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东北玉米粗缩病的防治方法

2018-06-26 07:23孙国忠
现代农业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防治玉米

孙国忠

【摘 要】 作为一种典型的玉米病害,粗缩病的发病机理研究及防治近年来逐渐受到重视。粗缩病主要通过灰飞虱进行传播,但存在全年病害循环的特点。发病后,植株呈现出严重矮化且抽穗困难,产量严重降低,尤其是在苗期感染的植株基本不能存活。在粗缩病的防治上,首先可以根据病害的诱发因素进行综合防治,如调整播期与播种环境,改善土壤情况等;对于粗缩病的高发地区,则应当通过药物手段进行防治,采用播前拌种、包衣等方式提高幼苗的抗病能力。

【关键词】 玉米;粗缩病;防治

玉米粗缩病对我国东北地区的玉米生产状况构成了严重威胁。自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陆续有玉米粗缩病病例的报道。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规模化种植的普及,不断有大规模玉米粗缩病爆发的情况出现。每次爆发均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导致整片区域绝产。因此研究有效的防治方法迫在眉睫。

1 玉米粗缩病的研究现状与特征

1.1 玉米粗缩病的研究现状

玉米粗缩病是一种世界性的典型玉米病害,自从上个世纪40年代被发现以来,先后在世界各地流行。最近几年,玉米粗缩病在东北地区的发病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尤其是在辽宁地区,粗缩病已成为玉米种植业面临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年来,国内关于玉米粗缩病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在过去,研究领域认为我国的玉米粗缩病原体为玉米粗缩病毒,但近年来的一系列研究表明,水稻黑条矮缩病毒才是大部分地区玉米粗缩病的真正来源。由于玉米粗缩病一旦发生就很难治愈,因此相关研究的重点都放在培养改良品种上,培养了一些典型的杂交优势群,对玉米粗缩病形成了一定的抗性。相关研究人员通过分子标记技术筛选出与粗缩病抗病性有关的标记,并发现抗性品种通过自交性改良可以提高自身的抗性。

1.2 玉米粗缩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玉米粗缩病病毒的传播方式较为单一,主要通过灰飞虱和白脊飞虱进行传播。灰飞虱的成虫在田间杂草中越冬以后,在春季对玉米作物进行侵蚀,由于春季的玉米尚处于苗期,因此对入侵病毒的抵抗力极低。但在病理研究层面,尚不清楚病毒使植株发病的机理。由于灰飞虱对低温的耐受力高于高温条件,在冬季温度较高而夏季温度较低的情况下,由灰飞虱引发的粗缩病将会大面积传播。

1.3 玉米粗缩病的发病症状

玉米在整个生长周期内都可能感染粗缩病并发病,但在不同的时段染病所造成的后果有所不同。在幼苗期染病后,5叶期至7叶期即可体现出明显症状,发病时植株矮化严重,节间粗短且不再生长;叶片宽且短,叶片呈现出浓绿色且在叶脉上有白色条状突起。由于生长迟缓且矮化严重,大多数苗期感染的玉米都无法正常结穗,尤其是在早期感染的植株,在后期基本停止生长,叶片僵直至枯死。

2 玉米粗缩病的综合防治

2.1 玉米粗缩病发病的客观条件

玉米粗缩病的感染源头是病毒,但感染规模扩大、损失加重则常常是由客观因素导致的。首先,玉米的播种期如果和灰飞虱的高发期相重合,则容易导致粗缩病的大概规模传染,尤其是与灰飞虱高发期5月,如果玉米正处于苗期,则从客观上促进了粗缩病的发病与传播;在玉米播种的气候条件上,如果冬季过于温暖,春夏季又多雨水潮湿天气,则更利于病毒传播,粗缩病也更容易发生在冬暖夏凉的时节;从玉米的叶龄来看,叶龄越高的玉米抗病力越强,10叶期以后進入对粗缩病病毒的安全期;从土壤环境上看,土地贫乏、多杂草的环境对植株的抗病性不利,容易导致病毒的爆发。

2.2 玉米粗缩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为在种植规划上,一方面要注重玉米的空间布局,尽量将耐病品种交叉种植,而不要大面积种植单一易感品种;在时间规划上,要详细了解当地粗缩病的发病规律,人工调整玉米的播种期,使玉米的苗期避开灰飞虱的高发期。具体来看,在春播时,应当提早播种,提高高发期间的平均叶龄,以增强抗病性;针对粗缩病全年病害循环这一特点,要在苗期加强田间管理,清除掉杂草,断绝灰飞虱的临时寄主。对于易发病的田块,如小麦玉米的混播区,要调节有机肥的施肥量,加强土壤中养分的全面性,提高植株耐病性;对于已经发生严重病害的田块,可以毁耕改种,避免感染规模的扩大。

3 玉米粗缩病的药物防治

3.1 玉米粗缩病的病原与寄主

就现目前的研究来看,玉米粗缩病的病原主要有一种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和两种玉米粗缩病毒。这3种病原大量存在于灰飞虱的体内,因此其会随着灰飞虱的迁飞而传播,而不会随土壤、接触等行为传播,也不随蚜虫等其他生物传播。由于灰飞虱是一种常见害虫,其带毒性很强,一只灰飞虱可以感染3到5株玉米植株,且能够通过迁飞进行病毒传播,因此玉米粗缩病毒的寄主范围也相对较广,在玉米、小麦、水稻等农作物以及狗尾草等杂草中均有传播。在传播时间上,5至6月适合灰飞虱活动的时间达到传播高峰,而灰飞虱具有喜好低温且趋向绿色的特点,因此会随着一种作物的收获而转移到另外的作物或田间的杂草中。

3.2 玉米粗缩病的药物防治措施

对于玉米粗缩病的高发地区,则必须通过药物措施进行防治。在播种之前,可以采用内吸杀虫剂对种子进行拌种,并采用一定量的种衣剂进行包衣,提高苗期对灰飞虱的抵御能力;在玉米生长与灰飞虱活动的关键节点,如玉米的5叶期、小麦的返青季节,都可以根据对田间灰飞虱活动的调查情况进行喷药治虫。一般可以采用扑虱灵喷雾喷洒。但需要注意,为了保证同时杀灭田间杂草中的灰飞虱,应当同时对田块周边的杂草进行喷洒,每隔5d喷一次,最好的方式是在播种后选用土壤处理剂对土壤进行处理,彻底清除杂草。如果地块中已经出现粗缩病病株,则应当立即拔除并喷药治理,防止病毒扩散。

4 结语

由于玉米粗缩病到目前为止尚无特效的药物治疗,一旦发病均需要进行毁耕处理,损失极大。因此,如何在播种与田间管理时做好粗缩病的防治工作,成为了相关研究的重点工作。本文梳理了玉米粗缩病的发病特点与传播规律,结合现有的防治措施进行分析,对相关工作的改进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 仝妍彦. 不同播期对玉米粗缩病的影响研究[J]. 现代农业科技, 2016(2):141-142.

[2] 王凤梅, 李平路, 孟庆华. 玉米粗缩病抗病育种研究进展[J]. 种子, 2017, 36(2):45-49

猜你喜欢
防治玉米
收玉米啦!
玉米适当晚收好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