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2018-06-26 07:23杨艳芳
现代农业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黑穗病防治技术小麦

杨艳芳

【摘 要】 本篇文章主要叙述了症状、病原、浸染循环、发病情况与外部条件的关系及防治措施等技术要求。

【关键词】 小麦;黑穗病;防治技术

1 引言

小麦黑穗病包括小麦光腥黑穗、网腥黑穗、矮腥黑穗、散黑穗和杆黑粉。目前杆黑粉在我区没有发现。

小麦普通腥黑穗病是光腥黑穗病和网腥黑穗病的统称。这两种腥黑穗病在新疆发生都较普遍,在伊犁、塔城等地很重,重病田病穗率高达30%以上。以光腥为主,网腥在哈密、昌吉、玛纳斯、乌苏、新和、库车、洛浦、墨玉、和田等部分地区发生。矮腥黑穗植株矮化,分蘖较多,小穗特密特多,比健穗明顯呈炸开状,病粒特硬,散黑穗发生比较普遍,但均零星发生。

小麦黑穗病不仅使小麦减产,而且病菌含有毒物质,使面粉品质变劣,不堪食用或食后中毒。严重病田,机械收获时,由于大量病菌飞散空气中,呈现黑烟滚滚。

2 症状

小麦腥黑穗病株一般较健株稍矮,分蘖稍多,最明显的特征是病穗短直,颜色为暗绿至灰白色,成熟初期,颖壳外张,露出灰黑色或灰白色病瘿(病粒),用手指微压,容易破裂,散出黑粉,即病菌冬孢子,具鱼腥臭味。病粒形似麦粒,外被灰褐色薄膜。多全穗罹病,光、网两种腥黑穗病症状基本相同。

小麦散黑穗主要为害穗部,病株抽穗较健穗早,全穗变成松散的黑粉。初期病穗外面包有一层灰白色薄膜,当薄膜破裂黑粉随风飞散,后期只留下一个空穗轴。

3 病原

小麦光腥黑粉病菌冬孢子表面光滑,网腥和矮腥黑穗病菌冬孢子表面有网状突起,矮腥萌发产生大量呈H型担子。小麦散黑穗病菌冬孢子表面有微刺,萌发的担孢子不结成H型。

4 浸染循环

第一是种子带菌,冬孢子粘附在种子表面,造成种子带菌;小麦散黑穗病菌是种内带菌。第二是肥料带菌,用麦场土垫圈,用病麦秸秆饲喂牲畜,特别以带菌肥料做种肥发病率很高,其中网腥发病最高;第三是土壤带菌,收割时病粒落入田间或病菌被风吹到附近田块,造成土壤污染。保存实验室内的光腥冬孢子能存活25年,网腥冬孢子存活18年,在干土内能活7年。

小麦播种发芽时,冬孢子也随之萌发,由芽鞘侵入并进入生长点,菌丝随着小麦的发育而生长发育,最后进入穗部,破坏子房,形成病瘿。在幼芽鞘未出土前,病菌可直接侵入,但幼芽第一片叶展开后则需经伤口才能侵入。

5 发病情况与外部条件的关系

5.1 菌量

土壤菌量高发病重。光腥最适宜的致病菌量为0.5%一2.0%。

5.2 土壤温、湿度

一般土壤温度在5—15~C间有利于腥黑穗的侵染,因较低温度利于冬孢子萌发,而不利于小麦种子萌发,冬麦晚播,春麦早播,发病较重。在土壤相对湿度40%一60%范围内最适于冬孢子萌发,过干过湿(氧不足)均不利其萌发侵入。

5.3 播种深度

播种较深或覆土较厚发病较多。因为深播幼苗出土偏晚,使病菌有较长时间侵入机会。、

5.4 品种抗病性

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显著,抗病和感病品种所需最低致病孢子负荷量不同,抗病品种明显高于感病品种。

6 防治措施

必须采取严格检疫和检验,并进行种子处理和耕作栽培防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6.1 严格检疫和种子检验

黑穗病中矮腥是检疫对象,必须严格执行种子检疫条例,病区的小麦和种子不能外运和外调。

6.2 调整耕作栽培措施

发病严重的地块冬麦可改种春麦,,春麦播仲不要过早、过深,进行5—7年轮作等。

6.3 药剂处理

可采用药剂拌种方法。如用三唑醇、烯唑醇、立克锈、敌畏丹(种衣剂)、多菌灵、五氯硝基苯等拌种,防效可达90%左右。

6.4 选用抗病品种

选高抗或免疫的材料,作为抗源亲本进行杂交。

猜你喜欢
黑穗病防治技术小麦
主产区小麦收购进度过七成
甘蔗重要亲本田间自然抗黑穗病测定
孔令让的“小麦育种梦”
叶面施肥实现小麦亩增产83.8千克
哭娃小麦
23个甘蔗品种对甘蔗黑穗病的抗性测定
商洛核桃举肢娥防治技术
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技术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