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今天,社会伦理也逐渐向多元化发展。被动接受价值熏陶远不及自身参与更为有效,在主旋律电影不甚卖座的当下电影市场,《湄公河行动》为这一类型电影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典范。

参考文献

[1]王刚.国产主流商业电影的新标杆——电影《湄公河行动》研讨会综述[J].当代电影,2016(12):179-181.

[2]刘嘉.《湄公河行动》:一次成功的有益尝试[J].电影文学,2017(06):91-93.

[3]吴丛.盛世之下负重前行——《湄公河行动》的成功之道[J].视听,2017(02):37-38.

[4]郑亚.《湄公河行动》的视觉表现策略[J].电影文学,2017(22):98-99.

(作者介绍:邓若铭,长安大学文学艺术与传播学院在读本科生)

猜你喜欢
主旋律塑造叙事
国内主旋律真实改编商业电影的艺术特征探究
《雨中的树》:一场突破“概念化”的主旋律洗礼
论晚清史词的“词史”特质
东方奇幻与眼球审美:对中国魔幻电影的解读
用现代舞表现“主旋律”的成功尝试
浅析《天堂电影院》中次要人物的成功塑造
《猩球崛起2:黎明之战》中的隐喻探究
厦门广电:如何将“主旋律”唱进百姓心坎
经济新常态下中小房产企业竞争优势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