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全程渗透式”的电子商务专业改革思路探讨

2018-06-26 07:23马晓倩
现代农业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电子商务

马晓倩

【摘 要】 电子商务专业改革,重在提升人才质量,提高学校就业率与学生就业满意度。但当前电子商务专业建设中存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不合理,专业建设缺乏动态管理,课堂教学过程与岗位工作过程相互脱节,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建设进程滞后等诸多问题,本文从电子商务岗位工作渗透、创业孵化基地个性发展、校企合作职场体验,创新创业综合提升四个方面来探讨电子商务专业改革思路。

【关键词】 电子商务;全程渗透式;专业改革

近几年,电子商务的发展如火如荼,已成为新经济产业中发展最亮丽的风景,民间更是兴起了人人做电商的热潮。产业的快速发展加大了电商人才的需求。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数据调查显示,人才需求强烈的电商企业比例高达41%。然而,目前很多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对于电子商务就业前景一片迷惘,没有明确的岗位群;电商企业抱怨招聘不到合适的专业人才等诸如此类的人才供需矛盾问题,引起高校的广泛关注【1】。

1 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滞后产业发展

金融危机带来全球经济萧条,而电子商务却像一股逆流异军突起,成为中国拉动内需的主要生力军。其速度之快,力度之猛,让很多传统行业望而却步。随着产业结构不断裂变,衍生出很多新的服务模式【2】。电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与以往呈现较大的不同,如更加重视后台技术、前台展示、无线网应用等等。然而在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并没有做出针对性的改变,人才培养已滞后于产业的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的指导性文件,应实现教育理念创新,侧重于将电商的理论学习领域转化为实践学习领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演角色【3】。

1.2 专业建设缺乏动态管理

电子商务与其他行业不同,其应用模式千变万化,天天都在创新,完全没有规律可寻。对人才的岗位要求范围上是五花八门,速度上是疾风骤雨。所以,高校如果不能在教育理念上前瞻性的培养人才,就一定紧跟时代发展,洞悉行业前景,及时调整人才培养计划。

1.3 课程教学与就业岗位需求对接不紧密

传统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专业基础课包括一些经管类专业都普遍开设的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经济学等,专业技能课包括网络技术、网页设计与制作、网络广告、数据库等课程。有些课程因空、泛学之无益。实际上,电商企业人才需求主要就分技术类和商务管理两大类,比如技术类的岗位产品信息编辑、网店美工、图片PS处理、店铺图标设计、网络广告设计制作等。商务岗位类有网络客服、网店运营推广、网络营销、客户关系管理、网络店铺管理等。

1.4 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进程滞后

一直以来,学生的实践性学习都在学校的实训室里通过模拟软件操作来完成,缺少真实环境支撑,学生受益非常有限。目前很多學校在校园里设立大学生孵化基地,但因激励措施不够,缺少培训指导,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而形同虚设。高校也积极与校外合作企业共同开发相关课程,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但因各种衔接问题,能够真正实现的并不多。事实上,校内的大学生孵化基地应该着重培养基本职业能力,引入职场文化、创设职场工作氛围。校外的校企合作基地,则是真正的体验职业岗位,明确真实岗位要求,深入挖掘个人岗位胜任潜力。

2 “全程渗透式”的电子商务专业改革思路

高校电子商务专业要构建供需平衡、双向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学校、企业、教师、学生多维度合力实现。首先要明确专业建设改革主体与事务的关系(如表1)。理清不同教学环境下,突出主体作用,不能使企业,教师和学生在相应的责任分工上造成错位,达不到优质的改革效果。

2.1 电子商务岗位工作渗透

专业规定,学生在第一学期就完成网上开店工作,并设置相应学分,重在引导学生对电子商务的认知,培养职业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性,对电子商务学习时时有紧迫意识。此项工作,基于校内实训室,组队进行。学生可依托于学校的校办工厂提供的产品充当货源,也可根据家乡特色,或者资源优势自行寻找。制定小组管理制度,设定相应细化的业绩目标,如店铺流量、访问深度、销售量、销售额,收藏人气、DSR评分等,分阶段考核,学期结束,考核合格者给与相应物质或精神奖励,如学生的评优评先工作可根据情况优先考虑。小组之间,交叉学习,相互竞争,配套相应的竞争激励机制,重在创设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竞争合作的工作氛围和意识。

2.2创业孵化基地个性发展

选拔优秀的小组同学进驻大学生孵化基地,自我创业。可根据业务特色成立网络广告设计工作室、网店美工工作室、网页设计工作室、物流配送工作室等工作场所。这些工作室要设置相应的工作任务目标,除了学生自我提高外,可向全校同学提供相应服务。通过此种开放式学习,使学生掌握从寻找货源,商品编辑,运营推广,店铺管理,配送运输全过程流程,加强每个单独业务节点的职业技能考核,培养学生基础职业技能。

2.3 校企合作职场体验

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为基于岗位职业能力的“3+0.5+0.5” 模式,即理论教学时间从7个学期缩减6个学期,第四学期和第六学期两个学期的学习任务由学生到与学校合作的企业完成。学生提前接触市场,熟悉企业职位工作,了解企业工作流程,实现学校与企业无缝对接,学生直接掌握可移植的岗位工作能力。学习过程中,引入职场文化,强化合作意识,学生全程参与,轮岗学习,实现理论实践一体教学模式,由企业导师负责指导,实行“传、帮、带”模式。

2.4 创新创业综合提升

选拔优秀同学进入创业示范中心。学校大力扶持学生的创业项目,提供强大后勤保证,特别是配套设施上,给与大力援助。创业过程中,专业教师跟踪指导,企业导师给与发展建议,鼓励学生自由创建团队,制定创业方略,自行成立公司并发展。此时着重培养学生公司化运营管理的相关业务知识,如法律,财务,管理等等,使学生能力更大幅度提升,也推进学校由就业向创业延伸。

3 总结

电子商务专业改革之路任重道远,实施的具体方法也不能一蹴而就,电商改革实施过程中,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行业发展速度之快,需要随时对专业计划进行调整。总而言之,要更多侧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突出专业的实践和实战性,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热情。

参考文献:

[1]曹乘龙,朱晓玲.“多元协同”模式的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研究 [J] .长春大学学报.2012.6.

[2]粟卫红.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建设改革探讨[J].广西教育.2011.5.

[3]秦澎.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3.

猜你喜欢
电子商务
2025年我国农村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2.8万亿元
《电子商务法》如何助力直销
浅析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服务外包
电子商务实践能力的提升探析
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模式创新的相关研究
关于加快制定电子商务法的议案
基于AS仿真的电子商务交易系统研究
电子商务人的核心能力
期刊订阅电子商务平台